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夏江鬥不過梅長蘇的真正原因,是因為失去了這個人的信任

琅琊榜:夏江鬥不過梅長蘇的真正原因,是因為失去了這個人的信任

上陣打戰,夏江遠不是梅長蘇父子的對手,但論陰謀算計,夏江也算是站在大梁朝權力食物鏈頂端之人,曾經羅織罪名,令梅長蘇父子折戟梅嶺,七萬赤焰軍含冤而亡。

事實上,夏江與謝玉合作,不僅曾經扳倒了大梁軍界第一人林燮,還一鼓作氣,拿下了皇長子祁王蕭景禹,晉陽長公主等人,權術和手段都老辣到了極點。

但這樣厲害的夏江遇到麒麟才子梅長蘇,為什麼就束手束腳,神經兮兮,最終一敗塗地了呢?

琅琊榜:夏江鬥不過梅長蘇的真正原因,是因為失去了這個人的信任

從表面上看,夏江只是在智力上被梅長蘇碾壓,所有的算計都逃不出梅長蘇的手掌心,但實際上,夏江之敗,根本原因並沒有這麼簡單。

李大釗先生曾經說過:善泅者死於水,善戰者死於兵。夏江屬於梁朝的善權者,所以死於權早就是他的宿命。只不過好人的死於權是冤枉,而壞人的死於權勢罪有應得。

三十多年前,夏江曾經是梁帝蕭選奪嫡的班底之一;十三年前,夏江剿滅赤焰軍,再次鞏固了皇權,憑藉這兩次功勞,夏江穩坐懸鏡司首座之位,位同一品軍候。

琅琊榜:夏江鬥不過梅長蘇的真正原因,是因為失去了這個人的信任

但夏江自己也清楚,自己長期為皇帝和皇家幹一些見不得人的差事,知道得太多,處境早就很危險了。比如當年的祁王,就曾直陳梁帝,要求廢除懸鏡司,實際上就是將矛頭對準了夏江本人。

那次有驚無險的經歷,因為老梁帝蕭選的支持而過關,但從此以後,夏江就有些消極保守,不再相信朝廷和官場,轉而經營自己的懸鏡司,將懸鏡司完全變成了自己的自留地。

在懸鏡司中,三個高階掌鏡使都是夏江的徒弟。說是徒弟,夏春等人實際上就像夏江的孩子一樣,不僅尊敬他,還孝順他,崇拜他,對夏江言聽計從。

琅琊榜:夏江鬥不過梅長蘇的真正原因,是因為失去了這個人的信任

即使高階掌鏡使直接接受了皇帝的命令,也會再回到懸鏡司,聆聽夏江指示。

夏江以為,只要懸鏡司這塊自留地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這輩子就一定能夠富貴到老。可惜在他經營懸鏡司的過程中,卻忘了赤焰軍主帥林燮的教訓-----林燮之所以被皇帝猜忌,就是因為林燮的赤焰軍變成了林家軍,只知道有林帥而不知道有梁皇,現在懸鏡司掌鏡使們也只認夏首尊而不認梁皇,你讓皇帝怎麼想呢?

懸鏡司本應該是皇帝手中的一把寶劍,第一準則就是忠君,如果連皇帝的命令到了懸鏡司都得打折扣,那懸鏡司本事再大又有什麼用呢?能量越大豈不是越威脅皇權麼?

