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大昭寺傳

拉薩大昭寺傳

大昭寺位於拉薩老城區的中心,由松贊干布始建於公元647年,距今已有1370年的歷史,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築,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結構建築,並且開創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佈局規式。經歷代多次整修、增拓,遂形成了如今佔地25100餘平方米的宏偉規模。

大昭寺不僅僅是一座供奉眾多佛像、聖物以使信徒們膜拜的殿堂,還是佛教中關於宇宙的理想模式-壇城(曼陀羅)這一密宗義理立體而真實的再現。因為有悠久的歷史、精彩的建築和價值連城的壁畫相結合,大昭寺具有最高秩序特徵的氛圍和深度。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擴展了布達拉宮的世界遺產註冊範圍,它囊括了大昭寺和八廓街的中心區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大昭寺是西藏重大佛事活動的中心。許多重大的政治、宗教活動,如"金瓶掣籤"等都在這裡進行。

拉薩大昭寺傳

大昭寺是應尼泊爾赤尊公主之請修建的,供養她從家鄉帶來的明久多吉神像,即釋迦佛佛八歲等身造像。那時大昭寺寺址最早是一片湖,松贊干布曾在此湖邊向赤尊公主許諾,隨戒指所落之處修建佛殿,孰料戒指恰好落入湖內。赤尊公主的努力並沒有成功。神廟白天建起,夜裡倒坍。今天建起,明天倒坍。正當她苦惱和沮喪之時,文成公主經歷了千辛萬苦從長安來到了這裡。

她聽說大唐公主精通地理勘察,便先請祿東贊疏通,又派待女送去金粉一升,請文成公主代為測定一建廟佳地。文成公主測算出西藏呈魔女仰臥之像,拉薩臥塘湖為魔女心血,紅山、鐵山、磨盤山是魔女心竅上的脈絡,應當鎮平臥塘湖,建一釋迦神牟尼神廟以鎮之。要建成神廟,必須調集一千隻白山羊,從北郊的果噶拉山馱運土石,把臥塘湖填平,才能完成這件功德。

松贊干布和尼泊爾公主採納了文成公主的主張,徵集了許多民夫和一千隻白色山羊,開始填湖建寺。一時從湖邊工地到果噶拉山麓,馱運土石的白山羊絡繹不絕。這段路程實在太遠,馱的東西也太重,不少山羊倒斃路邊,還有更多的腰背磨爛,痛苦萬狀。為了使後人記住羊群運土的勞績,在寺門口的木柵欄內塑有兩隻白羊,並稱該寺為"惹剎"(意為"山羊馱土")。

拉薩大昭寺傳

大昭寺開光的時候,松贊干布和他的兩位妃子,感念白山羊的功德和付出的犧牲,吩咐匠人雕了一隻白色山羊,安置在大殿一角,讓它和大昭寺其它神祗一樣,享受信徒香客的朝拜祭祀。神廟也定名為"熱薩追囊祖拉康","熱"在藏語中意為山羊,"薩"為土,意為"山羊負土幻化的釋迦神廟"。

白山羊馱土,有著濃厚的傳說色彩。用羊馱土修建雄偉的寺廟,似乎有點誇張,但是直到今日,西藏阿里、昂仁一帶,確實還用羊作為馱畜。當地人趕著羊群,翻山越嶺到藏北大草原馱運鹽巴,然後又趕著它們翻越白雪皚皚的喜馬拉雅山,到尼泊爾各地去以物易物。

還有,西藏江河湍急、牛皮船隻能下行,因此船伕們總愛自己把牛皮船扛在肩上,老綿羊馱著酥油、糌粑和行李,結伴回到家鄉。當然,建築房屋和橋樑,舉行白色山羊馱運的儀式,前些年在雅魯藏布江兩岸還有遺存。西藏藏戲藝人和說唱藝人戴的白麵具,都是白山羊皮製成的,人們相信山羊皮製成的面具能帶來吉祥。

拉薩大昭寺傳

最早的大昭寺供奉的是赤尊公主所帶來的釋迦牟尼佛八歲等身像。唐朝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後,將這尊佛像搬到小昭寺,而把文成公主帶到吐蕃的覺臥佛像(釋迦牟尼12歲的等身像)迎來大昭寺供奉,遂稱該寺為"覺康"。大昭寺,藏語叫"覺康"或"祖拉康",意為供奉佛祖釋迦牟尼的殿堂。"覺"為釋迦牟尼像專用尊稱,"康"為殿堂舍宇。

大昭寺有多個名字。"惹薩"是大昭寺建成之初的藏語名字,為的是紀念羊拉土填沼澤建造大昭寺。此後大昭寺的藏語名改為"祖拉康"。 除了這些名字,大昭寺在藏文文獻中還有"拉丹追貝祖拉康" 、"噶喜"等不同名稱出現。"拉丹"亦為拉薩,是拉薩的別稱。"追貝"一詞在藏語中的意思是神妙。指的是當時修建大昭寺的時候,底層建築是藏王松贊干布調動神工修建的,赤尊公主的侍女見了大為吃驚,她不由自主地說出了"太神妙了"。

拉薩大昭寺傳

"噶喜"意為"四喜"。藏語"噶"意為喜,"喜"意為四。具體是寺門設計為壇城門,高僧見了心中喜;柱子形如金剛橛,密宗大師見了心中喜;四方牆角形狀如卐字,苯教大師見了心中喜;殿堂設計如棋盤,藏人見了心中喜。現在的"大昭寺"之名可能與蒙古語中的"昭"有關,其在漢語中的解釋為寺廟。

