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億存款不翼而飛”,資本市場不能容忍“撒謊者”

“122亿存款不翼而飞”,资本市场不能容忍“撒谎者”

警方回應ST康得實控人鍾玉被拘:主因是涉嫌挪用資金 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深交所問*ST康得:你122億究竟在哪兒?

*ST康得:存在××銀行呢。

××銀行:您的賬戶餘額為0。

近日,*ST康得賬上122億究竟去哪兒了,成了財經圈的熱門話題。涉事上市公司正在被監管層“窮追猛打”。

而122億存款“不翼而飛”,成為繼“扇貝跑了”“豬餓死了”之後又一上市公司經典回應。

據新京報報道,康得集團董事長、康得新複合材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大股東及實際控制人鍾玉,因涉嫌犯罪被警方採取刑事強制措施。鍾玉被刑拘,讓持續半年以來的康得新債務危機事件再起波瀾。

122億,是上市公司的,也是集團的

覆盤此事始末,“離譜”成了很多人的本能感受:今年初,賬上躺著鉅額現金的康得新,卻出現了到期債券不能兌付的情況,公司債務危機由此正式踢爆。

4月30日,康得新複合材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ST康得)發佈了2018年年報,顯示其有122.1億元現金存於某銀行,但會計師事務所及董事會成員都對這一真實性表示質疑。康得集團被外界強烈質疑佔用了上市公司資金。

如今,隨著公安機關的介入,康得新債務危機事件進入新階段。隨著調查進行,相信真相不難浮出水面。

而從目前媒體披露的信息,不難發現其財務存在的系統性紊亂問題。以不翼而飛的122.10億銀行存款為例,根據相關銀行與康得投資集團簽署的《現金管理合作協議》,賬戶資金就以實時集中的方式全額歸集到了康得投資集團賬戶、乃至其關聯人賬戶。

這就導致,這鉅額資金脫離了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進而有可能產生大股東佔用、挪用和劃轉資金等問題。

投資者有理由質疑,這種牽涉到不同獨立法人主體間的資產,是否僅靠*ST康得新的大股東與銀行簽署的《現金管理合作協議》就可以隨意調動。而這種賬戶間隨意的聯動和資金的隨意歸集,侵害的不僅是上市公司的利益,更是對法律尊嚴挑戰。

*ST康得敢於拿如此低水平的財務造假進行公開發布,無疑是對監管和市場秩序赤裸裸的挑戰和挑釁。儘管*ST康得的問題屬於極端個案,但這些極端個案,恰是檢驗和完善中國資本市場制度的重要制動因素。

資本市場既需要嚴格監管,也需建立自律自治體系

讓任何違法違規的行為都付出應有的代價、得到應有的懲罰,是建立現代金融體系的題中之義。但是一個良性的制度環境和市場秩序,除了要求監管層加強公權力他律、大力培育市場自律自治體系,還要建立健全市場內生的激勵約束相容機制,讓任何違法違規的侵權事件,不僅面臨法律的制裁,更面臨市場自身的懲罰。

比如,針對*ST康得122億不翼而飛事件,若有集體訴訟、辯方舉證等制度,顯然能利於市場自我淨化。所謂集體訴訟制度,就是一旦發現有侵權行為出現,一個投資者可以代表全體投資者對侵權者進行起訴。而諸如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一旦發現上市公司等有任何侵權行為,可以代理投資者發起集體訴訟。

辯方舉證制度則是諸如集體訴訟案件等,不再是誰主張誰舉證,而是舉證責任倒掛,即信息佔優方的上市公司等面臨集體訴訟等時,需要舉證證明自身清白,無法自證清白的,需要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

換句話說,如若集體訴訟和辯方舉證制度能有效推出,*ST康得鉅額資金就不可能這麼沒有技術含量地不翼而飛,相關銀行也就不大可能會與康得新的大股東簽署這種有違專業的協議,使自身陷入麻煩。

5月11日,剛剛履新百日的證監會主席易會滿表示,沒有好的上市公司,就不可能有好的資本市場。他還強調,上市公司和大股東必須牢牢守住“四條底線”:一是不披露虛假信息;二是不從事內幕交易;三是不操縱股票價格;四是不損害上市公司利益。

希望讓作惡違法者從法律上付出應有代價的同時,也讓市場“長出牙齒”,建立自律自治體系,與監管形成相互助推,共同護衛和完善市場秩序。

資本市場,也不能容忍賬上122億離奇“失蹤”的“撒謊者”。

□翟秀豔(資深財經媒體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