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伏瞻:新中國70年經濟與經濟學發展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勇於探索、不斷實踐,成功探尋出符合中國國情、充滿生機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70年來,我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全面小康社會即將建成,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創造了“當驚世界殊”的發展成就。偉大的實踐產生偉大的理論。70年來,我國的經濟學研究始終立足當代中國實踐,在總結歷史經驗、回應時代主題、探索未來發展中不斷創新發展,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科學把握世界發展大勢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先後作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科學判斷,提出新發展理念,作出推動高質量發展、把握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線、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等重大戰略決策,引領我國經濟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並在歷史性變革中,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書寫了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篇章,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

謝伏瞻:新中國70年經濟與經濟學發展

一、新中國70年經濟發展的輝煌成就

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國力極大提高。1952—201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679億元增長到90萬億元,增長約174倍,年均增長8.1%,佔世界總值的比重從1960年的4.37%上升至2018年的近16%,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自2006年以來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穩居第一位。

現代經濟體系基本建立,創新驅動發展成果豐碩。我國三次產業比例從1952年的50.5∶20.8∶28.7,變為2018年的7.2∶40.7∶52.2,實現了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躍升,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製造業增加值穩居世界第一位。我國科技實力顯著提升,一些領域從跟跑向領跑轉變,徹底改變了科技水平全面落後的局面。

城鎮化水平不斷提升,區域協調發展成效顯著。我國城鎮化率從1949年的10.6%提高到2018年的59.58%,年均提高0.71個百分點。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要戰略的推動下,形成了區域經濟發展良性互動的局面。

基礎設施實現跨越發展,支撐保障能力明顯增強。我國已經建成發達的現代綜合交通體系。2018年,我國移動寬帶用戶達到13.1億戶,基本建成全球最大的移動寬帶網,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

人民生活發生翻天覆地變化,闊步邁向全面小康。1949—2018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49.7元增加到28228元,實際年平均增長6.1%。消費結構從溫飽型、小康型向富裕型、享受型轉變。脫貧成就亙古未有,按照世界銀行標準,1981—2015年我國貧困人口規模從8.8億人減少到960萬人,成為首個實現聯合國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對全世界減貧的直接貢獻達到76.2%。

從相對封閉走向全方位開放,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我國已經成為33個國家的最大出口目的地、65個國家的最大進口來源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推進共建“一帶一路”,自由貿易區不斷擴容,人民幣正式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全球治理體系變革貢獻中國智慧,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愈加重要的作用。

二、堅持和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新中國70年經濟發展取得輝煌成就的根本保證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黨是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經濟工作是中心工作,黨的領導當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體現”。新中國70年經濟發展的輝煌成就無可辯駁地證明,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一大優勢,是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

新中國成立之初,黨中央就實行了“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的經濟方針,採取財政、商業、貨幣等一系列經濟政策,有效穩定了經濟局面,領導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在一片廢墟上迅速而全面地恢復了國民經濟。在黨中央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不斷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經濟建設道路,在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快速建立起獨立的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並取得了“兩彈一星”等重大成就,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了物質基礎和經驗借鑑。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深刻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歷史性決策。黨中央以非凡的戰略思維,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基本路線,成功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國內外形勢複雜而深刻的變化,黨中央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斷加強和改善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全面提高黨領導經濟工作的水平,推動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強保證。

第一,堅持和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保證了我國經濟發展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觀大勢、謀大局,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時代我國經濟態勢怎麼看和經濟工作怎麼幹等重大問題,提出了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新常態,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和持續健康發展等一系列原創性理論,在實踐中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系統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體系與研究內容,科學有力地指導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

第二,堅持和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促進了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的形成和實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我們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在“穩”的方面,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強調要保持對經濟運行中各類矛盾和問題的高度敏感性,守住底線,及時化解矛盾風險。在“進”的方面,黨中央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堅決破除各方面的體制機制弊端,極大地凝聚起共同推進改革的強大合力,基本確立了改革的主體框架,對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全面深化改革展現了新作為、實現了新突破。

第三,堅持和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引領並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中央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不動搖,強調要順應並引領經濟全球化,打開大門搞建設、辦事業。正是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我國不斷提高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和“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了積極貢獻。

