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同題文比較閱讀的“讀點”

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同題文比較閱讀的“讀點”

【關鍵詞】 時間與生命

從近兩年的高考作文命題看,關注現實,關注人性,關注生命,關注普世價值與社會公德,已成為命題的主要走向和趨勢。因而“時間與生命”這個話題,需要高度重視。

再者,“時間與生命”內蘊豐富,哲理性強。因為生命的一切體現方式,存在的全部形態,內容的千變萬化,都是在時間流逝中展現和完成。正如富蘭克林所說“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它能促人深思怎樣才算不虛度人生,怎樣才算完整而有意義的活著?同時,能有效考查考生的辯證思維品質。

腹有詩書文自妙。閱讀積累不可少,閱讀方法不可無,如此才能讀有所獲,讓作文受益。

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同題文比較閱讀的“讀點”

【美文】

時間

沈從文

一切存在嚴格地說都需要“時間”。時間證實一切,因為它改變一切。氣候寒暑,草木榮枯,人從生到死,都不能缺少時間,都從時間上發生作用。

常說到“生命的意義”或“生命的價值”。其實一個人活下去真正的意義和價值,不過佔有幾十個年頭的時間罷了。生前世界沒有他,他無意義和價值可言的;活到不能再活死掉了,他沒有生命,他自然更無意義和價值可言。

正彷彿多數人的愚昧與少數人的聰明,對生命下的結論差不多都以為是“生命的意義同價值是活個幾十年”,因此都肯定生活,那麼吃,喝,睡覺,吵架,戀愛,……活下去等待死,死後讓棺木來裝殮他,黃土來掩埋他,蛆蟲來收拾他。生命的意義解釋的即如此單純,“活下去,活著,倒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因此次一等的聰明人,同次一等的愚人,對生命的意義同價值找出第二種結論,就是“怎麼樣來耗費這幾十個年頭”。雖更肯定生活,那麼吃,喝,睡覺,吵架,戀愛,……然而生活得失取捨之間,到底就有了分歧。這分歧一看就明白的。大別言之,聰明人要理解生活,愚套人要習慣生活。聰明人以為目前並不完全好,一切應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個理想。愚蠢人對習慣完全滿意,安於現狀,保證習慣。(在世俗觀察上,這兩種人稱呼常常相反,安於習慣的被稱為聰明人,懷抱理想的人卻成愚蠢傢伙。)

兩種人即同樣有個“怎麼來耗費這幾十個年頭”的打算,要從人與人之間尋找生存的意義和價值,即或擇業相同,成就卻不相同。同樣想征服顏色線條作畫家,同樣想征服樂器音聲作音樂家,同樣想征服木石銅牙及其他材料作雕刻家,甚至於同樣想征服人身行為作帝王,同樣想征服人心信仰作思想家或教主,一切結果都不會相同。因此世界上有大詩人,同時也就有蹩腳詩人,有偉大革命家,同時也有虛偽革命家。至於兩種人目的不同,擇業不同,即就更容易一目瞭然了。

看出生命的意義同價值,原來如此如此,卻想在生前死後使生命發生一點特殊意義和永久價值,心性絕頂聰明,為人卻好像傻頭傻腦,歷史上的釋迦,孔子,耶穌,就是這種人。這種人或出世,或入世,或革命,或復古,活下來都顯得很愚蠢,死過後卻顯得很偉大。屈原算得這種人另外一格,歷史上這種人可並不多。可是每一時間或產生一個兩個,就很像樣子了。這種人自然也只能活個幾十年,可是他的觀念,他的意見,他的風度,他的文章,卻可以活在人類的記憶中幾千年。一切人生命都有時間的限制,這種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這種限制。