琅琊榜:夏江鬥不過梅長蘇的真正原因,是因為失去了這個人的信任

是的,夏江搞錯了,決定他生死成敗的,並不是他自己,不是他自以為一手遮天的懸鏡司,而是皇帝。如果沒有皇帝蕭選的信任,他夏江將一文不值。

他以為赤焰逆案,能夠讓自己與皇帝綁在一起,榮辱與共,豈不知那也是一把雙刃劍,皇帝並不想和他綁在一起,早就想找機會和他切割一下了。

那個被梅長蘇稱為昏君的梁帝蕭選,實際上腦袋很好使,他為了鞏固皇權,默許甚至暗示謝玉和夏江去剿滅赤焰軍,羅織林燮父子的罪名,但事後他自己也知道,那件事並不光彩,所以不願意被任何人提起,無論你說好還是說孬,都是在揭他的瘡疤。

琅琊榜:夏江鬥不過梅長蘇的真正原因,是因為失去了這個人的信任

十三年來,無論是在後宮還是在朝堂,都無人敢輕易說起赤焰舊事,即使皇帝自己提起,也求的是安慰,誰都不敢接話茬褒貶其事。

可就在此時,夏江卻劍走偏鋒,拿著赤焰舊將衛錚歸案這件事,借題發揮,要在金陵城內演一出“引蛇出洞”的好戲,讓梅長蘇和靖王上鉤。

此事不僅令梅長蘇和靖王感到棘手,也觸到了老皇帝的龍鱗,讓他很不高興。但皇帝也很想看看靖王對赤焰軍的態度,所以坐任夏江佈局。

琅琊榜:夏江鬥不過梅長蘇的真正原因,是因為失去了這個人的信任

得到皇帝授意的夏江,開始撒網捕魚。但在這個撒網的過程中,他把精力都用在對付靖王和梅長蘇身上,而忘了背後的皇權,忘了老梁帝那雙死盯著他的眼睛。

夏江能夠調動的力量越多,所設計的機關越厲害,所佈置的陰謀越周全,梁帝蕭選就越忌憚這個人,並不自覺地在內心自問:如果將來這個人用這樣的方法對付我,威脅皇權,我能應付嗎?

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做事,卻忘了皇帝的感受,這就是夏江最大的破綻。他自己忽略了這一點,卻被梅長蘇發現了。

琅琊榜:夏江鬥不過梅長蘇的真正原因,是因為失去了這個人的信任

梅長蘇利用了夏江的這個破綻,並精心設計了夏冬押送衛錚,再故意被紀王發現,密奏皇帝。靜妃在後宮巧設計,賣給了皇后一個破綻,用苦肉計與朝堂上的紀王呼應。

這兩個小小的設計,讓梅長蘇四兩撥千斤,輕鬆在夏江的鐵幕上,撕開了一道口子,將夏江與靖王的矛盾,轉化成了夏江與皇權的矛盾,令皇帝大怒,直接查辦懸鏡司,將夏江丟入天牢。

機深禍也深,與其說夏江敗給了梅長蘇,不如說夏江是敗給了自己,敗給了皇帝的猜忌。

琅琊榜:夏江鬥不過梅長蘇的真正原因,是因為失去了這個人的信任

猜忌的皇帝,是梁朝所有權臣的悲劇源泉,五王,林燮,謝玉,夏江,祁王,獻王,譽王,大梁朝幾十年的歷史,就是權臣和掌權的皇子們一代又一代不斷倒臺的過程。

誰的權力最大的時候,誰大出風頭的時候,誰就離死不遠了。

梁朝的最高權柄,一直牢牢掌握在老梁帝的手中,他說了才算,而權臣的風光或囂張,都是狐假虎威罷了。他能讓你登上人生巔峰,也能讓你跌入萬丈深淵。

琅琊榜:夏江鬥不過梅長蘇的真正原因,是因為失去了這個人的信任

假設靖王在當上太子之後,老皇帝再活十年,靖王能不能善終也為未可知。

只有紀王,高湛,柳橙那樣懂得收斂鋒芒,唯唯諾諾的人,才有安全可言-----這也是為什麼梁帝才智過人,文武大臣精明伶俐,梁朝卻走向衰落的原因。

喜歡弄權的梁帝,實際上就是個高配的武大郎,將帝王之術當成了治國之道,將梁朝朝廷經營成了一言堂,容不下任何一個高人存在,無論這個人是忠臣還是奸臣。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