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個心理學效應,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一、【馬太效應】

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即兩極分化現象。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提出這個術語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會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同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會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個獎項幾乎總是授予最資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個研究生完成的。

此術語後為經濟學界所借用,反映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的經濟學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

二十一個心理學效應,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新約•馬太福音》中的寓言故事

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三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他們:“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了他10座城邑。第二個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於是國王便獎勵了他5座城邑。第三個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巾裡存著,我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僕人的那錠銀子賞給第一個僕人,並且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

二、【蝴蝶效應】

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都將可能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

1972年美國科學發展學會第139次會議上,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茲發表了題為“可預測性:巴西一隻蝴蝶扇動翅膀,能否在得克薩斯州掀起一場龍捲風”的演講。他認為,一個微小的初始條件變化可能導致一連串逐漸放大的改變,最終導致完全不同的結果--這個看似荒謬的論斷,打碎了所有人關於“因果決定論可預測度”所存的幻想,最終產生了當今世界最偉大的理論之一——“混沌理論”。

二十一個心理學效應,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西方流傳的一首民謠

丟失一個釘子,壞了一隻蹄鐵;

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

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

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鬥;

輸了一場戰鬥,亡了一個帝國。

三、【皮格馬利翁效應】

當我們懷著對某件事情非常強烈期望的時候,我們所期望的事物就會出現。

1960年,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亦稱“羅森塔爾效應(Robert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應”“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二十一個心理學效應,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古希臘神話

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中塞浦路斯國王。他愛上了自己雕塑的一個少女像,並且真誠的期望自己的愛能被接受,這種真摯的愛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動了愛神阿芙狄羅忒,於是這座美女雕像便有了生命。皮格馬利翁遂稱她為伽拉忒亞,並娶她為妻。

四、【投射效應】

在認知和對他人形成印象時,以為他人也具備與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現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並強加於人,即推己及人的認知障礙。

二十一個心理學效應,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莊子》中的一個故事

堯到華山視察,華封人祝他"長壽、富貴、多男子",堯都辭謝了;華封人說:"壽、福、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獨能不欲,何邪?"堯說:"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美德也,故辭。"人的心理特徵各不相同,即使是“福、壽”等基本的目標,也不能隨意“投射”給任何人。

五、【羅米歐與朱麗葉效應】

越是禁止的東西,人們越要得到手。這與人們的好奇心與逆反心理的現有關,這種逆反心理現象就是“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二十一個心理學效應,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德里斯科爾等人1972年研究了91對已婚夫婦和相戀已達8個月以上的49對戀人。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是考察被研究夫婦、戀人的彼此相愛程度與他們父母干涉程度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在一定範圍內,父母干涉程度越高,有情人之間相愛也越深。研究後的6至10個月期間,德里斯科爾等人對這些被研究者又作了調查,試圖瞭解他們父母的干涉是否改變了他們之間的關係和相愛的水平。結果證明,父母干涉程度與戀人們的情感變化成顯著正相關。亦即父母干涉越大,戀人們愛得也越深。

六、【首因效應】

也稱為第一印象作用,或先入為主效應。是指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以後的認知產生的影響作用。第一印象作用最強,持續的時間也長,比以後得到的信息對於事物整個印象產生的作用更強。

二十一個心理學效應,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首先提出。1957年,洛欽斯在實驗中向四組大學生介紹某個陌生人:

  • 在向第一組介紹時說他是個性格外向的人;
  • 在向第二組介紹時說他是個性格內向的人;
  • 在向第三組介紹時,先說他是性格外向的人,後說他又是一個性格內向的人;
  • 在向第四組介紹時同在第三組介紹時的說法一樣,只是次序顛倒了。

隨後洛欽斯要求四個組用上面介紹的術語來描述這個陌生人。第一、二組在描述時沒有發生任何問題,但第三、四組對陌生人的印象完全與提供信息的次序相對應——先提供的信息佔優勢。

七、【思維定勢效應】

所謂思維定勢效應是指,人們因為侷限於既有的信息或認識的現象。人們在一定的環境中工作和生活,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使人們習慣於從固定的角度來觀察、思考事物,以固定的方式來接受事物。

二十一個心理學效應,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美國心理學家邁克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從天花板上懸下兩根繩子,兩根繩子之間的距離超過人的兩臂長,如果你用一隻手抓住一根繩子,那麼另一隻手無論如何也抓不到另外一根。在這種情況下,他要求一個人把兩根繩子系在一起。不過他在離繩子不遠的地方放了一個滑輪,意思是想給繫繩的人以幫助。然而儘管繫繩的人早就看到了這個滑輪,卻沒有想到它的用處,沒有想到滑輪會與繫繩活動有關,結果沒有完成任務和解決問題。