大昭寺自興建後,香火越來越盛,香火最盛時,天竺、唐朝、孟加拉各國僧人都前來朝拜這兩尊佛像。但是從9世紀中葉始,隨著吐蕃崩潰,這裡不再是政治中心,加上滅佛的朗達瑪封閉了整個寺廟,大昭寺徹底敗落。直到1409年,宗喀巴在拉薩創立傳召法會,大昭寺才再次興旺,成為拉薩三大寺舉行法會之所。

拉薩大昭寺傳

大昭寺坐東向西,殿高四層,上覆金頂。大昭寺整體建築群的風格獨特,結合了藏、漢、尼泊爾的藝術,在建築、繪畫、雕塑等多方面都有著很高的成就。整個建築金頂、斗拱為典型的漢族風格。碉樓、雕樑則是西藏樣式,主殿二、三層簷下排列成行的108個木雕伏獸和人面獅身,又呈現尼泊爾和印度的風格特點。寺內藏有大量珍貴的佛像、唐卡、佛教經典和重要的歷史文物及宗教文物。

覺康大殿是大昭寺的主要建築,一層供奉釋迦牟尼金像,圍繞金像的四周皆為小型佛堂;二層供奉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的塑像;三層為一天井,是一層殿堂的屋頂和天窗;四層正中為4座金頂。大殿二、三層簷下排列有108個木雕的人面獅身像。在第四層的平臺上有四個對稱的金頂。寺門上方裝飾著兩對金碧輝煌捧著法輪的"神羊",有的視為"神鹿",都可以從不同意義上進行解讀。頂樓的平臺上,大昭寺的金頂金光四射,宏偉壯觀,可以遙望布達拉宮。

大昭寺,相傳其主入口朝西是為了表達尼泊爾公主思念家鄉之意。寺內正殿有大木柱20根,柱斗拱架的浮雕精美,有人物和禽獸。四周走廊和殿堂四壁滿布藏式壁畫,繪有歷史人物和神話故事,長達千餘米,色彩豔麗,形象逼真。由正門進入後沿順時針方向進入一寬闊的露天庭院,這裡曾是規模盛大的拉薩祈願大法會"默朗欽莫"的場所。屆時拉薩三大寺的數萬僧人云集於此,齊為眾生幸福與社會安定而祈禱,同時還舉行辯經、驅鬼、迎諸彌勒佛等活動。

拉薩大昭寺傳

庭院四周柱廊廊壁與轉經迴廊廊壁上的壁畫,因滿繪千佛佛像而被稱為千佛廊。整座大昭寺的壁畫有4400餘平方米。 其中長近千米的藏式壁畫《文成公主進藏圖》和《大昭寺修建圖》,還有兩幅明代刺繡的護法神唐卡,這是藏傳佛教格魯派供奉的密宗之佛中的兩尊,為難得的藝術珍品。

繼續右繞,穿過兩邊夜叉殿和龍王殿,數百盞點燃著的酥油供燈的後面便是著名的"覺康"佛殿。它既是大昭寺的主體和核心,也是大昭寺的精華之所在。這裡是朝聖者最終的嚮往。佛堂呈密閉院落式,樓高四層,中央為大經堂。藏傳佛教信徒認為拉薩是世界的中心,而宇宙的核心便位於此處。目前這裡是大昭寺僧人誦經修法的場所。從大經堂正中可遙遙看見造型精美的千手千眼觀世音塑像,兩側有兩尊裝飾華麗的佛像,左為蓮花生,右為強巴佛塑像。

拉薩大昭寺傳

沿千佛廊繞"覺康"佛殿轉一圈"囊廓"方為圓滿。這便是拉薩內、中、外三條轉經道中的"內圈"。

大昭寺是西藏重大佛事活動的中心。自五世達賴喇嘛建立政教合一的"甘丹頗章"政權起,噶廈分管財政、稅務、糧食、司法、外交等部門便設於大昭寺二樓。以後,還有諸如"金瓶掣籤"等帶有政治色彩的活動在此舉行。這表明,大昭寺充分體現了西藏的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無法分離的特點:在宗教上,它是佛化世界"曼陀羅"的具象化;在人文上,它是千年塵世拉薩的中心。大昭寺的歷史也即拉薩的歷史。

拉薩大昭寺傳

公元1409年,藏傳佛教格魯派宗師宗喀巴在對大昭寺大規模修整之後,以稀世之寶供養釋迦牟尼12歲等身佛像,並獻上純金製作的五佛冠。同時,為紀念佛陀以神變之法大敗六種外道的功德,宗喀巴遍召各寺院、各教派的僧眾,於藏曆正月期間在大昭寺舉行祝福祈願的大法會——"默朗欽莫",前後持續15天。因來參加法會的僧俗眾多,故將其法座移到大昭寺南側的廣場繼續傳法,從此歷代達賴喇嘛和甘丹赤巴(甘丹寺法臺)都在此處傳授佛法而稱之為"松卻繞瓦",意為"傳法之地"。而法會也遂成慣例得以沿襲,五世達賴喇嘛以後延至21天。屆時拉薩三大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以及其他寺院的數萬僧人云集於大昭寺,舉行修法、辯經、驅魔、酥油花燈會、迎請未來強巴佛等活動。在"松卻繞瓦"的辯經場面甚為壯觀,最優秀者可以獲得格魯派最高學位——"格西拉然巴"。這一年一度的盛大法會通常由達賴喇嘛親自主持。

拉薩大昭寺傳

1986年2月,被禁二十年的祈願大法會重新恢復。但由於1989年在法會期間發生"騷亂"再度被取消,至今不再舉行。"松卻繞瓦"日漸被雲集的商販擁擠得只餘小片空地。這些商販有的來自山南農村,帶著自己編織的氆氌毛毯出售給當地人和遊客;也有不少漢族和回族商販在此擺攤,以賣工藝品為主。

這就是大昭寺,被譽為"全藏最崇高的寺廟"。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