 三、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社會主義制度能夠做到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是黨領導的偉大事業成功的重要法寶。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為新中國70年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制度基礎,為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作出了重要貢獻。

新中國成立之初,黨中央就注重發揮各種經濟成分在經濟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在我國這樣一個經濟落後的國家如何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新中國經歷了長期探索。從“一五”計劃開始,我國為了實現趕超,確立了優先發展社會主義大工業的戰略,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加之受蘇聯模式和蘇聯政治經濟學的影響,逐漸把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國民經濟改變成為單一的社會主義經濟,形成以“國有制+計劃經濟”為基本特徵的經濟體制。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歷史條件下,這一體制對建立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由於生產關係與生產力水平不適應,“統得過死”造成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結構扭曲,反而制約了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從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科學總結所有制探索方面的經驗教訓,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創新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所有制理論。

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加強產權保護、擴大非公有制經濟市場準入與平等發展等關鍵問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理論得到進一步發展。黨的十八大提出,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形成了完整的“兩平一同”原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兩個毫不動搖”理論。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健全以公平為核心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加強對各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和自然人財產權的保護”。2016年和2017年,我國相繼出臺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以及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的綱領性文件。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新時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目標,把“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作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把“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作為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九大還把“兩個毫不動搖”寫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作為黨和國家一項大政方針進一步確定下來。特別是2018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方針政策的三個“沒有變”,充分體現了黨中央毫不動搖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立場和決心。

伴隨著所有制改革理論的不斷創新與發展,我國對公有制及其實現形式、國有企業改革、國有經濟地位等也進行了富有成效的理論創新。

四、堅持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是經濟體制改革和發展的核心問題,貫穿於70年經濟體制演進和經濟研究的全過程,是理解中國經濟發展“奇蹟”的主線。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我國經濟建設實踐中,歷經艱辛探索,形成了符合我國經濟發展實際的政府與市場關係理論。

新中國成立之初,在“節制資本”的原則下允許其他經濟成分和商品經濟的存在,逐步增強國家計劃下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主導作用。隨著“國有制+計劃經濟”體制的建立,我國實行物資切塊分配,直接干預企業經營活動,政府計劃指令完全代替了市場機制。其間,雖然多次調整中央和地方、條條和塊塊的管理權限,但都沒有觸及政府與市場的關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不斷調整優化政府與市場的關係。黨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後,我國積極調整政府職能,以堅韌的改革精神破除制約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藩籬,建立完善市場體系,有效發揮價格、競爭、供求等市場機制。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講辯證法、兩點論,‘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格局,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對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作出新定位。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予以強調。這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發展,是新中國70年經濟和經濟理論發展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實踐和理論創新,為新時代樹立政府與市場關係的正確理念提供了基本遵循。

五、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新中國成立70年來經濟發展之所以能夠取得歷史性成就,其中一條寶貴經驗,就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致力於實現共同富裕。

黨的七大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根本宗旨寫入黨章總綱。新中國成立後,從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需要強大的物質基礎出發,黨中央確定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以生產資料的生產促進生活資料的生產,豐富了民生日用產品的供應,對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在實踐中受多種因素制約,沒有正確處理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積累與消費之間的關係,沒有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平均主義和“大鍋飯”嚴重挫傷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造成了資源投入產出低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等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堅持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目標,在領導推進改革開放的偉大曆程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作為制定政策的依據,順應民心、尊重民意、關注民情、致力民生,讓人民共享改革開放成果。改革開放是我們黨帶領人民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的社會變革,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公平公正問題,強調共同富裕目標,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新發展理念包括共享發展理念,充分體現了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的內涵,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立足新時代,黨的十九大報告深刻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並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這是對馬克思主義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對中國經濟發展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黨中央堅持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把做到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六、堅持綠色發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新中國70年來,我國對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關係的認識逐步深化,科學地揚棄了“先汙染後治理、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注重末端治理”的傳統發展模式,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了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歷史性轉變。

