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三臺·古城文化】 三臺潼川古城

綿陽旅遊(scmylyj)長按複製

OR 點標題下方藍字“綿陽旅遊”關注

【史志三台·古城文化】 三台潼川古城

四川三臺縣,古稱梓州,唐代為劍南東川節度使治所,管轄有梓州,遂寧(古遂州),綿陽(古綿州),劍閣(古劍州),平武東南(古龍州),閬中(古閬州),安嶽(古普州),仁壽(古陵州),瀘州,榮縣(古榮州),資中(古資州),簡陽(古簡州)。與西川節度使治所成都,同為四川的兩大政治文化中心。

【史志三台·古城文化】 三台潼川古城
【史志三台·古城文化】 三台潼川古城【史志三台·古城文化】 三台潼川古城

上南城門譙樓石梯(蔣志平攝)

梓州人傑地靈

【史志三台·古城文化】 三台潼川古城

梓州人傑地靈,從古到今出過不少名人名將,不勝枚舉;詩聖杜甫也曾流亡寓居梓州近兩年之久,留下不少傑作名篇。

李商隱還曾在梓州工作了近五年之久(詳見我文《李商隱的梓州生活》;如詩仙李白,詩人王勃、楊炯、盧照鄰,岑參、韓愈、劉禹錫、元稹、賈島、蘇軾、楊萬里、薛濤、李調元等等等等,都曾來過梓州作客,留下許多珍貴的詩文墨跡;梓州也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軍事要塞,南扼郪城(今三臺縣郪江古鎮),北控涪縣(今四川綿陽市)。三臺一直以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擁有國內少有,保存尚且完好的石砌古城牆為驕傲,素有“石頭城”“四川足球之鄉”等等美稱。

【史志三台·古城文化】 三台潼川古城

重建後的潼川古城東城門

川古城牆

潼川古城牆位於三臺縣城潼川鎮東城門經東南方向,蛇行彎曲至南城門,又逶迤向西約有五百來米,總長約兩千米。始築於南朝宋元嘉年間。現存的是清乾隆32-35年(1767一1769)的石砌城牆,其由當時知縣徐世楹,在明代嘉靖牆樓的基礎上組織培修復建。東門至北門段,和南門至老西門段僅有部分城牆保存完好。

【史志三台·古城文化】 三台潼川古城

黃色曲線為衛星雲圖上潼川古城牆

有記載,唐、宋時的州城(潼川鎮唐宋稱潼川州)狀若蛇行,衛星雲圖上黃線所示即為現存石砌古城牆。明代擴大城址,重建東、西、南、北四大城門,清朝乾隆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移土築換為石砌,並重建四大譙樓,歷史上曾設有炮臺九座,建有東、西、南、北四大城門,光緒年間新增至五門。古城牆在抵禦兵匪攻襲和洪水氾濫等方面曾發揮過重要作用。

【史志三台·古城文化】 三台潼川古城

南門向東古城牆段

城牆均用長1.2米,高0.3米、寬0.35米的沙岩條石砌成,一釘一橫石,犬牙交錯壘砌,十分牢固。南門城牆高6米,厚9.8米,但隨著環城公路地基的逐年疊加升高,早己面目全非,現存高度己大大縮水;城門門洞分內、外洞,外洞高4米,拱跨3米,內洞高4.5米,拱跨3.6米。內洞尺寸很是神秘,兩個數字都與9有關,如果你稍加留意,在許多帝王皇宮中,出現9的地方比比皆是,處處彰顯九五至尊的高貴。門洞為縱聯式券拱,內、外門洞間,高大威嚴的雙扇鐵皮木質大門上,排排整齊有序的門釘,尤如個個壯碩的武士,給人一種神聖不容侵犯的感覺;門楣可見浮雕花卉、卷草紋飾。東門結構與南門雷同。

【史志三台·古城文化】 三台潼川古城

古城牆南城門

各門正上方均建譙樓,南門譙樓一直保存完好,但因受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影響,損毀較嚴重;報請中央批覆後,2011年4月,對南門譙樓及部分城牆進行加固維修的同時,還仿南門譙樓重建了東門譙樓。南門譙樓為木結構抬梁式,重簷歇山頂,九架樑前後單雙步梁分心用九柱。面闊五間12米,進深八間6.8米,脊高7.5米,建築面積約81.6平米。

【史志三台·古城文化】 三台潼川古城

南門向東段古城牆

潼川古城牆在四川,屬唯一保存完好的石砌城牆。和江蘇南京明城牆、遼寧興城城牆等,同屬於全國少有的倖存古代石砌城牆。

1993年1月,被公佈為三臺縣保。

1996年9月,被公佈為四川省保。

2013年5月,被公佈為國保。

【史志三台·古城文化】 三台潼川古城

古城牆東門口陰刻語錄和文物保護碑

潼川古城

隱蔽的奇觀

【史志三台·古城文化】 三台潼川古城
【史志三台·古城文化】 三台潼川古城

古城牆上的印跡

【史志三台·古城文化】 三台潼川古城

古城牆上語錄清晰可見

實地旅遊過的朋友,看過古城牆後,也許還有一個相當深刻印象。那就是倖存古城牆被烙上了鮮明文革時期的時代印記,兩大城門口條石上陰刻了許多字徑均在1米以上的標語。陽光明媚時,站在城門一側適當角度,凹槽反射出的光線不一,這些陰刻字立馬顯現真身,清晰可見。東門:“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南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城牆:“毛主席萬歲。毛澤東思想萬歲……1967.5.10。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萬歲!”等等具有時代濃郁特色,永遠地留在了古城牆上。

潼川古城還有一處較為隱蔽的奇觀,不少遊覽到此的遊客容易忽略,但他具有很高欣賞研究價值!