其實,這個問題也很簡單。如果繫繩的人將滑輪系到一根繩子的末端,用力使它蕩起來,然後抓住另一根繩子的末端,待滑輪盪到他面前時抓住它,就能把兩根繩子繫到一起,問題就解決了。

定勢有時有助於問題的解決,有時會妨礙問題的解決。

八、【刻板印象】

所謂刻板效應,又稱刻板印象、社會定型、定性效應,是指對某人或某一類人產生的一種比較固定的、類化的看法。是還沒有進行實質性的交往,就對某一類人產生了一種不易改變的、籠統而簡單的評價,這是我們認識他人時經常出現的現象。

二十一個心理學效應,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蘇聯社會心理學家包達列夫,做過這樣的實驗,將一個人的照片分別給兩組被試看,照片的特徵是眼睛深凹,下巴外翹。向兩組被試分別介紹情況,給甲組介紹情況時說“此人是個罪犯”;給乙組介紹情況時說“此人是位著名學者”,然後,請兩組被試分別對此人的照片特徵進行評價。

評價的結果,甲組被試認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兇狠、狡猾,下巴外翹反映著其頑固不化的性格;乙組被試認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具有深邃的思想,下巴外翹反映他具有探索真理的頑強精神。

為什麼兩組被試對同一照片的面部特徵所做出的評價竟有如此大的差異?原因很簡單,是人們對社會各類的人有著一定的定型認知。把他當罪犯來看時,自然就把其眼睛、下巴的特徵歸類為兇狠、狡猾和頑固不化;而把他當學者來看時,便把相同的特徵歸為思想的深邃性和意志的堅韌性。刻板效應實際就是一種心理定勢。

九、【觸摸的心理效應】

心理學家弗爾德對早產兒進行過每天45分鐘的撫摸實驗。一般認為,早產兒應該生活在一個隔離的,猶如子宮般的環境中,撫摸只會給他們壓力感,會有礙他們的生長。然而他對20個早產兒每天做3次、每次15分鐘舒緩而有力的撫摸。10天中,接受撫摸的嬰兒比沒有得到撫摸的嬰兒平均重47%,而且睡眠和靈敏性也都有很大改善。到第8個月末,他們的體質和智力有明顯提高。最值得注意的是,接受撫摸的嬰兒離開保育箱的時間比其他嬰兒平均提前了6天。

弗爾德說:“撫摸能有規律地刺激生長激素的分泌,進而促進消化吸收功能。”

二十一個心理學效應,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十、【貝爾效應】

貝爾效應是由美國佈道家、學者貝爾提出:想著成功,成功的景象就會在內心形成;有了成功的信心,成功就有了一半把握。他天賦極高,曾經不止一個人預計說,如果他畢業後進行晶體和生物化學的研究,一定會贏得多次諾貝爾獎。但他卻心甘情願地走了另一條道路——把一個個開拓性的課題提出來,指引別人登上了科學高峰。

二十一個心理學效應,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英國作家夏洛蒂

英國作家夏洛蒂很小就認定自己會成為偉大的作家。中學畢業後,她開始向成為偉大作家的道路努力。當她向父親透露這一想法時,父親卻說:寫作這條路太難走了,你還是安心教書吧。她給當時的桂冠詩人羅伯特•騷塞寫信,兩個多月後,她日日夜夜期待的回信這樣說:文學領域有很大的風險,你那習慣性的遐想,可能會讓你思緒混亂,這個職業對你並不合適。但是夏洛蒂對自己在文學方面的才華太自信了,不管有多少人在文壇上掙扎,她堅信自己會脫穎而出,她要讓自己的作品出版。終於,她先後寫出了長篇小說《教師》、《簡•愛》,成為了公認的著名作家。

十一、【海潮效應】

海水因天體的引力而湧起,引力大則出現大潮,引力小則出現小潮,引力過弱則無潮,此乃海潮效應。人才與社會時代的關係也是這樣。社會需要人才,時代呼喚人才,人才便應運而生。

二十一個心理學效應,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千金買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於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於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

