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蝸居》裡的郭海萍?

貪婪和慾望

每一個離開家鄉小鎮,到大城市闖蕩的姑娘,心裡都住著一個野心勃勃的怪獸,郭海萍也不例外。

大學畢業,20歲出頭,還沒真正看清生活的完整面貌,被大城市的光怪陸離和燈紅酒綠迷惑,以為憑著一腔孤勇就可以闖出一個金光閃閃的未來。慾望是個好東西,但最終需要實力來託舉,否則,慾望就成了痛苦。

郭海萍大學裡學的是化工,畢業後進了一家日企做文員,交了一個同樣一窮二白的男朋友,兩個人瞞著父母租了個閣樓同居,跟鄰居合用廚房,會因為誰偷用了誰的油據理力爭,生活掉進雞毛蒜皮的瑣碎。

貧窮最可悲之處就在於此。它會不斷侵佔和壓縮一個人的精神世界,讓你變得狹隘,短視,喪失自信心。

郭海萍想買房,一套完完全全屬於自己的房子。

這是合理的慾望。

什麼叫做合理的慾望?

跳一跳夠得著,又是生活所必需的,就是合理的。對於普通百姓,想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是合理的,想一天換一個名牌包是不合理的。

逼仄的蝸居環境,不斷攀升的房價,孩子的到來,都讓海萍買房的慾望越來越強烈,像蟲子一樣噬咬著她的靈魂,寤寐思服。

最終導致海萍想要借錢買房的導火索,是女兒。

因為租的房子太小,媽媽提出把孩子帶回老家,海萍迫於現實困境,同意了。但是,這世間有什麼事比母子分離更殘忍呢?更可悲的是,好不容易捱盡了苦苦的思念,終於可以趁假期回老家探望女兒,海萍發現,由於長期的分離,女兒跟自己不親。

如何評價《蝸居》裡的郭海萍?

有一個細節特別生動。因為女兒犯了一個小錯誤,海萍決定給予小小的懲戒,當她問女兒要怎麼懲罰她時,女兒說,“媽媽抱”。

這件事直接擊潰了海萍的心理防線。“生她受了兩茬罪,順產的罪也受了,最後還是得剖腹,肚子上捱了一刀。餵奶得了乳腺炎……最後,她跟我不親。”

這樣的痛苦,每個做了媽媽的人都能理解。

海萍決定不等了,必須買房子,把女兒接過來一起生活,立刻,現在。

所以才有了後來“小貝不願意借那6萬塊錢”,導致小貝和海藻之間感情的裂縫。

你說海萍貪婪嗎?是的。她為了自己能買房,逼著丈夫去跟公公婆婆要錢,用不容置疑的口氣,跟自己的妹妹借錢。當得知海藻只有8000塊存款時,不假思索地讓她把小貝的存款拿出來。

所以很多人評論說,海萍太自私。

確實自私。

可是深入到這個人物內心的溝壑,細細探究那些來龍去脈與幽深曲折,你又會發現從她的情感邏輯來看,又是那麼合情合理,並且,你會感到深深的悲哀。

你會發現,每個普通人,都渺小,都可憐。被自己的慾望裹挾著,又受制於自身的侷限。

自私和偉大

因為忍受不了和女兒分離的痛苦,所以海萍決定舉全家之力借錢買房。這種自私,一方面導致了丈夫鋌而走險借高利貸,另一方面,成為將海藻推向宋思明懷抱的力量之一。

為什麼海萍可以心安理得地“自私”?因為她認為自己是偉大的。

於婚姻而言,海萍認為自己肯陪著丈夫吃苦,是一種偉大。這當然是傳統女性的“託付”心態決定的,她們會認為,我嫁了你,你就應該給我提供優渥的生活,一旦讓我受了委屈,那麼便算作我對婚姻的付出,你是要欠我情,感我恩的。

於原生家庭而言,海萍從小就像媽媽一樣照顧著妹妹,在海藻找不到工作的半年裡,哪怕自己只有一間陋室,也要分出半間來給妹妹住。在自己經濟窘迫的條件下,仍然每週雷打不動煮大餐給海藻打牙祭,這種付出,也是一種偉大。

一般來講,一個家庭裡面的姐姐,是最容易跟父母共情的。“長姐如母”,她們會把父母的責任當作自己的責任,她們更容易感知和體察到父母的痛苦,但是這種付出,有時候必然會造成心理的失衡。最好的例子,就是張愛玲的小說《半生緣》裡的曼璐。對海萍來說,也是一樣。

因為人性都是相似的,沒有人天生偉大,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正常的人性都是尋求著付出和得到的平衡。

失衡的心態,會導致被這種偉大的付出感反噬,對海萍來講,就表現在心安理得地向海藻和小貝借錢,在得知海藻做了宋思明的二奶之後,並沒有極力勸阻,而是半推半就地默許著妹妹滑向了深淵。

如何評價《蝸居》裡的郭海萍?

