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總覺得,現在的孩子連玩都不會了?


為什麼有人總覺得,現在的孩子連玩都不會了?

01

我就曾親眼看到,一個正在痴迷於看書的孩子,突然被他的父母喊停。父母的理由,是這孩子專注一件事太久了,必須趕緊去玩會。

在他們眼中,一個還沒有上學的孩子,能持續這麼安靜,讓人覺得可怕。

有意思的是,這些父母雖然會讓孩子停下手上正在做的事,下命令讓孩子馬上去玩。

但孩子會很納悶的說:“可我不知道,去玩什麼?”

“隨便玩唄,不要一直在那裡看書,對眼睛不好,趕快去玩,休息一下。”

這種把玩當成一種命令的“父母權威”,往往不會奏效,越想把玩耍本身當成對孩子的命令,去執行的父母,越會發現孩子根本沒法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執行。

這真的是孩子的問題嗎?

這其實是大人自身的認知誤區,誤會了對玩耍本身一種科學的理解。

“玩耍本身,是當你不想做任何的事情的時候才會做的一件事。“

為了玩耍而玩耍,甚至中斷孩子正充滿興趣去探索和理解、甚至思考的本身,絕對破壞了孩子的專注力,也沒讓孩子學會玩耍。

為什麼有人總覺得,現在的孩子連玩都不會了?

當玩耍的形式,變成是成年人想要達到的目的而下的命令,那玩耍還會是玩耍嗎?

頂級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是曾在《園丁與木匠》這本書,系統總結了定義“玩耍”的生物學家,對玩耍本身歸納出來五個特點。

第一,玩耍不是工作。

這個特點,我覺得不難理解。這意味著玩耍本身,不需要達成任何目標。

甚至可以是沒有成效的行為,這與真實的工作是絕對不同的。

這就像我們小時候玩“過家家”的遊戲裡,我們熱衷於去假裝做飯,假裝在一個家庭裡去扮演照顧別人的各種角色。

對真實生活中去做飯的這個目標,卻很難產生興趣一樣。

第二,玩耍是有趣的。

如果不是令人開心的,感到有趣的事,也不能稱為玩耍。

在這裡要特別思考一下,令人開心和令人刺激的,是兩個意思。有些玩耍很刺激,但是並不開心。

可以對應平時生活中的場景,認真思考一下。估計你就會有自己的感受。

第三,玩耍是自願的。

玩耍應該是出於本心和自發的一種行為。

為什麼有人總覺得,現在的孩子連玩都不會了?

這樣才會知道自己想要玩什麼,而不是對著別人下達的玩耍命令,一臉茫然不知所措。

這並不是說,孩子不想玩,而是根本沒有到孩子自己想要玩耍的時候。

第四,玩耍與其他基本的意願,並不相同。

這裡所說的基本慾望,是指對食物、水或者是其他基本生理需求的一種比較。

當一個孩子所有的基本需求得到了滿足,才會有想玩耍的意願。

這一點我覺得中國父母的自己經歷就是最好的印證。

我們的父母,就是現在孩子的爺爺奶奶這一輩人,大多數是40、50後。

在他們童年時代,整個國家都還處在物質資源比較匱乏的年代。很多子女的家庭,連一日三餐都吃不飽。

那個時候的他們,玩耍時時常會餓著肚子,到處找吃的成了他們玩耍的主旋律。

而70、80後這一代人,趕上了父母親都去外出工作的時代。吃飯對我們來說,已經不是最重要的問題。

加之那個時候的父母,對孩子的學業要求也不高,健康肯定是比學習更重要的事情。

我們所經歷的自由玩耍,就在形式和內容都在自我創造裡,豐富起來。

而現在的孩子,多處在00、10後的階段,他們面臨著比我們小時候,更激烈的社會競爭及更大的學習壓力。

當一個人被壓力所束縛時,玩耍行為自然也會減少。

所以,生物學家才會這樣感慨:“玩耍就像童年,是建立在環境的安全性與內心的安全感基礎之上的。”

可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煩惱,對玩耍的理解,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有不同的特點。

第五,玩耍是一種特殊的結構,一種重複的變化模式會比較常見。

這個特點,就很好地說明,嬰兒時期的孩子為什麼會重複一個簡單的動作樂此不疲;幼兒時期的孩子會反覆傾聽一個故事而不厭煩。

這是人類玩耍的一種特殊方式。

孩子也是在這種不斷重複中探索新知,把玩耍變成了一種瞭解世界和生活的學習方式。

為什麼有人總覺得,現在的孩子連玩都不會了?

如果父母們瞭解玩耍本身的這五個特點,多半也不會幹,就連玩耍本身,都要給孩子下命令的事了。

所以說,並不是現在的孩子不會玩,而是我們站在自己的角度,理解偏了玩耍這件事的本身。

所以才會感覺,現在的孩子連玩都不會。

其實是因為父母們過度越權,連現在的孩子究竟是怎麼玩,都不知道而已。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玩法。最好的方式,是觀察和傾聽,讓孩子成為自己意願表達的主人。

只有這樣,你才會發現,現在的孩子,同樣會玩一樣。

@作者妮妮:

曾任記者多年,親子教育與自我成長的終身學習者。

13歲帥哥的少女心辣媽,有深度的話癆達人,真誠幽默的非著名閱讀推廣人。

個人微信公眾號:妮妮小屋(ninixw),歡迎與妮妮交流閱讀與生活。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