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實驗研究表明:愛玩遊戲的孩子學業成績更優

近年來,腦科學的熱度有增不減,也給家庭教育帶來了很多新的啟發。

臺灣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腦科學家洪蘭,在上海教育學會主辦的金蘋果教育論壇上的演講中,介紹解釋了發展孩子大腦的方法,告訴大傢什麼樣的生活經驗可以使孩子的大腦神經活化得快,讓神經網絡分支生長得更密。

心理學實驗研究表明:愛玩遊戲的孩子學業成績更優

對於如何科學地發展孩子的大腦,洪蘭博士提出了以下3個方法:

首先,讓孩子運動。運動的時候,大腦會產生多巴胺、血清素、正腎上腺素,並促使神經連接。

比如,多動兒,醫生會給他開一些增加多巴胺分泌的藥;得抑鬱症的人,醫生會給他開增加血清素的“百憂解”;而正腎上腺素,可以增強人的注意力。

但是,這些藥物帶來的東西,從運動上就可以得到。

心理學實驗研究表明:愛玩遊戲的孩子學業成績更優

運動使大腦加速運動,實驗證明,有運動的老鼠負責記憶的海馬迴比沒有運動老鼠的大了15%,重了9%,神經細胞的樹狀突和突觸增加了25%。

運動會使大腦年輕,也能使孩子更有創造力。因此,讓你的孩子運動完再寫作業,學習效果更好。

心理學實驗研究表明:愛玩遊戲的孩子學業成績更優

其次,讓孩子閱讀。閱讀是吸取信息最快的方式,眼睛看字一分鐘668字,說話最快一分鐘250字,閱讀比說話快三倍。

孩子必須要有閱讀的能力,才能與其他人競爭。洪蘭博士認為,閱讀改變大腦,是因為說話是本能,而閱讀是習慣。

我們與黑猩猩只有1.5%的基因不同,但我們的生活卻有極大的不同,正是因為我們有文字的傳承,書寫和閱讀的能力。

心理學實驗研究表明:愛玩遊戲的孩子學業成績更優

此外,孩子讀書的範圍與多少決定了孩子的背景知識,而背景知識又決定著人所能看到的東西。

如果一個孩子能夠廣泛大量地閱讀,有了對一個事物的背景知識,在面對相同的事物時,他能獲取的信息要比其他孩子多得多。

別的孩子可能只是看了,而他是真正地看到這個事物並有額外的收穫。

所以,不要讓孩子只會認知,要讓孩子大量地閱讀課外書,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從而讓他和別人在面對相同的事物時,獲取更多的東西。

心理學實驗研究表明:愛玩遊戲的孩子學業成績更優

最後,讓孩子與同伴遊戲。洪蘭教授指出,遊戲不是學習的敵人,它是學習的夥伴,遊戲是大腦成長的營養劑,它使大腦產生腦衍生神經滋養因子(BDNF)。

小時候不會跟別人玩的孩子,長大後只會玩電玩遊戲,因為電玩遊戲這種沒有生命的玩伴能夠忍受孩子重複、不合理的咒罵和“毆打”而不離去。

會玩的孩子EQ更高,孩子會在團體遊戲互動中,學會了如何與人相處,完成自我的社會化。

心理學實驗研究表明:愛玩遊戲的孩子學業成績更優

另外,遊戲也會使孩子更有創造力,幫助孩子更好地培養自身的基本能力。

美國伊利諾大學就曾做過一個心理學的專業實驗,結果證明遊戲與學業成績有高度相關。所以,讓你的孩子去和同伴玩吧,會玩的孩子,學業成績會比較好,人際交往能力也會比較好。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