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關於納粹的戰爭片《鋼琴家》,在死亡和生存面前該如何選擇?

《鋼琴家》

《鋼琴家》是由羅曼·波蘭斯基執導的一部有關於納粹的戰爭片。該片於2002年9月25日在法國上映。該片根據波蘭猶太作曲家和鋼琴家席皮爾曼的自傳改編,描寫了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艱難生存的故事。

一部關於納粹的戰爭片《鋼琴家》,在死亡和生存面前該如何選擇?

論及有關於納粹題材的電影,也許大多數人會先想到《辛德勒的名單》。但不同於《辛德勒的名單》中對於德國納粹慘無人道的痛恨,在《鋼琴家》中,你可以更多的看到跨越國籍的善良與孤立無援的絕望,甚至於人處於瀕死界限時候生物本能的求生欲。

​瓦拉迪斯勞·席皮爾曼是一名猶太鋼琴家,他堅持在白色恐懼來臨的前夜仍然演奏動人的樂譜,可很快,他便從鋼琴旁墜入到地獄河。他沒有任何過錯,甚至於,他遭受災難僅僅是因為他的國籍。

一部關於納粹的戰爭片《鋼琴家》,在死亡和生存面前該如何選擇?

於是,鋼琴家變成了階下囚,被迫勞動、搬家、骨肉分離、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波蘭人和猶太人們默默的忍受著因為種族所帶給他們的不幸,同時默默的準備著奮起反抗。他們為了食物鬥智鬥勇,為了民族自由拼死抗爭,以至於,那面牆的牆裡牆外,開始構建一架由生命負責的橋樑。

鋼琴家夾雜在活著與死去之間,他躲避著死亡,也​忍受著病痛,可他最終活著。

哪怕黃疸使他幾乎脫水,哪怕他需要躲進廢墟里尋找水源和罐頭,哪怕他撫摸著鋼琴卻不敢彈奏出聲。

一部關於納粹的戰爭片《鋼琴家》,在死亡和生存面前該如何選擇?

猶太人戰勝納粹的前一段時光裡,他仍然面臨了來自納粹的威脅。那個時候,那名德國軍官當然有可能殺死他,不費吹灰之力的殺死又一名猶太血統。

日耳曼並非十惡不赦的民族,確切的說,每個民族都有好人和壞人,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與信仰。日耳曼血統的軍官不僅沒有殺他,反而帶給他一次又一次的食物和水源,甚至於德國敗退,軍官還留給了鋼琴家他最後的一件禮物,麵包,果醬,自己的軍大衣。​

一部關於納粹的戰爭片《鋼琴家》,在死亡和生存面前該如何選擇?

鋼琴家活著見到了陽光,見到了滿目瘡痍的高樓廢墟,見到了同胞和夥伴,也見到了這世界上黑暗和光明的模糊的分離點。​

猶太人被日耳曼民族折磨了太久,以至於出世後的鋼琴家見到了反抗成功後的猶太民族是怎樣同樣兇惡的對待日耳曼民族俘虜的。他當然有想過去找幫助他的那個軍官,但死亡,永遠是失敗者的歸宿。

一部關於納粹的戰爭片《鋼琴家》,在死亡和生存面前該如何選擇?

沒人看到過他躲藏在廢墟中的黑暗,也沒有人看到過他重見光明的淚水。

這世界,壓抑與無助都太常有,希望也只是一份觸摸不及的時光命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