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書記”帶著“鵓鴿”飛

市委黨校派駐第一書記於翔宇25歲開始駐村,是全市最年輕的駐村第一書記;他掛職的文登區宋村鎮鵓鴿崖村六旬以上老人佔四分之三,是名副其實的老齡村。當“小書記”遇上“老鵓鴿”,能撞出怎樣的火花?近日,記者跟隨於翔宇走進鵓鴿崖村,傾聽他們的鄉村振興故事。

“老鵓鴿”變“金鵓鴿”

“你看這張,是村西的洩洪溝,開春了,水清岸綠的,好看著哩。我從小在農村長大,就想給村裡做點事兒……”翻開於翔宇手機相冊,是一張張鵓鴿崖村的小村新貌。

他還存了張老照片。那是剛上任時,洩洪溝淤泥有壩高,一下暴雨,河水能衝進村民家。此外,村集體經濟差,村民老齡化嚴重……

鵓鴿崖村有個傳說,一對金鵓鴿飛到這裡安了家。於翔宇坦言,現實和想象的差距有些大。

辦法總比困難多。打從進村開始,於翔宇每天翻山走街、越嶺穿巷,和兩委班子一道,尋找“老鵓鴿”的新生之路:“先發展特色農業;把經濟盤活了,再做旅遊。咱村緊靠山泰生態園,離宋村鎮家家悅物流配送中心也不遠,只要產品有特色,銷路不用愁!”

但特色產品做啥好?正瞌睡,就有人送枕頭:村民鞠偉在北京農科院工作,一聽要村裡要發展特色農業,帶來了目前國內最先進的桑葚品種。於翔宇嚐了嚐,又甜又大,適口性比本地桑葚好不少,他當即定下500株桑苗。

“大棚桑葚都是我們村自己種的,不施肥、不打藥。你10月份來嚐嚐,保證拿不下嘴!”三句話不離“我們村”,於翔宇說的還挺自然,“等大棚建成,找7、8個村民來幫忙。可不就是村民就業、集體增收‘雙豐收’?”

今年,他還打算依託山泰生態園和家家悅物流配送中心,打造鵓鴿崖採摘園和蔬菜基地。行情好,每個大棚能掙10萬。“老鵓鴿”到他手裡,真變成了“金鵓鴿”!

“金鵓鴿”飛起來

‘幸福院’一開張,我們吃飯有著落嘍!”“於書記還組織我們成立了藝術團,現在,我們演出還能掙錢!”……看到記者在採訪,村民爭先恐後給於翔宇表功。

“俺身體不好,娃兒又在外地打工,指望著幾畝地掙混個溫飽。”鞠傳濤有些動情:“‘幸福院’建起來,俺就算不種地,生活也有保障了!”

“幸福院”是個啥?於翔宇介紹,這是他從電視上學的村居養老新模式,小院不小,有休閒娛樂、餐飲等功能,成本價供應一日三餐。考慮到鵓鴿崖村65歲以上老人有200多位,老齡化嚴重,小院可謂解了村居養老的燃眉之急。

村裡演出又怎麼掙錢?“以前我們村文藝骨幹不多,平時自娛自樂。可現在,於書記給我們成立藝術團、申請企業法人資質,可以接有償演出了!”王木芳回憶,這於書記一進村,就把村裡的文藝骨幹集中起來,成立了“鵓鴿崖夢想藝術團”,現有成員40多人。能掙錢不說,藝術團還成了‘送戲下鄉’固定班子,招牌節目《紅梅贊》《豐收鑼》捧回來不少獎項。

“以前只覺得唱歌跳舞是個愛好。現在有了‘粉絲’,還能掙錢,不是天上掉餡餅嗎!”王木芳笑呵呵拍了拍於翔宇的肩膀:“跟於書記走,準沒錯兒!”

鵓鴿崖的喜事這一年真不少:村北水庫擴容1萬立方米,用水有保障了;110戶人家“旱廁”變“水廁”,家裡乾淨了;村子評上“美麗鄉村”,獲批400萬專項資金……

“這幾天,我把鵓鴿崖村今年的建設規劃趕了出來,打算再上一個漂流項目,發展旅遊。”回到市委黨校,於翔宇依然為村裡的事忙活著。談起未來,他言語間透著篤信:“看著吧,‘鵓鴿’一定能飛起來!”(初佳倫 張小寒)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