話說回來,事事物物要時間證明,可是時間本身卻又像是個極其抽象的東西,從無一個人說得明白時間是個什麼樣子。時間並不單獨存在。時間無形,無聲,無色,無臭。要說明時間的存在,還得回過頭來從事事物物去取證。從日月來去,從草木榮枯,從生命存亡找證據。正因為事事物物都可為時間作註解,時間本身反而被人疏忽了。所以多數人提問到生命意義同價值時,沒有一個人敢說“生命意義同價值,只是一堆時間”。“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是一個真正明白生命意義同價值的人所說的話。老先生說這話時心中的寂寞可知!能說這話的是個偉人,能理解這話的也不是個凡人。目前的活人,大家都記得這兩句話,卻只有那些從日光下牽入牢獄,或從牢獄中牽上刑場的傾心理想的人,最瞭解這兩句話的意義。因為說這話的人生命的耗費,同懂這話的人生命的耗費,異途同歸,完全是為事實皺眉,卻膽敢對理想傾心。

一九三五年十月

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同題文比較閱讀的“讀點”

【讀點】

閱讀本文應抓住以下兩個“點”——

一是思想。本文思想深邃,內涵豐富。文章緊扣“時間與生命”這個關鍵詞,全面而透闢地闡明瞭“時間可以衡量生命的長短,卻無法衡量生命的價值”的道理。為闡明這個道理,文章不僅論及安於現狀的人只是簡單地適應、習慣生活的情狀,還將他們與不安於現狀,努力改造生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的人進行對比,指出兩者在本質意義和世俗意義上形成的巨大反差是因其人生觀、價值觀的差異所致的結論。由此可見,作者的思想何其深刻,眼光何其敏銳。

二是筆法。論證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步步推進是本文寫法上的突出特點。文章從人們對“生命的意義”或“生命的價值”所下的結論差不多,都以為是“生命的意義同價值是活個幾十年”的看法談起,聯繫到生活中的兩種人,一種人安於現狀,另一種不安於現狀,而其生存的意義和價值卻不相同,這是論證的第一層次。作者說釋迦牟尼、孔子、耶穌、屈原等歷史巨人“活下來都顯得很愚蠢,死過後卻顯得很偉大”,是因其心性絕頂聰明,想在生前死後使生命發生一點特殊意義和永久價值,這是論證的第二層次。結尾談到,時間無形,無聲,而事事物物卻都可為時間作註解,以此強調人生應有所作為,讓生命更有價值,並引陳子昂詩句抒發感慨,這是論證的第三層次。這種層層深入的寫法,很值得學習。

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同題文比較閱讀的“讀點”

時間

蔣子龍

人生的全部學問就在於跟時間大交道。

有時一刻值千金,有時幾天、幾個月、幾年乃至幾十年,不值一分錢。

年輕,年盛的時候,一天可以幹很多事情;在世上活的時間越長,就越要抓住時間。

當你感到時間過得越來越快,工作效率卻慢下來,說明你生命的機器已經衰老,經常打空轉。

當你度日如年,受時間的煎熬,說明你的生活出現了問題,正浪費生命。

當你感覺自己的工作效率和時間的運轉成正比,緊張而有充實感,說明你的生命正處於黃金時期。

忘記時間的人是快樂的,不論是忙的忘記了時間,玩的忘記了時間,還是幸福得忘記了時間。

敢於追趕時間,是勤奮刻苦的。

追上了時間,並留下精神生命和時間一樣變成了永恆的存在,是天才。

更多的人是享用過時間,也浪費過時間,最終被時間征服。

凡是有生命的東西,和時間較量的結果都要失敗的。有的敗得輝煌,有的敗得悲壯,有的敗得美麗,有的雖敗猶榮,有的敗得合理,有的敗得悽慘,有的敗得齷齪。

時間無盡無休,生命前赴後繼。

無數優秀的生命佔據了不同的時間,使時間有了價值,這便是人類的歷史。

生命永遠感到時間是不夠用的。因此生命對時間的爭奪是激烈的,產生可許多駭人聽聞的故事,如“頭懸樑”、“錐刺骨”、“以圓木為驚枕”等等。

時間是無償贈送給生命的。獲得了生命的同時也獲得了時間,而且時間並不代表生命的價值。所以世間大多數生命並不採取和時間“競爭”、“賽跑”的態度,根據生存的需要,有張有弛,有緊有松,累得受不了啦,想閒。擁有太多的時間無法打發,閒得難受,就想找點事幹,讓自己緊張一下。

