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的河南大饑荒,300萬人喪生,只能啃樹皮為生


這組圖片原藏於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圖書館,反映了1942年至1943年期間發生在河南的大饑荒,據統計,當時河南的111個縣中有96個縣受災,受災人口達到1200萬,約300萬人在饑荒中喪生。圖為受災的村莊,河道乾枯、房屋破敗,毫無生氣。

這次饑荒有多方面的原因,極端高溫和少雨導致的旱災和之後的蝗災是饑荒產生的直接原因,1942年河南國統區的平均糧食產量比戰前下降了40%。圖為整排整排被扒光樹皮的樹。

但其實單純的旱災和蝗災本身無法導致如此災難性的大饑荒,當時的條件已經惡劣到啃樹皮維生。圖為被剝去樹皮的樹。

首先,河南是抗戰期間中日雙方角力的重要戰場,各方力量在此駐紮有數十萬的軍隊,而這些軍隊的後勤主要是就地補給,這給當地人民造成了巨大的負擔。圖為死於饑荒曝屍荒野的兒童。

同時,自1938年之後,長期殘酷的戰爭便一直在極大地破壞當地的農業生產,減產嚴重,當地政府和農民缺乏糧食儲備。圖為婦女和兒童從樹上剝樹皮以充飢。

戰爭還導致了嚴重的通貨膨脹,這與糧食奇缺一起導致了糧價居高不下,當地人民無力購買從外省調入的糧食,這令賑災糧的效果大打折扣。1943年小麥的價格高達每市鬥300元,是戰前0.6元的500倍。圖為婦女們從被砍倒的樹上剝樹皮。

同樣是由於戰爭,土地所有權完全無法得到保護,大量地主農民寧願拋棄土地,遠去他鄉,這使當地土地價格迅速貶值,農民即使變賣土地也無法生存。這樣,在歷代饑荒中,農民所能使用的變賣生產資料這一最後手段也失效了。圖為啃樹皮的老人,不知大家看到這張圖片作何感想,小編看了感到無比心痛。


1938年,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決定炸掉花園口以黃河之水阻止日軍,決堤的黃河導致的巨大洪水毀掉了大面積的農田、村莊,也幾乎毀掉了河南當地的水利基礎設施。面對高溫、乾旱,沒有水利設施能加以調節,天災的損害得到最大化。圖為受災民眾。

如果說之前的種種原因或是出於自然災禍,或是出於無可避免的戰爭,或是出於已無法改變的歷史事實,那麼接下來的這個原因就是完全出自官員的無能腐敗了。1942年已經出現了饑荒爆發的跡象,中外多家報刊已發出預警,但當地官員選擇無視。圖為哭嚎的孩子。

即使到1943年2月,美國記者白修德到河南調查受災情況時,當地官員仍試圖掩蓋災情,上層部門由此得不到真實的信息以做出正確的決策。圖為受災的群眾。

為維持當地軍隊的供給,甚至在災情已非常嚴重的情況下,仍向當地民眾強徵軍糧。據統計,至1943年初,國民政府在河南累計徵糧3億4000多萬斤,與此相比,國民政府撥的2億元賑災款僅僅能購買2000萬斤糧食。

如今的我們回看這段歷史,只是在冷靜地分析這場災難的原因,但誰又能想想當時的民眾是經歷了何等的痛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