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九襄石牌坊所經歷的風風雨雨

說說九襄石牌坊所經歷的風風雨雨

在四川的石牌坊中,有一座以精湛的石雕藝術、深刻的文化內涵令遊客仰慕讚歎的石牌坊——九襄石牌坊。它矗立在古南絲綢之路漢源縣九襄古鎮向南的官馬大道上,高三丈九尺,寬三丈三尺三,是漢源縣“恩貢”黃體誠於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請旨旌表其母、嫂之節孝而修建的節孝牌坊。因氣勢雄偉、雕功精湛,被人們譽為川滇古道“第一坊”。2013年5月3日由國務院批准為第七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牌坊上有四川學政史文清顏、清溪知事關雲程分別題聯:“竹柏凌霜 勁節永延千歲蔭、芝蘭擢秀 榮封貯荷九重褒”和“光爭日月昭千載、志凌冰霜翠一門”鐫刻於石柱上;有按“忠、孝、節、義”主題雕成的四十八本傳統劇種的浮雕;四柱基部八座抱鼓、八尊仙佛,跨獅伏虎。九襄石牌坊是九襄古鎮一個具有標誌意義的景點,加之立於官馬大道,遠方來客至此,都要駐足細觀。傳說,夜深人靜時,周圍鄉民隱約間還能聽到川戲的鑼鼓聲與人物唱腔。

說說九襄石牌坊所經歷的風風雨雨
說說九襄石牌坊所經歷的風風雨雨
說說九襄石牌坊所經歷的風風雨雨
說說九襄石牌坊所經歷的風風雨雨
說說九襄石牌坊所經歷的風風雨雨

在一百多年的歲月中,石牌坊經歷了無數風霜雪雨,其中,最大的劫難據說有這樣三次。

第一次,是在民國初年。一法國傳教士被石牌坊的藝術魅力所吸引,在這裡盤旋幾日,尤其神往跨獅的仙女頭像。傳教土便用高價買通本地一小偷,將仙女頭像盜走,帶回歐洲,至今下落不明。

第二次,是在國民黨統治時期。一天中午,國民黨二十四軍駐九襄的一個騎兵連路過石牌坊,在樹蔭下乘涼休息。大家圍著石牌坊,上下觀賞不已。忽然,一個排長說:“連長槍法百法百中,能不能一槍打中牌坊鼎尖。”連長嘿嘿一笑,舉起手槍,“啪”地一聲,喝采聲四起。“如何?”連長得意地問道,眾人仔細一瞧,鼎頂沒了。“可惜!可惜!”圍觀群眾發出一片嘆息。

第三次,是在一九六O年代文革初期,一批外地來的造反派,要炸石牌坊,說是破“四舊”。消息傳開,驚動了四鄉八里的群眾,潮水般湧來石牌坊與造反派針鋒相對,經過一天一夜的唇槍舌戰,終於避免了一場毀滅性的災難。遺憾的是,石牌坊從此留下了幾個愚昧無知的炮眼。

俗話說,只有經歷了風雨才有可能見得到彩虹。九襄石牌坊在經歷了歲月的風風雨雨之後,如今已經成為九襄古鎮保護性開發的靈魂。目前,九襄古鎮上一座以九襄石牌坊為中心修建茶馬古道博覽園的項目正在實施。可以期待,博覽園建成之時,九襄石牌坊將與南絲路有關的文化、漢源街上的古老建築一道,以其所具有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在保護性開發中煥發出新的風彩。

說說九襄石牌坊所經歷的風風雨雨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