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代老照片:廣告牌展現大上海的繁華,原來張愛玲還是電影編劇


上海位於中國華東地區,地處長江入海口。自清朝末年被迫開放貿易後,憑藉優良港口的得天獨厚的優勢,經濟、文化快速發展,在上個世紀的民國時期就贏得了“遠東第一大都市”“東方巴黎”的美譽。這不僅是對上海經濟的讚美也側面說明那個年代的上海,經濟競爭也是非常激烈的。

競爭是市場經濟的靈魂,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每一個商家都是想盡辦法把自己的商品賣出去,在同行中拔得頭籌,而廣告這種易於推廣產品又容易出名的方式,是許多商家的不二之選。

大家最常見的也和大家生活息息相關的就是利用街道、商場、車站等建築物或空間設置的廣告牌,它總是悄悄的出現在你等公交電梯的那不經意間。在你的潛意識裡植入某種需求,當時覺得沒啥用甚至都沒覺得它的存在,但是它卻已經在你的腦海裡留下了一絲的印記。

有時候看見影像或者某種廣告詞當時覺得挺有意思,笑笑也就那麼一過,甚至就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去,但是在你需要的時候總會想起來。廣告就起到了挖掘潛在客戶的功能,所以許多商家對廣告可以說是趨之若鶩。

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的上海,當時還沒有今天這樣普及的電視廣告,街頭的廣告招牌就是商家的必爭之地。

那時候的商家起的名字也很有意思,什麼狗頭老牌、馬蹄牌、英雄牌甚至叫起了地球牌,擴張的商業意圖多麼明顯。事實上,那個年代上海的商業規模方方面面都是遠超中國的所有其他城市的。

不管白貓黑貓,能抓住耗子的就是好貓,不管啥廣告,能賣出東西就是好廣告。

那時的民族企業,在賣商品賺取老百姓利益的時候也不忘記做公益事業回饋社會。白貓花布廣告的邊上就寫著“好男兒要壯志凌雲,普及民眾航空教育----”的公益廣告,為祖國的國防事業宣傳加油。在那個救亡圖存的年代,企業家也更具有社會責任感。

競爭的商業廣告也說明了當時上海經濟、文化的百花齊放。人們在追求物質文明的時候也享受精神文明,那時候的上海電影蓬勃發展。湧現了一大批像《神女》、《太太萬歲》、《馬路天使》等現象級電影,以及周璇、阮玲玉那樣的知名演員。

蓬勃的影視文化發展離不開出色的文字工作者,當時著名的作家張愛玲,她自己不僅喜歡看電影,同時也憑藉出色的文字功底受邀擔當電影的編劇。張愛玲當時為《太太萬歲》和《不了情》創作了電影劇本。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生活總是這樣新舊交替,當時在上海灘爭奇鬥豔的商業廣告顯得銳不可當,成為人們茶前飯後討論的話題,現在回過頭來看如果當年不發生戰爭,都想象不到那個年代的上海會發展成怎樣一番面貌。

這些四十年代的老照片,通過廣告牌我們就能看到當年那個繁華的上海灘,同時我們也可以從這些廣告牌之中看到一些那個年代的浪漫與情趣。今天的上海依舊繁華,依舊是中國最最大的城市之一,但是似乎卻少了一些當年的浪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