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眼力不濟,皇宮收藏的唐代祕色瓷被定為汝窯|真知堂


瓷器鑑定真知堂:秘色瓷是晚唐時代浙江越窯燒製的特色瓷器。和一般的唐代越窯瓷器不同的是,秘色瓷屬於越窯瓷器裡的御用器,一般民間很少能見到和使用秘色瓷。圖為故宮收藏的唐代秘色瓷大碗。

瓷器鑑定真知堂:秘色瓷,屬於最初的瓷皇。民間雖有五代柴窯為瓷皇之說,但柴窯之名,最初來自明初洪武《格古要論》,宋代文獻沒有記載。五代名窯之說,最初來自《宣德鼎彝譜》,學者考證此書成書於明中後期。五代是否存在柴窯不可知,秘色瓷卻是唐代文獻就記載了的真唐窯。圖為秘色瓷碗底部,滿釉支燒,採用的不是支釘。

瓷器鑑定真知堂:熟悉真知堂文章的朋友都知道,筆者寫文講究證據。經常引經據典,其實這是鑑定瓷器真偽的一大法門。原因何在?歷史上的真實記載,往往對於瓷器斷代有巨大的作用。秘色瓷的存在一直見於唐宋文獻,而陝西法門寺地宮發掘出土的瓷器,明確標明“瓷秘色”則與文獻吻合。圖為故宮收藏的唐代秘色瓷大碗,器型和上圖一致。


瓷器鑑定真知堂:《貢餘秘色茶盞》是唐代詩人徐夤的詩:“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功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古鏡破苔當席上,嫩荷涵露別江濆。中山竹葉醅初發,多病那堪中十分。”圖為上碗底部,支燒痕不明顯。唐代的支燒採用泥點,一圈很密集,並不是宋代的支釘。

瓷器鑑定真知堂:這個碗上還有一行墨書:“汝窯撇口果洗一件”。可見當時是被宮裡當做汝窯收藏了。乾隆皇帝對李唐瓷器的喜好,從他的詩句可以看出來。詩曰:“李唐越器人間無,趙宋官窯珍以孤。色自粉青泯火氣,紋猶鱔血裂冰膚。”可是當時他都沒認出來這就是李唐王朝的皇室御用之器。可見秘色瓷之珍罕。

瓷器鑑定真知堂:秘色瓷到底是什麼時候燒成的呢?我們可以從法門寺地宮和徐夤的生平進行推斷。圖為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秘色瓷注子。

瓷器鑑定真知堂:法門寺地宮是唐懿宗鹹通十五年(公元874年)正月封閉的,以後再也沒有打開過。所以,至少在公元874年之前,秘色瓷就已經燒製成功了。而公元907年,唐哀帝被朱全忠所廢,唐朝滅亡,此時距離法門寺地宮封閉時間為33年。

瓷器鑑定真知堂:徐夤系唐乾寧元年 (890)進士,福建人。授秘書省正字。後歸隱。他的詩歌中明確寫的是“貢餘秘色瓷盞”,那麼,作為福建人的他,肯定是在中了進士後才看到這件秘色瓷盞的,所以,他這首詩寫的一定是890年之後見到的秘色瓷。可以肯定的是890年後。秘色瓷已經比較多了,所以才有進貢後多餘的產品為官僚所見。

瓷器鑑定真知堂:法門寺地宮都是皇室供奉佛祖舍利的珍寶,甚至還有唐初武則天皇后的繡裙!其餘的基本上都是金銀器。秘色瓷僅有13件。這種情形說明了一點,就是唐僖宗時期,秘色瓷非常少見和名貴,哪怕皇宮也很少,所以皇帝才把這13件瓷器當做珍貴的供品和其他供奉寶物一起送進地宮。


瓷器鑑定真知堂:由此可見,公元874年時候,秘色瓷應該是剛剛生產出來沒多久。由於一年只能燒一次“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加之初創,所以正品不多。我們幾乎可以肯定,唐僖宗鹹通時代,就是秘色瓷的創燒時期。圖為法門寺出土的秘色瓷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