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記憶,修表匠滴答聲中流逝的光陰


在海安市區的中大街,有一家鐘錶修理店,店主叫韓斌。不到十平方米的店裡,到處都是各式各樣的鐘表。白光聚射的桌上,擺滿了鑷子、螺絲刀等工具和細小瑣碎的手錶零件。燈影下,韓斌戴著用鉛絲固定的放大鏡,緊盯著一塊手錶,全然不覺店外的車來車往。

今年57歲的韓斌,從事鐘錶修理行業已經整整40年了,他告訴記者,在計劃經濟時代,想買這樣一塊鐘山表,光有錢還不行,必須得憑供應券。

改革開放以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據韓斌回憶,八九十年代的時候,手錶可以敞開供應了,市場上,各種石英錶、電子錶、機械錶琳琅滿目,既有國產的,也有進口的,手錶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開始普及,品牌、功能也越來越豐富。

進入21世紀,手錶已經不再是純粹的計時工具,隨著手機等帶有計時功能的數碼產品興起,手錶逐漸退出了生活必需品的行列而成為一種時尚元素,很多佩戴手錶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則是出於搭配服飾和表現個性,追求生活品質的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