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夫人變成“人彘”時,她手握兵權的父親卻無動於衷


戚夫人變成“人彘”時,她手握兵權的父親卻無動於衷

“小攸聊故宮”的第二個系列:每週一天,透過故宮藏品的身影,探尋文物背後的故事。

故宮藏品中,只有三枚虎符,一枚是戰國時期的,一枚是六朝時期的,還有一枚,就是今天的主角——西漢初年的臨袁侯銅虎符。

戚夫人變成“人彘”時,她手握兵權的父親卻無動於衷

臨袁侯銅虎符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西漢早期,高14.6釐米,寬16.9釐米。符作臥虎形,昂首卷尾。此為符的左半,內側有方形凹槽。虎背上有錯銀隸書9字:“與臨袁侯為虎符,第二。”

這枚虎符並不起眼。論年代,它不如戰國闢大夫虎符古老;論罕見,它不如極少傳世的六朝銅單“左”字虎符那般稀有。

戚夫人變成“人彘”時,她手握兵權的父親卻無動於衷

闢大夫虎符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戰國,長8.1釐米,寬3.9釐米。符作臥虎狀,昂首,尾上卷。虎身表面刻銘文11字:“闢大夫信節,堳丘與塿紙,貴”。春秋時已有“嬖大夫”一官,地位相當於“下大夫”,負責軍中建旗、擊鼓類事宜。“闢”乃“嬖”的同音假借字。

戚夫人變成“人彘”時,她手握兵權的父親卻無動於衷

六朝,長6.6釐米,寬4.5釐米。虎符呈臥虎狀,張口顯出利齒,立體虎斑紋,形態兇猛。此片虎符為完整虎符之一半,單字銘文“左”字。符是傳達命令或調兵遣將所用的憑證。一符從中剖為兩半,有關雙方各執一半,使用時兩半互相符合,表示命令驗證可信。符多做成動物狀,常為虎形,稱為虎符。六朝虎符傳世罕見。

甚至,鮮少有人知道臨袁侯是誰。

但,正是這枚虎符,藏著西漢宮廷最有名的一場爭鬥。臨袁侯戚鰓,是劉邦最為寵愛的妃子戚夫人之父。

01

根據清代學者王相所著的《百家姓考略》記載:“漢有戚鰓,高祖戚夫人父,封臨轅侯。”《史記·高祖本紀》中也提到過戚鰓:“至丹水,高武侯鰓、襄侯王陵降西陵。”這時候的戚鰓,還是秦朝將領高武侯。當劉邦打到丹水時,他帶兵投降了,並在之後隨劉邦南征北戰,立下不少戰功。

劉邦初定天下後,給戚鰓安排的軍中職務是中尉,領二千石,後來又封他為臨轅侯,置臨轅侯國。不要以為漢初的中尉是個小官,事實上,中尉統帥北軍屯衛京師。也就是說,漢朝最重要的保護長安的差事交到了戚鰓的手中,而北軍是朝廷最為精銳的部隊,足見劉邦對他的信任。

戚夫人變成“人彘”時,她手握兵權的父親卻無動於衷

臨袁侯銅虎符背上銘文。虎符是調動軍隊的憑證,其左授予統軍的臨袁侯,其右在皇帝手中,需要調動軍隊時即派使臣持虎符之右半前往臨袁侯駐地,待兩半虎符對合無誤,方可發兵。(圖片及資料來源|故宮博物院)

透過今天靜靜躺在故宮的這枚虎符,幾乎可以看見一個即將興起的超級都城。

此時,大漢的宮廷裡,呂后和戚夫人正鬥得不可開交。

劉邦寵愛戚夫人,加上認為太子劉盈過於軟弱仁慈,不是自己鍾愛的性格,便有了廢劉盈太子位、改立戚夫人之子劉如意為太子的想法,多次與群臣商議。

戚夫人之所以敢惹幫著劉邦打天下的呂后,自然不僅僅是因為劉邦的寵愛,更重要的原因恐怕還是其背後的臨轅侯。一個手握重兵的家族+一個深受寵愛的夫人,戚氏一族對權力漸漸覬覦起來。

02

但戚夫人畢竟是惹錯了人,呂后是個厲害角色。她背後的家族,她在群臣中的影響力,甚至於她對劉邦的說一不二,都不是僅僅掌握北軍的戚家可以撼動的。公元前195年,劉邦病逝,太子劉盈順利繼位。

呂后對戚夫人展開了瘋狂報復:先將她貶為舂工,還不解氣,又毒死了她的兒子趙王劉如意,最後再將她雙眼挖去、手腳砍掉、刺聾雙耳、毒啞嗓子,製成了歷史上慘絕人寰的“人彘”。

戚夫人變成“人彘”時,她手握兵權的父親卻無動於衷

戚夫人變成“人彘”時,她手握兵權的父親卻無動於衷

皇后之璽

圖片來源|陝西曆史博物館

從這件“皇后之璽”的質地、鈕式和文字來看,應該是屬於西漢的物品。又因它的出土地點距漢高祖和皇后呂雉合葬墓東側有一千米,由此推測它很可能是呂后生前所用的印章。

這個時候,戚家在哪呢?我們竟然在歷史記載中找不到一點影子。我們只知道,在戚夫人死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前194年,臨轅侯封號仍在,屬國仍在。至於當時的戚鰓是否仍然是北軍統領,很難說。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北軍對呂太后恨之入骨。在《史記·孝文本紀》中有這樣一句話:“夫以呂太后之嚴,立諸呂為三王,擅權專制,然而太尉以一節入北軍,一呼士皆袒左,為劉氏,畔諸呂,卒以滅之。”說的是,呂太后在朝中的專橫跋扈、人人不敢言聲時,太尉(周勃)持一符節入北軍,振臂一呼,將士們就群起響應,滅了呂氏。

不知道書中提到的這個符節是不是故宮所藏的這枚臨袁侯銅虎符,也不知道北軍將士對呂太后的恨裡是否包含了對戚家的同情。這些都成了歷史的疑團。

而臨轅侯國,僅僅存續了四代,從第一代的戚鰓往下,又傳了戚觸龍、戚忠、戚賢三代,最後在漢武帝登基第五年廢除世襲侯爵制度時畫上句號,走向了歷史的深處。

撰稿:攸小遊 | 資深媒體人,專欄作者

【小提示】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僅為配圖表達。如有問題,請聯繫「紫禁城禮物:城主」(添加微信gugongwc123)說明,萬分感謝。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