現代人生活大同小異的規律性。忙的有多忙,閒的有多閒?忙的擠佔了什麼時間?閒人哪來那麼多時間清閒?《人生寶鑑》公佈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調查資料——假若一個人或了72歲,他這一生是這樣度過的:睡覺20年,吃飯6年,生病3年,工作14年,讀書3年,旅行5年,打扮5年,這是平均數,正是這個平均數可以看出許多問題。每個生命都是普通的,有些基本需求是不能不維持的。普通生命想度過一個不普通的生命,或是消閒的一生,該哪節省,該在哪下力量,看著這個調查表便會了然的。

不要指望時間是公平的。時間對珍惜它的人和不珍惜它的人是不公正的,時間對自由人和監獄的犯人也無公正可言。時間的含金量,取決於生命的質量。

時間對年輕人和老年人也從來沒有公正過,人對時間的感覺取決於生命的長度,生命的長度是分母,時間是分子,年紀越大,時間的值越小,如“白駒過隙”,年紀越輕,時間值越大,“來日方長”。

時間,你以為有多寬厚,他就有多寬厚,無論你怎麼糟蹋她,它都不會吭聲,不會生氣。

時間,你認為它有多奸詐,它就有多奸詐,把你變得蒼老的是它,讓你在不知不覺中蹉跎一生,最終後悔不迭的是它。

時間,你認為它有多忠誠,它就有多忠誠,它成全了你的雄心,你意志。

有什麼樣的生命,就有什麼樣的時間。

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時間觀念,就會佔有什麼樣的時間。

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證實時間與空間和物質是不可分割的,任何脫離空間的時間是不存在的,也是沒有意義的。人如果能超越光速旅行就會發生時光倒流,回到過去。

倘若有一天人類征服時間了,生命真正成了時間的主人,世界將是什麼樣子呢?

——選自《人民論壇》

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同題文比較閱讀的“讀點”

【讀點】

閱讀本文須抓住以下兩個“點”:

一是哲思。“人的全部學問就在於和時間打交道”一句,是《時間》的綱,也是文章的中心論點。圍繞這個綱,作者對時間進行了哲理性的深層思考。

首先,對時間價值的認定:“當你感到時間過得越來越快,而工作效率卻降下來了……說明你的生命正處於黃金時期。”其次,認清了人對時間不同的感覺的實質:“忘記時間的人是快樂的,不論是忙得忘了時間,還是快樂的忘了時間”。第三,論證了對有限的生命和無限的時間之間的關係:“凡是有生命的東西,和時間較量的結果最後都要失敗的。有的敗的輝煌,有的敗的悲壯,有的敗的美麗,有的敗的優勝,有的敗的合理,有的敗的悽慘,有的敗的齷齪”。第四,對時間的品格的讚賞:“時間,你以為它有多寬厚,它就有多寬厚,……時間,你認為它有多忠誠,它就有多忠誠,它成全了你的雄心,你的意志。”

二是語言。本文語言典雅、凝練。“典雅”之“典”是古典,“雅”是文雅,“典雅”的語言具有優美而不粗俗,富於古典語言韻味與雅緻的特點,能讓人感受到傳統文化與現代思想的高度融合,能夠顯示作者較為深厚的學養。而“凝練”則有緊湊簡練,言簡意賅的特點。如本文的以下語言:

