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中的歷史,大清朝最後的“領導班子”,圖七是恭親王奕訢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為“總理衙門”、“總署”、“譯署”,為清政府辦洋務及外交事務而特設的中央機構,

於咸豐十一年由咸豐帝批准成立。總理衙門存在了40年,直到光緒二十七年,據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的《辛丑條約》第12款規定,改為外務部,仍位列六部之上。

總理衙門由王公大臣或軍機大臣兼領,並仿軍機處體例,設大臣、章京兩級職官。有總理大臣、總理大臣上行走、總理大臣上學習行走、辦事大臣。

初設時,奕訢、桂良、文祥3人為大臣,此後人數略有增加,從七八人至十多人不等,其中奕訢任職時間長達28年之久。

大臣下設總辦章京、幫辦章京、章京、額外章京。

其舊址位於北京市東堂子衚衕49號,原為清朝大學士賽尚阿的宅邸,於設立的同年改建。總理衙門的東半部為中國最早的外語教學機構京師同文館,西半部為各部院大臣與各國使節進行外交活動的場所。1901年清政府實施憲政改革,改總理衙門為外交部,這也是東堂子衚衕南側外交部街得名的原因。

從咸豐十一年到光緒十年,奕訢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期間雖在同治四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議政王頭銜,但依舊身處權力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