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的工作是在浪費生命嗎?如何判斷一份工作是不是你真正想要的

作者 | 孫瑞希

來源 | 瑞希在線(ID:ruixizaixian01)

穩定的工作是在浪費生命嗎?如何判斷一份工作是不是你真正想要的

王小波有一句說:“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願,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對照他這句話,很多人認為自己的人生不算成功。比如:平凡無奇的穩定工作,它談不上有趣,甚至有時候還有點無聊。於是不少人叫嚷著:“我要跳出舒適區,找一份適合自己的有趣的工作。”


01

30歲的我是否該跳出穩定無趣的舒適區


我的來訪者何光(化名)今年30歲,大學畢業後在一所職業技術學校任教。這所學校在一個鎮子上,他太太是鎮機關的工作人員,兩口子在鎮裡買了房子。雖然兩個人的收入都不高,但在小鎮上,夫妻雙方都有穩定的工作,在外人眼裡是一件既幸福又體面的事。

久居小鎮,何光並不閉塞,在與同學們的聯絡中,何光知道,外面還有更廣闊的世界。所以,他總覺得,如果一輩子都呆在穩定的舒適區,那豈不是浪費生命?他經常會問自己:世界那麼大,我要不要去看看?

何光對短視頻製作很感興趣,他覺得自己在這方面比較有悟性和創意,平時也經常關注一些“爆款”短視頻的創意、表現手法,還買了不少短視頻製作方面的線上課。

但是,畢竟目前的工作非常穩定,一旦辭職,就沒有機會回頭了。而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到底能不能獲得經濟收益,這點他也不敢肯定,所以一直猶豫不決。

幾個在外面闖蕩的哥們兒勸他放手一搏,他擔心自己沒辦法面對不確定的生活;媳婦兒勸他收收心好好工作,他又覺得不折騰的青春無趣沒有激情。人一旦陷入這種狀態,就會在左搖右擺中焦慮不堪。

我問何光:“是什麼樣的原因促使你一定要走出舒適區呢?”

何光說:“危機感吧!現在社會變化這麼快,不都說在舒適區待久了,早晚會被社會淘汰嗎?”

我告訴何光,舒適區是人們經過反覆對比,持續努力後形成的,它代表著你曾經取得的成績和形成的生活習慣,只要你覺得自己的日子過得不錯,不管是不是在舒適區,它都是有意義和有價值的。

穩定的工作是在浪費生命嗎?如何判斷一份工作是不是你真正想要的

02

沒有計劃的“跳出”多半是“跳坑”


我有個客戶老夏,五十多歲,原本是一家事業單位的小領導。“體制內,有編制”,這六個字在東北是有魔性的。

老夏這個年齡所處的職業發展階段,理想的狀態是“求穩”,平穩過渡到退休,頤養天年。但他經不住別人勸,入股了一個哥們的工程公司。

隔行如隔山,建築施工行業的門道太多了,老夏之前也沒有做過生意,哥兒幾個管理理念又不一致,磕磕絆絆做了一年,錢沒賺到,還虧掉了不少積蓄。

老夏不死心,現在著手準備和兩個朋友搞一家少兒藝術培訓機構。

老夏的女兒小夏的職業規劃方案是我做的。小夏是個非常優秀的孩子,原本計劃去南方讀研究生的她現在調整了方向,她希望能在家門口就近上學,這樣能勸著點老夏,萬一老夏折騰光了養老的本錢,她也好幫助父親收拾殘局。

實際上,在生活中,像何光和老夏這樣著急跳出舒適區的人有很多。他們多半是在別人的慫恿下以及媒體鼓吹的焦慮中迷失了自己。他們認為呆在舒適區就是不思進取,就要被社會淘汰,但事實並非如此。

竇文濤說過一句話:“逃離舒適區是可以的,但步子邁得太大,容易扯到襠”,深以為然。

在舒適區之外還有潛能區和深水區,我們需要做的是一點點擴大舒適區的範圍,而不是一下子跳到深水區淹死。跳出舒適區不等於“跳坑”,如何“優雅地”跳出,這是一門學問。

何光的矛盾心理以及老夏的瞎折騰勁兒,其根本原因是對目標職業或行業缺乏真實的、有效的信息。

我們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旅遊,事先會做好攻略,切換職業方向也是一樣的。這時我們最需要的是抓取目標行業、職業的一手信息。