(1)凡是有生命的東西,和時間較量的結果都要失敗的。有的敗得輝煌,有的敗得悲壯,有的敗得美麗,有的雖敗猶榮,有的敗得合理,有的敗得悽慘,有的敗得齷齪。

該段文字先散後整,是論點(散句)+整句闡釋的形式。作者先點出自己的觀點,然後用整句強化自己的觀點。這樣寫的好處是:突出 論點,擴充文章的氣勢。

(2)“你以為它有多寬厚,它就有多寬厚……”;“你認為它有多狡詐,它就有多狡詐……”;“你認為它有多忠誠,它就有多忠誠……”

該段文字運用了擬人、排比、鋪陳手法,語言優美而不粗俗,句式整齊而不顯凌亂,韻味盎然,高雅精緻。作者藉以強調有什麼樣的生命,就有什麼樣的時間,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時間觀念,就會佔有什麼樣的時間。

(3)每個生命都是普通的,有些基本需求是不能不維持的。不要指望時間是公正的。時間對珍惜它的人和不珍惜它的人都是不公正的,時間對自由人和監獄的犯人也無公正可言。時間的含金量,取決於生命的質量。

該段文字緊湊簡練,言簡意賅,哲理味濃,十分凝練。旨在強調:普通人要想度過不普通的一生,提高時間的含金量,就要合理地安排好自己一生中各種生活內容,除了維持基本需求的時間,該在哪兒節省,該在哪兒下功夫,要了然於胸。

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同題文比較閱讀的“讀點”

【作文】

瞬間與永恆

修 梅

窗外,月色融融,星光閃爍;窗內,燈光柔和,歡聲笑語。窗臺上,兩年前栽種的曇花第一次默默地、燦燦地綻放,似冰河解凍、春筍破土、悄然無聲。這對我無疑是一個意外的驚喜。

(描寫曇花開放之際帶給自己的驚喜)

曇花默默地、燦燦地開放,天然的幽香溢滿居室。一向視時間為生命的我也不由得駐足細細觀看:曇花其形狀酷似微型小喇叭,神似迷人隧道,棕色顏容,形態嬌姿欲滴。花瓣象天鵝的羽毛一樣潔白無瑕,花蕊突起一朵玉潔冰清的乳白色的小花和無數朵象豆芽形的蛋黃色的小花,這些小花兒競相探出小腦袋,爭奇鬥豔,分外燦爛!(著眼於嗅覺與視覺,用比喻和擬人修辭描寫曇花,筆法細膩,文字生動,使曇花形神兼備)

太美了,曇花!看著如此嬌美的容顏,我的心頭溢滿了生命的神奇與偉大!我的心兒、魂兒、魄兒全融進這嬌豔的曇花裡,分享她瞬時的燦爛,嬌美的容光!(抒情議論,讚美曇花盛開之美)

曇花一現!曇花一現!美麗的生命何其短促!曇花盛開不足兩三小時,就漸漸凋謝了。啊,美麗的生命何其短促與珍貴!(由讚美花之美轉入對花期之短的議論,緊扣 文章主旨,生髮議論)

窗外,眨著調皮眼睛的群星依然靜靜地閃爍,一彎新月懸掛天幕,露著蒙娜麗莎般迷人的永恆的微笑。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花開花落。瞬間與永恆,人生的感慨何其多!人生在歷史長河中何嘗不是匆匆一瞬!何嘗不是曇花一現!(由曇花花開瞬間,聯想到人生的短暫)

問題是我們人生是否象曇花一樣,曾有過輝煌的瞬間!曾有過燦然的綻放! 瞬間中有永恆,生命的長河奔流不息———(“人生是否象曇花一樣,曾有過輝煌的瞬間”一句,振聾發聵)

江山依舊,物是人非。滄海桑田,世事多變。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生命如此地美麗;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生命又如此地短促!(再寫人生匆匆,生命美麗而短暫)

