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村民住漂亮樓房,卻常維修老屋,看他為啥不怕費錢


隨著社會發展,農村村民大都住上漂亮的樓房,老屋越來越少,不過,有的村民雖然建造了樓房,但由於多種原因,並沒有把老房子拆除,而且還常對老屋進行維修,因為斑駁老舊的瓦房若不及時翻蓋,屋頂上的瓦破損就會漏雨,造成房梁腐爛、牆壁倒塌的可能。圖為皖西南山區,一位村民在察看老屋的房梁。幾年前,為建樓房,他考慮是否拆除老屋,糾結了很長時間。

2019年8月20日,在老屋前面的右邊,是該村民家建造的樓房,老屋與樓房相隔僅十來米遠。與老屋相比,樓房要高很多,而且室內寬敞明亮。在過去的農村,村民們住的大都是土磚屋,這棟老屋建於明末清初,鼎盛時期裡面住著儲、王等多個姓氏的村民。如今,村民們家家戶戶都建造了樓房,老屋裡已經沒有人住。

老屋坐北朝南,背靠大山,面朝廣頃良田,前後三進,建築面積有1300多平方米,屋舍有60餘間,這麼大面積和這麼多房間的老屋在當地並不多見。老屋的外牆由經過燒製的土磚砌成,不怕風吹雨淋。老屋大門的門廳向裡縮進,木製大門陽光曬不著,雨水淋不著,雖然歷經數百年曆史,無數次打開和關上,但至今保存完好。


中堂軒的門更加牢固,門框全部是長石條砌起來的,又寬又長的石條足有上千斤重,在過去沒有任何機器的年代,建造這樣一扇“石門”需要不少人力和物力。“石門”門框裡的中間位置,左右兩邊各有一個圓形洞,關上門後,再把長木槓橫穿進圓洞裡把門頂住,外人無法進入。

這是老屋的中堂軒,五架穿梁,有的木料重量達數百斤。建造這樣一棟房子不但要有足夠的人力,還需要一定的技術。屋頂上的瓦經過無數次翻蓋後,如今紅、黑色瓦穿插在一起。老屋大門裡面的三進屋是所有人家的公共部分,包括上堂軒、中堂軒和下堂軒,村民們進出都要經過這裡。

多年前,村民們先後搬出老屋,在其它地方建造了樓房,老屋失修,部分房間倒塌。圖為老屋裡有著數百年曆史的窗戶。

這位村民在老屋裡住著數十年,以前的家位於老屋的東頭,幾年前,他看到其它人家在建造樓房,便也想把房子重建,可是,倘若把屬於自家的老屋拆除原地建樓房的話,旁邊是其他人家的房子,而且堂軒是運輸材料的必經之地,而堂軒又是所有人家的“公共財產”,無法拆除,車輛進不去。糾結很長時間後,他決定另外選址,在老房子的前面做屋。

新房子建成後,老屋雖然沒人住,但亦需要經常翻蓋。近些年,他為了修繕自家的老屋花了不少錢,其中,有的牆壁用磚重砌,有的牆壁用水泥粉刷了一下。


有人說在老屋上花錢,不值得,一旦老屋倒塌了,錢就白花了。而該村民認為,老祖宗留下來的房屋不簡單,天井的地上都是用石條鋪成的,這樣的房子不能在他這一代人手上毀了。

馬頭牆與簷牆縱橫交錯的老屋頗具特色,如今,老房子已經得到有關部門的保護,村民覺得這些年的付出總算沒白費。

大山裡,許多田地如“豆腐塊”,而老屋前的田面積不小,在過去就能收百石稻穀,當地人以此為榮,並把地名取為“百籮丘”,那棟老屋便是百籮丘老屋。提起百籮丘,周邊村民都說那裡不但名字不普通,而且老房子也不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