【史志三台·古城文化】 三台潼川古城

站在南門口向城裡看

步行至南門外城門洞口向城內望去,最近處是一家平瓦房、木架結構商鋪,商家站在裡面熱情地招呼著生意,當你移步剛走完古老的石拱城門洞時會大吃一驚,為何進去後卻能看見兩條街道呢?而且兩條街道匯成“∨”字形擺設?左邊方家街,右邊下南街,那一家商鋪正好在“V”字下方的尖尖上。

【史志三台·古城文化】 三台潼川古城

潼川古城南城門

下南街口還有完好的登樓緩石梯,遊客可以信步登上古譙樓遊覽參觀,或喝茶聊天。下南街還保持著往日的繁華,名小吃雲集,實恵又美味,是三臺縣城出了名的“好吃街”,市場隨處可見古董店、街邊古董攤販。川劇座唱老茶館,幾張木質小方桌,幾十把靠背竹椅,幾元錢泡上一盞香茶,聽聽票友們唱幾齣川劇摺子戲,聊聊生活瑣事,耍上半晌,生活倒也十分愜意。市場上小到牛嘴籠(竹製品),大至二手電瓶車傢俱,高科技的衛星接收“小耳朵”,收音機,錄音錄放機,從古玩到U盤,還有生活小飾品,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當你登上古城樓向城內觀望時,不光能看到成片成片的川西民居平瓦房、四合小院,你還會驚奇地發現,離城門洞約八九百米處,還有一條能兩人並排通過的小巷,橫在前方,他叫岳家巷(後來改建成了大街)。他象橋樑一樣,連通下南街和方家街,使這三條街形成了一個完整無縫的倒“△”連接。

【史志三台·古城文化】 三台潼川古城

九十年代從南外街看古城牆南門城樓

許多讀者看到此處,只怕都象筆者初看到一樣,十分驚訝好奇,心中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為何城市規劃會出現這樣奇特的設計呢?而不是規則的“井”字形排列,筆者通過後來查詢地方誌和走訪當地名流老者獲悉箇中原由,讓我驚歎不已的是,祖先具有高度敏銳的戰略眼光和遠見卓識。

原來設計成倒“△”,是為了保證城市安全,特意為之。一旦發生戰亂,除了護城河(前不久復建古城施工中,南門前方已發掘出土完好護城河段)和堅固高大的城牆並肩禦敵外,就是這“古怪”的設計了。

【史志三台·古城文化】 三台潼川古城

最近在南門口出土的潼川古城護城河

【史志三台·古城文化】 三台潼川古城

倒“△”

解密

【史志三台·古城文化】 三台潼川古城

潼川古城牆由南轉東轉角處

在那個以人馬弓弩為主的戰亂年代,敵方一旦攻破城門,他們首先看到的不是抵禦的軍隊,而是莒業中的商鋪,不知內情,再強悍的敵人也不敢貿然闖入,怕中埋伏,為裡面的排兵佈陣爭取了寶貴時間。再退一步,敵軍就算攻破進入城池,也搞不清以哪路為進攻主線,必須分兵對待兩條街,有效地削弱分散了敵方攻擊實力。來實地旅遊過的都知道,兩條街小巷小道大院密佈,四通八達,互相連接,像走迷宮一樣,隨便一個小巷都可藏兵幾十上百人,進可攻退可守。還有岳家巷的重要連接設計,大部隊可在下南街和方家街之間,短時間快速地移動、自由調遣,再兇猛的敵人也敵不過這巷戰、暗箭加偷襲的幾番輪戰。

【史志三台·古城文化】 三台潼川古城

古城城門洞

所以潼川古城能完好地保存至今,不能不驚歎佩服祖先的聰明才智,這是留給我們的一筆非常寶貴文化財富,無形資產!也是研究古代軍事戰略戰術、古戰場的第一手活資料。

【史志三台·古城文化】 三台潼川古城

古城民居小院,道路四通八達

【史志三台·古城文化】 三台潼川古城

-或許你還喜歡看-

綿陽旅遊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盛世華誕·樂遊國慶 || 綿州滿城紅旗飄揚,一起來看看這絢麗的中國紅!

盛世華誕·樂遊國慶 || 國慶七天樂,綿州最歡樂!今年的國慶假期,有這本攻略就夠了!(上篇)

盛世華誕·樂遊國慶 || 國慶七天樂,綿州最歡樂!今年的國慶假期,有這本攻略就夠了!(下篇)

【史志三台·古城文化】 三台潼川古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