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讀的武器:現代隱身戰機(上)

空戰模式早已變革

對於F-35研發計劃之所以有這麼多人持否定意見,是因為人們總是容易用老黃曆算日子。在空戰這個高度複雜的領域則更容易用老的經驗來思考,而歷史已經多次證明這樣做是要出問題的。就軍機研製和裝備而言,關於F-35的種種爭議正是這個老規律和新問題的矛盾體現。很顯然,對於軍迷和某些媒體來說,他們更喜歡拿著5年、10年、30年前的經驗來評頭論足,而一款主力戰鬥機的研製者眼光所看的重點是5年、10年、30年後的作戰環境。和平時代總是前者在嘲笑後者,而戰爭中則總是後者嘲笑前者。如航空母艦出現20年後,人們都還對其表示著懷疑,以為海戰的最終決定方式是戰列艦之間的巨炮對轟。

當然,會有不少人拿越戰的經驗來論證,說20世紀60年代初F-4“鬼怪”戰鬥機進入越南戰場時,就因為不重視近距離格鬥空戰而大吃苦頭,現在F-35在格鬥機動性上對三代機不佔據壓倒性優勢,就可能會重蹈越南戰場的覆轍。對這些觀點,筆者只想說,你怎麼不用60年代對電話的要求來評判現在的智能手機呢?越戰發生的那一幕其實是在多種因素作用下造成的,並且很大程度上被誤讀了。我們知道越戰開始之前,不管是美國及北約還是蘇聯及華約,都將戰爭機器構建的核心和主軸放在了發展核力量上面:戰略進攻力量是戰略核彈,戰術進攻的主力是戰術核彈,防禦力量的主力是截擊機等,導彈和核武器是那個年代各海陸空戰場的新寵和嬌子。如何將核彈投出去,如何將敵方的核彈攔下來,是攻防強弱勝負的著眼點。


被誤讀的武器:現代隱身戰機(上)


越戰是場美蘇對抗之外偶發性的地區戰爭,作戰模式和邏輯與預想中的美蘇全面戰爭完全不同,因此才會出現為核戰而精心準備的F-105“雷公”攻擊機掛著一串鐵炸彈去執行戰術任務的場面。同時那個時候還處於新空戰體系技術發展的萌芽期,當時電子設備的可靠性都相當低劣,那些戰機上裝備的雷達等設備與人類自身的視力和信息處理能力相比只有小部分性能具有優勢,因此只要充分發揮出人的主觀能動性以及飛機本身良好的機械性能,就可以有效的和那些裝備了“完善”航電設備的先進重型戰機抗衡。

而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PD(脈衝多普勒)雷達技術迅速成熟,下視能力獲得並增強,雷達和紅外製導空空導彈的可靠性迅速提高。從那時起,空戰模式已經開始遠離二戰或朝鮮戰爭的目視加空戰模式了。在1982年的貝卡谷地空戰中,以色列的F-15戰鬥機在預警機的空情支援下,以功能強大的AN/APG63雷達監視戰場鎖定目標,並在遠距離就以“麻雀”導彈攔射並迫使對方被動接戰,最後以“響尾蛇”導彈和機炮收尾,完全擁有空戰戰場上的主動權,在這個過程中,傳統的兩種戰機在視距範圍內格鬥空戰的景象不再常見。而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已經具有了敵我識別能力(NCTR)、克服BVR空戰最大瓶頸的F-15C戰鬥機則完全主宰了空戰,徹底壓制了伊拉克空軍的反抗。

從貝卡谷地到海灣戰爭,再到科索沃戰爭,雙方戰機迎頭迫近發生格鬥空戰的現象越來越少,早在雙方距離還遙遠時就已經在發現與隱蔽、鎖定與告警干擾、導彈的遠距離發射和機動擺脫等環節開始了激烈對抗,而這個階段的對抗也足以對空戰的結果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即使在這個階段僥倖沒有被擊落的戰機,也往往會因為早期空情把握的劣勢和規避攻擊時造成的佔位和能量的劣勢而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

這些也還是早已過時的老黃曆,是20年乃至30年前的陳舊經驗,早已不能反映當前空中作戰的最新要求,更不要說未來20年、30年的嚴峻挑戰。20年前世界各國空軍普遍裝備的近距離格鬥導彈還是AIM-9L等型號,這些導彈可以迎頭攔截而離軸角仍很有限。而現在,各種頭盔顯示器和性能更強的大離軸角格鬥彈遍地開花,如果你是飛行員,你真的還以為自己可以放心利用高一兩度的穩定盤旋能力或者機頭指向能力去血拼對方的頭顯和格鬥彈?顯然不可能,誰都知道你可能被一枚忽然而至的導彈打得凌空爆炸。在網上高談闊論是一回事,親上戰場以身試刀是另一回事,任何一國的戰機飛行員只要有可能就會選擇儘量遠離格鬥空戰,因為那太兇險,幻想以自身戰鬥機的飛行性能優勢在格鬥空戰中獲得一個高的交換比是不現實的。


被誤讀的武器:現代隱身戰機(上)


​另外針對格鬥空戰多說幾句:軍迷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那就是潛意識裡總會認為一種戰機比另一種有飛行性能優勢,就會在格鬥空戰中一邊倒的碾壓,而事實上絕非這麼簡單。首先同時代的戰機不可能在所有性能都完全壓過另一款,比如F-16的加速和爬升等性能超過F-18,而F-18則在低速水平機動和過失速機動上超過F-16,那麼不管垂直機動、水平機動還是過失速機動能力,都有其限制條件和使用價值,作戰中達到什麼效果要看環境和發揮。 其次每一種戰機都有自己的優勢區,你把增大機翼後掠角也許速度會更容易提上去,但低速性能就會受到損失,這是很難兼得的。我們都知道美國的假想敵部隊的教官甚至可以操作T-38“禽爪”教練機或A-4攻擊機在格鬥空戰演練中“擊落”新手操作的F-22“猛禽”隱身戰鬥機,這必然是預設條件下的有針對性的格鬥空戰,並且利用了T-38等輕小飛機的優勢性能區間——比如這些小飛機在滾轉能力等敏捷性上往往表現突出,低速的盤旋也會很好,只要在空戰演練場中精心挑選某些特別有利於這些飛機的開始條件,F-22變得被動也不奇怪。但是,在實戰中F-22面對這些T-38或者A-4將是輕鬆單向虐殺的局面,因為空戰的模式早以改變,這些輕型陪練飛機只不過是幫助提高主力戰機應對某些特定情況下的飛行技巧而已。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