有人說,中國偉大的文學作品無一不是在殘燭、青燈、冷影之下寫成的!這是一個多麼殘酷的美麗!曹雪芹創作《紅樓夢》“舉家食粥酒常賒”,在殘燭、青燈、冷影之下披閱十載,增刪五次,最終寫就了流芳百世,千古不朽的文學鉅著《紅樓夢》!而曹雪芹的生命卻如此脆弱,如曇花一現,可他為我們創作的《紅樓夢》卻足可以與江河永存、千載不朽!(以曹雪芹創作《紅樓夢》之例,論證生命雖脆弱而短暫,卻成就了《紅樓夢》的千載不朽,恰切地闡釋了“瞬間與永恆”的主題)

瞬間中有永恆,而生命卻又如此地短暫,我不得不陷入深思,令步入成人之年的我誠惶誠恐。(聯繫自我,強調主題)

瞬間中綻放燦爛,瞬間中留下永恆,這是我一生之中,也是普天之下人們追求的最高境界!(述志作結,擲地有聲)

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同題文比較閱讀的“讀點”

這也是一種永恆

一考生

永恆,不只在於時間從洪荒而來的腳;也不只在於風聲從亙古而至的呢喃。 一個瞬間,往往也能成就永恆。 曇花從不為她鮮豔的短暫而暗自哀憐,因為她將自己怒放的那一刻書進了天地的長卷,萬物無一不記得這瞬間卻永恆的嬌美;朝露從不為她光華的瞬息而顧影悲嘆,因為她用自己閃耀的那一秒照亮了世界的一隅,眾生無一不懷想這瞬間而永恆的清麗。

因為真美,那些短暫的事物竟撼動了時間的定律,僅憑一個瞬間,締造了無 盡的永恆。 當詩仙寬袍棄履,舉匏樽而邀明月,沐月華而影三人的那刻,這一絲浸透了蟾暉的酒香便飄飄搖搖了千餘年,縈繞在數萬才子的鼻尖揮散不去,似是還攜了月下那人的三分不羈,極醇,這瞬間的感悟,便在孩童清亮的誦讀聲中變為醉人的永恆。

因為不凡,那些即逝的側影竟躍過了文明的更替,僅憑一個瞬間,締造了無盡的永恆。 當屈子以血謳歌,孑然一身,僅懷擁一胸才氣,腹含一枚忠膽投身汩羅的那一秒,這一縷赤紅泣血的絕美魂靈已掙脫世俗的枷鎖,就隨著汩羅江水的平平仄仄 流過了漫漫歲月,滋潤在每個志士的心田。這瞬間的悲壯,便在歲歲年年堅實的粽角中變為深沉的永恆。

因為無愧,那些閃現的生命竟無視了歷史的變遷,僅憑一個瞬間,締造了無盡的永恆。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人生苦短,縱是八十而壽又何嘗不是一瞬。 但且回首再看那南山腳下菊態幽美,洞庭湖心月暉清華;看那赤壁山澗金戈鐵馬,大漠暮裡炊煙人家,彌足短暫,卻也彌足永恆。

這些那些由真、善、美纏繞而成的瞬間,往往在筆尖的躍動甚至風葉的交響中被銘記。它們不曾在歷史的長河中沉坷,甚至不曾在歲月的波濤中起伏,它們總以一種輕盈而美好的姿態起舞,獨立於世,而在萬物心中刻下永恆。

以真行走於世,以善放歌於世,以美饋贈於世,便可以自身之瞬間,成就大 世之永恆。 瞬間,也是一種永恆。

【點評】

這是一篇高考滿分作文。在文中,“瞬間,也是一種永恆”這個深奧而複雜的哲學命題,被作者化為 一種靈巧而詩化的解讀:因為真美,那些短暫的事物僅憑一瞬間,締造了無盡的永恆;因為不凡,那些即逝的側影締造了無盡的永恆;因為無愧,那些閃現的生命締造了無盡的永恆。引用蘇軾《赤壁賦》中關於變和不變的思考,揭示了時間有限而精神卻可以得到永恆的人生真諦。 一個高中畢業生能在高考考場中表現出如此縝密的思辨和圓熟的心智,成就這一篇滿分佳作,十分難得。

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同題文比較閱讀的“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