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抱怨“記不住”,你只是沒掌握正確的記憶方法!

和大多數人想象的不一樣,記憶不等於死記硬背。通宵達旦地背誦整本書,往往收效甚微。只有左右腦互動配合記憶才是真正的記憶。

可惜的是,迄今為止,很多人鼓吹某種神奇“記憶術”都無一例外強調“死記硬背”的技巧,忽略了記憶目的不是為了記住,而是為了“不忘記”這一個關鍵核心。雖然腦功能由“遺傳”和“環境”所決定,但選擇正確的記憶方法,並加以強化訓練,即便再普通的記憶力也能顯著提升,學習成績突飛猛進。

不要抱怨“記不住”,你只是沒掌握正確的記憶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在學習或者開會時頭腦清楚,據此作出正確的結論判斷。但一旦學習結束後,很快忘了剛掌握的內容。對此,人們常常會以記憶力減退作為藉口。其實並非如此。

所謂記憶力是指兩種不同的能力,即一時記住的能力和不忘的能力。前者叫作“銘記力”,後者稱為“狹義的記憶力”。有些人即使上了年紀,“銘記力”仍不減當年。所以,他能對會議的發言做出正確判斷並果斷處理。可是,他的另一種“不忘”的記憶力已經衰退了。

不要抱怨“記不住”,你只是沒掌握正確的記憶方法!

所以,當學習結束時,他很快就忘了會議的內容。隨著年齡增加,兩種記憶力失去平衡,大多數人的“不忘能力”越來越衰退。因此,當我們考慮記憶方法時,要明確意識到這二者的不同之處,設法充分發揮兩方面的能力。

如果拿電腦打個比方,“記住”就是把打“標籤”的“電腦文檔”存入大腦,而“不忘”則是為了將來提取,把這些“電腦文檔”放到固定的位置上,整理好。

不要抱怨“記不住”,你只是沒掌握正確的記憶方法!

所以,我們所說的“沒記住”“忘了”的形成原因有兩種:

A.沒有製作成清晰、鮮明的“電腦文檔”。

B.記憶文檔的整理工作有問題。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忘記”都屬於第二種情況,即“文檔”製作完成,但整理工作有問題,所以可以考慮以下四條原則:

①按照左腦的整理速度調整信息容納量。

②給記憶對象賦予意義。

③區分信息的類型。

②注意大腦記憶庫的再整理工作。

不要抱怨“記不住”,你只是沒掌握正確的記憶方法!

有的人喜歡把自己想看而又沒時間看的電影下載下來,留待以後有時間再慢慢看。於是,下載很多電影,並把題目記錄下來。可是,總也難以找到時間。當終於有空閒時間要看的時候,這些電影雖記有名字,卻怎麼也想不起具體內容。

人的記憶也是一樣。不論你拼命往腦子裡塞進多少內容,但超過左腦整理速度的那一部分,便不會被打上“標籤”並整理歸納好。於是,當你再想用的時候,就不能順利地從記憶庫中找出來。

整理記憶“文檔”是左腦的工作,當我們專心致志讀書時,每秒鐘最多可以整理20個文字符號。也就是說,一秒鐘最多隻能理解並記住20個文字符號。信息的選擇、納入工作都應與左腦整理能力的速度吻合,這樣就可做到讀過的都能記住。

不要抱怨“記不住”,你只是沒掌握正確的記憶方法!

其次,當你收藏電影時,如果只是寫上名字,時間長了,很容易忘記具體內容。假如你在名字下面寫上一點內容介紹或感想之類的文字,就會便於今後使用。記憶“文檔”也是如此,當你賦予它意義時,它就能被置於大腦記憶庫中醒目而恰當的位置。在提取時也會快速而方便。

沒有意義的數字之所以難記,就是因為無法給它打上合適的“標籤”並收入大腦適當的位置。可是,不論記憶力多差的人,對與自己命運密切相關的數字都能記得清清楚楚。例如生日、結婚紀念日等等。

不要抱怨“記不住”,你只是沒掌握正確的記憶方法!

第三,區分信息的類型,實際上是右腦的類型識別能力和整體判斷能力的工作。凡是有用的信息,一定具有一個結構。信息量越大,結構也就越清楚。最好懂的例子就是寫文章。那些能夠明確表達作者意圖的文章,信息結構都很清楚。只要抓住了這個結構,再長的文章也不難記住。

詩歌之所以好記,就是因為它的結構相當清楚。此外,名篇佳作之所以容易被人們傳誦,也是因為文章構思清晰,結構嚴謹,讀來臉炙人口。

最後,要記住一個信息,首先要抓住其結構。也就是動用右腦把信息準確地分類。然後把它納入自己的思維體系當中,製作成記憶“文檔”,這樣做便於左腦的整理工作,可似做到隨時提取。

原創不容易,更多資訊請關注“酒歌說文”,為您提供更多有趣的國學知識。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反正不要錢,多少看一點。

不要抱怨“記不住”,你只是沒掌握正確的記憶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