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多家科研機構、20000多個創新型的科技企業,在這裡聚集!它,是中國科技進步的縮影

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北京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就揚名全國,如今作為全國第一個自主創新示範區。中關村已經成了孵化高新技術企業的沃土,吸引了微軟、谷歌,誕生過聯想、新浪、搜狐、小米、京東等一批明星企業,是中國最為著名的高科技產業聚集地。

位於這裡的北京理工大學,在最近五年,創辦公司轉化項目的數量是過去20年的總和,科研成果不再成為一紙論文被束之高閣。


400多家科研機構、20000多個創新型的科技企業,在這裡聚集!它,是中國科技進步的縮影

戴斌的辦公室

北京理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主任戴斌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已有25年。在過去的30多年裡,他嘗試辦過三十多家企業來支撐技術轉移。但在過去,很多人認為科技人員就該搞研究,出去辦公司是不務正業,或者是學術上沒有前途了,這個輿論的壓力非常大。

戴斌創辦公司的那些年,正是中關村第一撥高科技企業蓬勃興起的時候。1984年,柳傳志在門衛室裡創辦了聯想;四通、信通、科海、京海,也在當時成為中關村的旗幟,這批先行者讓中關村成為中國民營科技發展的策源地。與此同時,科研人員創辦企業的激勵政策也逐年放寬。戴斌覺得,科技人員的春天來了。

中關村

400多家科研機構、20000多個創新型的科技企業,在這裡聚集!它,是中國科技進步的縮影

中關村的創新基因,是70年前的萌芽。中國工程院院士毛二可,1952年從重慶來到北京上大學。在中關村上學、教書、科研,毛二可已經在這片區域生活了60多年。1949年11月,新中國宣告成立的第二個月,中國科學院就在這裡成立。

今天,就在中關村這片區域,有90多所院校,400多家科研機構,兩萬多個創新型的科技企業,70年來,這裡一直是中國科技人才培養的搖籃。

“向科學進軍”的號召,一直激勵著毛二可。今天的毛二可已經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雷達信號處理的領軍科學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毛二可

400多家科研機構、20000多個創新型的科技企業,在這裡聚集!它,是中國科技進步的縮影

85歲的毛二可,每天仍然騎著自行車上下班,這已經成為校園裡的一道風景。志在千里、時不我待的創新創業激情,每時每刻都在中關村上演。今天,落戶在中關村的創新企業已經超過2萬家。戴斌又忙著為另外的年輕團隊進行項目路演。

90後博士生,倪俊的公司剛成立不到2年,憑藉多功能無人車技術獲得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冠軍,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得到了首批80臺無人駕駛車的訂單。

這次路演,倪俊想融資3000萬,用來投入新型無人車產品的研發。他說,融資成功後,企業估值將是3億元。

倪俊

400多家科研機構、20000多個創新型的科技企業,在這裡聚集!它,是中國科技進步的縮影

中關村聚集著中國百分之八十的天使投資人,全世界的資本匯聚於此。選擇好項目,彼此就能獲得雙贏。

北京理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主任 戴斌:這幫年輕人趕上了一個好時代,他們有理想,有抱負,他們的企業也許會發展成我們未來的獨角獸。

中關村,這個僅有28萬平方米的高新科技園區,聚集了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智能製造、新材料、新能源等多個產業的佼佼者。其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就有55家,佔園區企業總量的六分之一。這也是一個曾經的鄉鎮工業園,用十年時間就能走在科技創新區域前列的原因。

半小時觀察:

從電子一條街,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從先進技術的學習樂園,到科技創新高地;中關村經歷的坎坷與飛躍,也是新中國科技進步的一個縮影。70年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科技創新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強勁動力。2018年我國的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8.5%。我國科技研發人員總量已連續6年穩居世界第一位。未來,我們相信,科技創新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更強大的動力。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