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並存兩山夾一溝、西北三百六十寺,堪稱百窟千佛的“小西天”


在全國,敢於稱謂為“千佛洞”的佛教場所並不在少數。但是如果你到了甘肅,可以稱得上“千佛洞”的景區則會跟隨你的遊走步伐而頻頻出現。聞名遐邇的敦煌的莫高窟也稱“千佛洞”,甚至是全世界聞名的佛教藝術勝地!

而在甘肅,根據位置區分,東西千佛洞你也一定聽說過。但就在約一天前,甘肅酒泉市瓜州縣鎖陽城遺址文物管理部門就發佈了東千佛洞石窟自8月8日起停止一切對外接待遊客參觀活動。想是為了更好的加固及對壁畫彩塑的修復和保護而做的決定。

而今天要說的這個有“千佛洞”之稱的景區,則是位於甘肅省張掖市肅南縣祁豐區的文殊寺。這可不單是僅供奉文殊菩薩的“文殊寺”,這個統稱文殊寺的景區始建於北魏時期,是遠近聞名的古剎。而在建寺之前,是先有的文殊山,且文殊山有前山後山之分,兩山夾一溝,又分東西兩溝。


而千佛洞就位於後山,在後山,更是寺廟、庵、觀齊全,堪稱三教並存。距今約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的文殊山石窟最早開鑿於北朝,而寺廟創於貞觀。歷經唐、宋、元、明、清歷五代歷代鑿建,前後山共築約三百六十餘座,七十餘院,石窟洞窟七十餘座。在香火鼎盛時期,庵、觀、寺、院處處香菸繚繞,殿、亭、樓、閣遍佈前山後山。南北朝至隋唐以來,藏漢傳佛教、道教等多種宗教藝術均薈萃此地,俗有“小西天”之美稱!

一進入後山地帶,眼前自下而上從山底到山頂皆是廟宇佛堂!建築之林立,石窟之密佈,規模之宏大,是你難以想象的。不要說拜,光是遊覽下來,一天時間怕是要有的......就像路口的指示牌,你所能行進的方向都指向佛堂道觀,可謂四面八方盡是佛,民間稱其“小西天”一點也不為過吧!

這裡大殿、小廟同處一山;大仙、小神都有一席之地。按說這神仙相對於凡夫俗子來講不分大小,所以,在這裡民間供奉的小到土神、大到觀音及五百羅漢滿目皆是。且前來祈福的虔誠信眾們均手持香火及供奉,並以標準的跪拜姿勢雙手合十、緊閉雙目且口中唸唸有詞......


由於機緣巧合的關係,此行沒有參觀依山腰而建、崖壁開鑿的洞窟不得不說是一大遺憾。據說,大多數洞窟開鑿於十六國時期,每個洞窟內都有一龕壁佛,且都有兩尊服侍菩薩。但大多數洞窟的佛龕不是面目全非就是不知去向......

惋惜之餘也還是有所欣慰及些許收穫的,“五百羅漢堂”等一些景觀及古建築就得到了國家文物部門給予的修復。雖然是新修的,但洞內五百羅漢像形象逼真且面貌各異,無一雷同,能雕塑及刻畫的這樣惟妙惟肖也絕非是一件易事了。這也是在河西獨此一家,遊客絡繹不絕的原因了!

千萬不要小看了這看似建在土山上近乎頹敗的廟宇佛堂。不管你只是進殿瀏覽亦或是祈福跪拜,規矩還是要講的。進門前看管人員就會嚴肅的告知你,“脫帽,不要踩踏門檻,不要使用閃光燈”等等規矩,甚至導遊也會盡量告知你行走路線,避免走回頭路......雖然我並不信奉什麼,但俗話說,可以不信,但不能不敬,進入這類場所,心存敬畏則是基本素質吧!


而這座佛塔,則可以稱得上在後山石窟群及建築群裡最高的建築了。因其也是新修建的,且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開光,所以也是謝絕遊人參拜及參觀的。就塔的形制來看,應該說是比較少見的。但就上面所畫的紋飾及圖案來說,還是可以看出是中國古代建築常用的一些吉祥紋飾和山水花鳥的。

而位於前山的文殊寺正殿與之後山相比,建造規模及建築佈局就顯得更為規整。據傳說和《安多政教 史》載,文殊菩薩曾顯靈於此。建築內含有文殊菩薩殿、 文殊寺等。文殊洞年代久遠,最負盛名。第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曾在文殊寺居住了三個月,並在此地講經說法......

與此同時,三世達賴喇嘛組織工匠重新開挖了一座石窟,塑造了文殊菩薩像,把一尊自然形成的文殊菩薩像作為裝藏了進去。又塑造了以尊者自用的金剛杵裝藏的金剛手菩薩像;以佛陀舍利、達賴喇嘛自己的念珠、薩迦班智達的頭飾等裝藏了觀世音菩薩像。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千佛洞、萬佛洞洞窟中的壁畫是研究十六國時期佛教藝術的珍貴資料,對研究河西地區與西域的佛教建築、藝術關係有重要價值。有些壁畫內容可彌補莫高窟之不足,有些則是敦煌藝術的延續和發展!

時至今日,歷經風風雨雨1500多年的文殊寺洞窟群依舊靜靜的坐落於此。雖有不少信眾無私的供養或出錢出力來進行一些維護和修繕,至今已恢復了不少建築昔日的風貌。但還是不及鼎盛時期的兩成!只有在每年陰曆四月初一到初八的廟會,遊人會更加絡繹不絕,也許能從中依稀看到或感受到它舊時曾經的輝煌與繁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