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技術能達到的條件下,為何不研製射程2萬公里的洲際導彈

在目前技術能達到的條件下,為何不研製射程2萬公里的洲際導彈

這個從地下發射井騰空而出的大傢伙就是赫赫有名的蘇/俄SS–18重型洲際導彈,由於體積龐大、運載能力高達9噸,可攜帶2000萬噸級別的單個氫彈頭(可以最大攜帶3400萬噸),西方給它起了一個邪惡的綽號:撒旦!它是目前世界射程最遠的液體洲際戰略導彈,MOD3型和MOD6型射程達16000公里。可以覆蓋地球任何角落。

在目前技術能達到的條件下,為何不研製射程2萬公里的洲際導彈

目前世界上擁有陸基洲際導彈和海基洲際導彈的國家只有5個,而從上面這張世界地圖來看,中美俄都是幅員遼闊的國家,能從國土的腹地發射洲際導彈就已經覆蓋全球了,特別是俄羅斯橫跨歐亞大陸,陸基洲際導彈往東或者往西都可以覆蓋北美大陸,“撒旦”的16000公里的射程顯然是有些多餘,而我國往東或者往北都可以覆蓋其它有核國家,特別是飛越北極射程會縮短至少3000公里,這也就是我國發射“風雲系列極軌氣象衛星”的目的,所以再發展射程2萬公里射程的洲際導彈沒有什麼意義。

在目前技術能達到的條件下,為何不研製射程2萬公里的洲際導彈

法國“凱旋級”戰略核潛艇,它與英國的“前衛級”戰略核潛艇構成了英法兩國的戰略基石。

相對於中美俄的國土遼闊,英法由於國土面積狹小,只能是發展戰略核潛艇,使用海基洲際導彈做為國家安全的最主要基石。

戰略核潛艇做為海上機動發射平臺,其靈活性要高於陸基洲際導彈,因為地球表面70%以上是海洋,核潛艇出海後可以在全球任何地方機動發射,甚至運動到距離敵國幾千公里海域處隱蔽,一旦得到發射指令後可迅速的將海基洲際導彈發射出去,由於射程更近、更加突然,大大壓縮了敵國的導彈防禦系統反應時間!是更加難以防範的洲際導彈。

幅員遼闊的國家不但有覆蓋全球的陸基洲際導彈,也更有海基洲際導彈,鑑於射程夠用了也就沒有必要再發展射程20000公里的洲際導彈了。

在目前技術能達到的條件下,為何不研製射程2萬公里的洲際導彈

俄羅斯接替SS–18的“薩爾馬特”洲際導彈,它實際上是SS–18的改進性,幾何尺寸沒有改變,仍然是起飛重量在210噸左右、彈長32.6米、彈徑3米,射程仍然保持在9000~16000公里,“薩爾馬特”這種類型的洲際導彈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來看,似乎是到了極限,如果射程達到20000公里的話,導彈的長度至少要增加6~8米、彈徑也要增加0.5米以上,這麼大的尺寸顯然是過於笨重了!甚至是失去了實戰價值,所以任何事情都要適可而止。

洲際導彈是政治性武器,它不會對無核國家發射,只能是對等的有核國家,但是有核國家相互投擲核武器地球也就毀滅了,誰都撈不著好!但是,有了洲際導彈世界出現了“核恐怖平衡”,世界才有了整體和平。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