十二、【蔡加尼克效應】

蔡戈尼效應又名蔡戈尼克記憶效應,是指人們天生有一種辦事有始有終的驅動力,人們之所以會忘記已完成的工作,是因為欲完成的動機已經得到滿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這同一動機便使他對此留下深刻印象。

二十一個心理學效應,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1927年,心理學家蔡戈尼做了一個實驗:將受試者分為甲乙兩組,同時演算相同的數學題。其間讓甲組順利演算完畢,而乙組演算中途,突然下令停止。然後讓兩組分別回憶演算的題目,乙組明顯優於甲組。這種未完成的不爽--深刻的留存於乙組人的記憶中,久擱不下。而那些已完成的人,“完成欲”得到了滿足,便輕鬆地忘記了任務。

十三、【鯰魚效應】

鯰魚效應是採取一種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業活躍起來投入到市場中積極參與競爭,從而激活市場中的同行業企業,其實質是一種負激勵。

二十一個心理學效應,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市場上活魚的價格要比死魚高許多。所以漁民總是想方設法的讓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可是雖然經過種種努力,絕大部分沙丁魚還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卻有一條漁船總能讓大部分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船長嚴格保守著秘密。直到船長去世,謎底才揭開。原來是船長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裡放進了一條以魚為主要食物的鯰魚。鯰魚進入魚槽後,由於環境陌生,便四處遊動。沙丁魚見了鯰魚十分緊張,左衝右突,四處躲避,加速遊動。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魚也就不會死了。這樣一來,一條條沙丁魚活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

十四、【登門檻效應】

登門檻效應是指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二十一個心理學效應,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社會心理學家弗裡德曼在20世紀60年代做了一個非常經典的實驗。研究的第一步,是先到各家各戶向家庭主婦們提出一個小的要求,請她們支持“安全委員會”的工作,在一份呼籲安全駕駛的請願書上簽名。研究的第二步,在兩週以後,由原來的兩個大學生實驗者重新找到這些主婦,問能否在她們的前院立一塊不太美觀的大告示牌,上面寫著“謹慎駕駛”。實驗的結果表明,先前在請願書上籤過名的大部分人(55%以上)都會同意立告示牌,而沒有簽過名的主婦,只有不足17%的人接受了這一要求。這個實驗驗證了社會心理學“登門檻效應”的存在。

十五、【赫洛克效應】

赫洛克效應是指及時對工作結果進行評價,能強化工作動機,對工作起促進作用。

二十一個心理學效應,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心理學家赫洛克找來一群志願者,把他們分成4組來完成特定任務。赫洛克對這4組採取不同的態度,結果發現,即便是相同的任務,4組的表現也完全不同。

  • 第1組,我們簡單叫做“受表揚組”,在每次完成任務後,會受到鼓勵和表揚。
  • 第2組,與第1組完全相反,在完成任務之後,無論結果如何,都會受到嚴厲的批評,我們稱之“受訓斥組”。
  • 第3組,和1、2組不同,他們是被忽視的一群人,既沒有表揚、也沒有批評,也就是“受忽視組”。
  • 第4組,在整個過程裡,全程與前3組隔離,而且在事後完全不給予評價,我們稱之“控制組”。

實驗結果是這樣:

  • 1.表現最差的一組是第4組,表現最好的一組是第1組;
  • 2.隨著時間的推移,第1組(受表揚組)的表現越來越好,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
  • 3.第2組(受批評組)即便沒有第1組表現好,但是和第3組(受忽視組)相比,數據要更好。

這就是著名的“赫洛克效應”,它告訴管理者:“對於工作結果及時給予評價,能夠強化工作動機,對工作起到促進作用。適當表揚的效果顯然比批評要好,而批評的效果要優於不給予評價。”

十六、【南風效應】

南風法則也叫做溫暖法則,它來源於法國作家拉•封丹寫的一則寓言。它告訴我們:溫暖勝於嚴寒。運用到管理實踐中,南風法則要求管理者要尊重和關心下屬,時刻以下屬為本,多點“人情味”,多注意解決下屬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困難,使下屬真正感受到管理者給予的溫暖。這樣,下屬出於感激就會更加努力積極地為企業工作,維護企業利益。

十七、【霍布森選擇效應】

對於個人來說,如果陷入“霍布森選擇效應”的困境,就不可能發揮自己的創造性。道理很簡單,任何好與壞、優與劣,都是在對比選擇中產生的,只有擬定出一定數量和質量的方案對比選擇、判斷才有可能做到合理。如只有在許多可供對比選擇的反感中進行研究,並能夠在對其瞭解的基礎上進行判斷,才算得上判斷。因此,沒有選擇餘地的“選擇”,就等於無法判斷,就等於扼殺創造。