穩定的工作是在浪費生命嗎?如何判斷一份工作是不是你真正想要的

03

跳出舒適區之前,你可以做一次職業訪談


如何抓取一手信息呢?職業訪談是個不錯的方式。職業訪談就是通過與一定數量的職場人士(通常是自己感興趣的職業從業者)會談而獲取關於一個行業、職業和單位“內部”信息的一種職業探索活動。

通過職業訪談,我們能瞭解目標崗位的實際工作情況,獲取相關職業領域的信息,進而判斷你是否真的對該工作感興趣,實際上是一次間接、快速的職業體驗。

它能幫你用最小的成本找到關於一個行業、職位的一手信息,對於那些想轉行,但又有諸多顧慮的人來說,它能幫你澄清很多你看不到的職業真相。

具體來說,職業訪談主要有以下五個步驟:

1、明確自己的想法和預期

盤點一下自己的職業技能、興趣愛好、特長,明確自己未來想要去的方向以及預期。

2、確定訪談要點

對目標人物的訪談可以圍繞以下的要點進行:行業、公司名稱、工作的性質和類型、主要工作內容、地點、時間、任職資格、所需技能、市場前景、行業相關信息、福利薪酬、工作感受、工作滿意度等等。

3、列個訪談清單

這一點非常重要,進入新行業或新崗位前,你自己要有一個基本的認知和了解,百度上能搜到的信息就不要問別人了,這是對彼此時間的尊重。訪談的具體內容可以參看以下幾個問題:

(1)您是怎樣進入這個領域的?什麼樣的教育背景或工作經驗對進入這個領域會有幫助?

(2)在這個職位上如果想獲得成功,必須擁有並保持什麼樣的能力?

(3)這個行業的薪酬大概是什麼樣的?除了工資,您認為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4)您典型的一天是怎樣度過的?

(5)今後3到5年這個行業的發展趨勢怎樣?前景如何?影響這個行業的因素有哪些?

(6)如果我想進入這個行業,怎樣準備成功率會更高?

(7)根據今天的談話,您認為我還應該跟誰談?能幫我介紹幾位嗎?約見他們的時候,我可提您的名字嗎?您還有其他建議嗎?

4、尋找訪談對象

尋找訪談對象的時候,除了一些新興行業由於沉澱時間太短,難以找到從業時間太長的人之外,大多數行業都有一個“3-5年定律”。

什麼意思呢?也就說說,訪談時,對於大多數行業,我們需要找那些有3-5行業經驗的從業者。

因為從業年頭太少的話,對行業的瞭解和認知不足,超過5年以上的人,很多已經做到了管理層,不在一線工作,給出的建議不一定具體、可落地。

如果你覺得自己實在找不到訪談對象,可以試試萬能的朋友圈,看看有沒有人願意幫你對接資源。如果這條路也行不通,那你就需要慎重地考慮一下:我是否要貿然地進入沒有任何資源、連訪談對象都找不到的行業?

5、開始職業訪談

短視頻是新興業態,很難找到從業時間太長的人。何光約了一位做短視頻一年半的人,他目前兼職做,在抖音上有不少粉絲。

在訪談中,何光了解到,真正靠短視頻變現其實並不容易。有了流量之後,如何變現,這其實是對個人商業模式的考驗,這些問題何光之前從來沒有考慮過。

另外就是收益的不穩定,這也是何光的採訪對象為什麼一直兼職做而沒有全職做的原因。

這一行的競爭也非常激烈,新人輩出,一些做得非常不錯的從業者背後往往是專業團隊運作的結果。

聊完以後,何光決定還是先幹好本職工作,至於短視頻,既然是自己的興趣所在,那就用業餘時間全身心地投入。

至於將來是否要把它變成事業,何光覺得等以後見到收益再做決定,畢竟30歲的人了,現實的第一要務是照顧好自己的家庭。

穩定的工作是在浪費生命嗎?如何判斷一份工作是不是你真正想要的

實際上,職業方向的選擇考量的是我們對生活的把控能力。只要你在這個能力之內把日子過好,過舒服,是不是呆在舒適區並不重要。

比起漫無目的奔跑,慢一點、穩一點,一樣可以走路帶風,命中帶甜。


作者簡介:孫瑞希,生涯諮詢師,個人成長教練。十餘年HR從業經驗,經歷了從一線員工到高管的職業發展歷程。只寫實用的成長乾貨,推動你的職場進化。如果你正處在職場困境中,請為自己找一個靠譜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