新中國成立之初,由於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生態環境問題還沒有凸顯出來。黨中央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仍然開展了淮河、長江、黃河和海河流域治水工程。毛澤東同志向全黨全國發出了“綠化祖國”的號召。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環境問題集中凸顯,生態環境日益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硬約束。黨中央開始著力推動環境保護政策和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將保護環境確立為我國一項基本國策,我國環境保護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自然觀,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觀,以“生態文明體系”構築集生態文化體系、生態經濟體系、生態環境質量體系、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和國家生態安全體系於一體的生態文明建設基本方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僅為推動中國由工業文明社會向生態文明範式轉型提供了根本理論指引,而且為人類社會實現綠色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在內在邏輯上是有機統一的。一方面,綠水青山是經濟發展中自然資源永續和持久供給的前提和基礎,也包括在環境閾值內永續持久容納、消化和吸收環境汙染的潛力和耐力。另一方面,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始終是事關人類發展的主題,以往那種GDP至上、把發展和保護割裂乃至對立起來的發展觀,以及先汙染後治理、邊汙染邊治理的老路再也不能延續了;好的經濟質量也是好的環境質量,好的環境質量能夠促進和提升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 就是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後勁,使綠水青山持續發揮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這奠定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自然價值理論基石,充分體現了尊重自然、重視資源全價值、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理念,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理論創新。

七、堅持全方位對外開放,積極參與推動全球化進程

新中國70年的歷程充分表明,對外開放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黨中央在領導經濟建設的過程中,牢牢把握歷史規律,深入分析對外開放的機遇與挑戰,創立了一系列對外開放的新理論、新理念,引領和推動我國對外開放事業不斷取得進步。

新中國成立之初,面對艱難的國際環境,我國形成了獨立自主發展國民經濟的理論,建立起對外經濟貿易體制。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我國還通過對外援助的方式,積極與一些亞非拉國家開展經濟技術往來。毛澤東同志提出的“三個世界”劃分理論,至今仍然具有重要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在實踐發展和時代進步的推動下,我國對外開放理論與格局日臻完善。鄧小平同志關於“和平和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的戰略判斷,繼承和發展了“三個世界”理論,為對外開放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對外開放被確立為我國的基本國策。1992年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突破了擴大對外開放的思想束縛,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積極參與全球分工體系和全球價值鏈。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我國對外開放實踐的深化和發展,對外開放理論取得新的重大進展,構建起全面開放理論與新格局。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歷史和全局的高度,提出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大論斷,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開放確立為五大新理念之一。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提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與此同時,我國發出共商共建共享“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了一種反對霸權主義、不採取海陸對立“兩分法”視角的國際公共品供給模式,形成了涵蓋國際經濟、國際關係等多學科的創新型理論框架。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中國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將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共同體理論上升到促進人類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高度。面對近年來全球範圍內單邊主義、霸權主義和冷戰思維抬頭,我國堅定支持多邊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我國不謀求貿易順差,主動擴大進口,帶動了世界貿易和經濟的穩步增長。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部署和推動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大型國家級展會,也是國際貿易發展史上的一大創舉。我國還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推動成立亞投行、絲路基金和金磚銀行等。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為了更好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我國於2018年專門組建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設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等,對最不發達國家提供發展支持。這些措施超越了西方經濟學中的“經濟人”假設與零和博弈思維,為完善全球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和讚譽。

中國特色的對外開放理論,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時代對外開放的重要論述,既充分吸收對外開放經典理論中的有益成分,又不斷創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品格。展望新時代,我國將以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為人類發展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結語

總結新中國70年經濟發展成就,有許多彌足珍貴的經驗與啟示,本文總結了其中至為重要的“六個堅持”。這“六個堅持”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重要內容,是我國解決經濟社會發展新問題新挑戰、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必須堅持的理論指導,為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強大的思想引領和行動指南。

縱觀歷史,大國崛起不僅要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更要在經濟理論上作出原創性的重大貢獻,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經濟發展史和經濟思想史的研究還表明,世界經濟中心的轉移往往伴隨著經濟學體系的重構。回首過去,新中國70年經濟發展創造了人間奇蹟,但還需要關於中國發展的經濟學說對此作出充分的理論闡釋和解答,需要廣大經濟學理論工作者深化研究和深入總結。放眼未來,我國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徵程上,要正確應對一系列重大風險和挑戰,迫切需要在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經濟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就。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學部主席團主席;本文全文刊發於《中國社會科學》2019年第10期)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