二十一個心理學效應,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霍布森販馬

1631年,英國劍橋商人霍布森從事馬匹生意,他說,你們買我的馬、租我的馬,隨你的便,價格都便宜。霍布森的馬圈大大的、馬匹多多的,然而馬圈只有一個小門,高頭大馬出不去,能出來的都是瘦馬、賴馬、小馬,來買馬的左挑右選,不是瘦的,就是賴的。霍布森只允許人們在馬圈的出口處選。大家挑來挑去,自以為完成了滿意的選擇,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只是一個低級的決策結果,其實質是小選擇、假選擇、形式主義的選擇。人們自以為作了選擇,而實際上思維和選擇的空間是很小的。有了這種思維的自我僵化,當然不會有創新,所以它是一個陷阱。

十八、【霍桑效應】

當人們在意識到自己正在被關注或者觀察的時候,就會刻意去改變一些行為或言語表達。

二十一個心理學效應,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霍桑效應或稱霍索恩效應,起源於1924年至1933年間的一系列實驗研究,由哈佛大學心理專家喬治·埃爾頓·梅奧教授為首的研究小組提出此概念。霍桑一詞是美國西部電氣公司座落在芝加哥的一間工廠的名稱,是一座進行實驗研究的工廠。實驗最開始研究的是工作條件與生產效率之間的關係,包括外部環境影響條件(如照明強度、溼度)以及心理影響因素(如休息間隔、團隊壓力、工作時間、管理者的領導力)。

十九、【流言效應】

在社會心理學中,人們把流言對個人心理與行為造成的消極影響現象,稱之為流言效應。

二十一個心理學效應,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戰國策》中的一則故事很能說明它。有一個和曾參同姓名者殺了人,有人去告訴曾參的母親,說曾參殺了人,曾母不信;過會兒,又有人去給她講曾參殺人,曾母還是不信;第三次來人講曾參殺人,曾母卻相信了。這則故事表明,由於聽到屢次相同的來自不同人的訊息,往往聽者會信以為真。G·奧爾波特等人對此也作過實驗研究,他們發現口頭傳播流言後,其內容會發生明顯的歪曲。一般來說,流言呈S型傳播,先是緩慢傳播,後來不斷加快,當達到高潮時(多數人皆知時)又變得緩慢起來。

二十、【超限效應 】

超限效應是指剌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二十一個心理學效應,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馬克吐溫與牧師

美國著名幽默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

二十一、【過度理由效應】

過度理由效應是一個社會心理學現象,說的是:每個人都力圖使自己和別人的行為看起來合理,因此總是為行為尋找理由。一旦找到了認為足夠的原因,一般就不會再繼續尋找下去;在尋找行為原因的時候,總是先找那些顯而易見的外在原因。當外部原因足以解釋行為的時候,人們一般就不再去尋找內部深層次的原因了。

二十一個心理學效應,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德西的過度理由效應試驗

1971年,德西和他的助手使用實驗方法,很好地證明了過度理由效應的存在。他以大學生為被試,請他們分別單獨解決誘人的測量智力的問題。

實驗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每個被試自己解題,不給獎勵;第二階段,被試分為兩組,實驗組被試每解決一個問題就得到1美元的報酬;第三階段,自由休息時間,被試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目的存在考察被試是否維持對解題的興趣。

結果發現,與獎勵組相比較,無獎勵休息時仍繼續解題,而獎勵組雖然在報酬時解題十分努力,而在不能獲得報酬的休息時間,明顯失去對解題的興趣。第二階段時實驗組的金錢獎勵,作為外加的過度理由,造成明顯的過度理由效應,使獎勵組被試向用獲取獎勵來解釋自己解題的行為,從而使自己原來對解題本身有興趣的態度出現了變化。到第三階段,獎勵一旦失去,對態度已經改變的被試,沒有獎勵則就沒有繼續解題的理由,而控制被試對解題的興趣,沒有受到過度理由效應的損害,因而,第三階段仍繼續著對解題的熱情。

這個實驗說明,過度理由將對在每個人的身上都發生著作用,人們為了使自己的行為看起來合理,人們總是喜歡為發生過的行為尋找原因。在尋找原因的過程中,還往往是先找那些顯而易見的。如果找到的理由足以對行為做出解釋,人們也就不再往更深處追尋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