你看,人類多麼軟弱。那麼愛妹妹的海萍,在利益面前,也無法做到斬釘截鐵。

她貪戀著借住的那套豪宅,貪戀著宋秘書隨時可以為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貪戀著人家的資源和人脈,如果沒有海藻,海萍不會得到外教兼職的機會,也就不會為她日後打開新事業的大門。

可是,如果將海藻的人生悲劇,都怪罪於海萍的自私,也是一種不公平。

因為,推動一個人行為的最大力量,永遠是內驅力,而不是外力。

海藻向宋思明借錢幫海萍還高利貸的時候,海萍明顯地感覺到海藻交了“不正常”的朋友,海藻是怎麼說的呢?她說,“我也不全是為你,我沒那麼偉大”。

海藻對姐姐,是有著“報恩”心態的,但一個人同樣不會偉大到,為了報恩去出賣自己的身體和靈魂,這不符合人性的基本事實。

海藻也是有私心的,她對宋思明動了心,明明知道這是不對的,可一次次用幫助姐姐的理由,來寬慰自己,減少自己的負罪感。

人性多麼複雜弔詭,有時候你站在命運的轉折點上,自己都不明白為什麼會做出那樣的選擇,人類太擅長用冠冕堂皇的理由,來美化自己的真實慾望。我們總說要做真實的自己,其實真實最難,因為你自己都不願意面對。

依賴和成長

海萍這個人物身上,最可貴的一點,是“成長力”。

十年前《蝸居》熱播的時候,很多人盛讚海萍是“獨立女性”,這一點我是不認可的。

海萍並不獨立,她骨子裡是非常傳統的那種女性,對婚姻有“託付”心態,像很多婚姻裡的妻子那樣,常常拿著小鞭子抽打自己的丈夫,把生活的不如意都歸罪於丈夫的沒本事。

她為了一塊錢,跟蘇淳大吵了一架。她真的心疼那一塊錢嗎?不是的,丈夫賺錢的能力,跟不上自己的慾望,所以一旦蘇淳有了哪怕一丁點的疏忽,她就會藉機把所有的壓抑委屈和虧欠,統統發洩給他。

她會指著丈夫的鼻子罵,“你看看你自己像個男人嗎?要能力沒能力要本事沒本事,你幹嘛要結婚?為什麼要結婚,娶妻,生子?你為什麼要活在這個世界上?我當時真是腦子進水了,怎麼會嫁給你這樣的人啊?”

如何評價《蝸居》裡的郭海萍?

什麼是獨立?我選擇,我承擔,我負責,才是獨立。

想找有錢人,沒問題,想清楚了那就去找啊。

找了個窮人,又怪人家沒本事,沒有給你提供優越的生活,就有點欺負人了,也是不夠聰明的表現。

海萍像多數傳統女人那樣,望夫成龍,把生活的困境,歸結於自己嫁錯人。她在自己的工作上毫無長進,十年來依然是個小文員,拿著固定的薪水,做著最基本的買房夢。

可是,別忘了,當她得到一個兼職的機會時,也是拼盡了全力去抓住。沒錯,能夠當上外國人的中文老師,還不是靠著海藻的牽線搭橋?可,她抓住了,想盡一切辦法,努力去打好這份工,才有後來源源不斷的外國生源找過來。

獨立,並不是說,不能接受別人的幫助。

從打這份兼職工開始,海萍是有成長的。她的這份成長力,才是貧窮灰暗人生裡的,那一束光。

真的別小看女人的成長,一旦她們意識到,活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要靠自己,徹底戒掉依賴心理,她們能夠爆發出來的潛能,是巨大的。

最後海萍開了自己的中文學校,買上了夢寐以求的房子,自信坦蕩地走在陽光下,我想編劇對於女性的成長和獨立,是充分肯定的吧。

軟弱與貪婪,自私與偉大,依賴和成長,我們在一個人物身上,看到如此複雜,矛盾,立體的多面,這是人物的可愛與真實之處,同時也預示了一個最樸素的道理:女人只有真正獨立強大起來,才能過上自由富足的人生。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