王敏:新保險時代 從保險普惠1.0到保險普惠2.0

“對於互聯網保險而言,普惠領域的下一個命題是如何讓更多人擁有保險,讓每個人擁有更多的保險”。10月18日,在由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政府和北京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第二屆中國銀行保險業國際高峰論壇上,眾安保險常務副總經理兼董事會秘書王敏發表主題演講,並首次提出了保險領域的“五新”概念。

王敏認為,保險要實現從普惠1.0——讓更多的人擁有保險,到普惠2.0——讓人擁有更多的保險的代際躍升,其路徑是要重點關注“五新”,即新產品、新技術、新觸點、新人群和新需求。

王敏:新保險時代 從保險普惠1.0到保險普惠2.0

“五新”:實現保險普惠2.0的重要路徑

安永發布的《2018-2019保險業風險管理白皮書》顯示,2018年我國保險密度(保費收入/人口總量)為406美元,位列全球第44位,距離全球平均水平682美元差距較大;保險深度(保費收入/GDP)為4.22%,位列全球第38位,與全球平均水平6.09%相差1.87%,我國保險市場仍存在較大增長空間。

除了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外,王敏認為,保險廣度也是衡量保險普惠的重要維度。所謂保險廣度,即人均保單數,反映了保險服務的覆蓋面。

在新保險時代,保險深度、密度及廣度指標的代際躍升要實現的是從保險普惠1.0——讓更多的人擁有保險,到保險普惠2.0——讓人擁有更多的保險。王敏表示,“這其中包括更多品類、更高附加值、更多保障服務等要求。”

而實現保險普惠2.0的重要路徑即要把握保險普惠的“五新”——新產品、新技術、新觸點、新人群以及新需求。

具體來講,新產品是指從單一保險產品到全面風險解決方案,更注重保險的“服務屬性”,提供包括前置的風險管理、全流程的細節把控、後續保障服務等全面服務;新技術則指將前沿技術運用到保險價值鏈的各環節,降本增效,支持普惠發展;新觸點,即通過更豐富的交互方式,與那些保險原本沒有觸達的人群形成更好的交互。隨著未來觸達手段越來越豐富,除了物的數據化,人也將不斷數據化,其生理信息、生活軌跡、運動習慣等都可以被記錄,從物的數據化到人的數據化,這將使新保險進程表現出新的趨勢和變化;新人群,指的是受限於之前的保險服務觸達方式、保障範圍而未曾被保險服務所覆蓋、或覆蓋較少的保險新人以及長尾用戶;新需求,則指開發市場空白領域,拓展保險普惠需求市場,例如,健康保障需求、賬戶安全保障需求、中小微企業運營需求、新經濟領域需求、網絡交易售後服務需求等。

王敏對於保險普惠的新思考,源自眾安過去幾年在保險普惠領域的實踐與探索。例如,針對困擾中小微店主的上繳保證金壓力問題,眾安與淘寶合作,率先推出網絡保證金保險——眾樂寶、參聚險等產品。

投保眾樂寶或參聚險等產品後,中小微電商能以較低保險費率獲得較高的保險保障額度,無需再向電商平臺繳納保證金,從而將傳統保證金釋放出來,用於擴大生產或用作市場推廣,這從根本上降低了經營電子商務經營的門檻。截至2018年底,這兩款產品已累計服務小微賣家及中小企業超過348萬家,釋放保證金超過2750億元。

科技賦能保險普惠:從“可能”、“可行”到“更高效”

王敏表示,在近六年的探索中,眾安通過科技賦能,不斷優化保險價值鏈,助力普惠金融,讓其從“可能”變為“可行”,從“可行”達到“更高效”,最終實現價值創新的普惠。

科技賦能對保險帶來的改變首先便是提升了保險的便捷性和可獲得性。以尊享e生為例,它瞄準了市場中消費型醫療險的長期缺口和巨大需求,創新引入免賠設計,讓消費者能夠以較低的費率享受豐富、足額的醫療保障,同時也向市場普及了保障型保險產品,讓保險迴歸保障本質。據瞭解,三年來,尊享e生經歷了13次產品更替,目前已覆蓋保障超過百萬級家庭,累計460萬在保用戶,用戶平均年齡35歲。

科技也讓保單成本不斷降低變得可行。例如,眾安成立之初件均保費不足一元,這在傳統保險公司是完全不能覆蓋其保單的固定成本,而金融科技的賦能大幅降低了保單成本,壓縮了中間渠道成本,為保險普惠更多人群提供了可能。

科技賦能下,保險行業效率得到有效提升,保險變得更便利、更高效。據王敏介紹,眾安的承保及理賠的自動化率目前分別達99%及95%以上,在線客服人工智能使用率則達到70%,令在線服務人力節省61%。

據披露,2019年上半年眾安服務用戶3.5億,提供33.3億份保障,工程師及技術人員在僱員中佔比51%,科技研發投入佔當期保費比例達7.8%,5大核心生態系統合作伙伴330家。王敏指出,眾安將繼續堅持科技驅動金融,做有溫度的保險,“真正的普惠是讓天下保險更有溫度”。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