鍵盤時代,書法的出路何在?

鍵盤時代,書法的出路何在?

鍵盤時代,書法的出路何在?

顏真卿《蔡明遠帖》(局部)

從歷史看,書法傳承有序,穩定發展,在每個時代都形成了鮮明的特色。但在新媒體時代,書法的實用性越來越弱,曾經雄厚的基礎正在萎縮,喜歡書法的人中,老年人居多,年輕人有限,很多省市中小學的書法課都沒有了。一種藝術,如果只有老年人喜愛,年輕人特別是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一代不熱愛、不關注,又怎會有持續發展的動力?

這讓我想起我的姥爺。他是位略通文字的農民,卻因為寫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而被村民尊稱為“先生”。我擁有我們家最高的學歷,但毛筆字卻怎麼也拿不出手。以前,毛筆字幾乎就是一個文化人的臉,如今不要說毛筆字,就是鋼筆字寫得歪歪扭扭的,也大有人在。

前不久,中國人民大學向海外人士發起調查,結果顯示:書法超越了京劇,成為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文化的代表。這固然讓中國書法界略感欣慰——上世紀60年代開始,日本的書法作品在美國的美術館巡迴展覽,影響極大,以至於歐美人誤認為書法是日本的藝術,現在總算不再“誤讀”。但也讓人擔心:“第一代表”在鍵盤時代還能“堅守”多久?

中國書法的歷史過於悠久,很多人有一種文化“老祖母”的心態,不僅妨礙了對外的展示與交流,也遮蔽了向國際輻射的空間。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沈鵬曾說,保護,不是捧在手裡怕傷了,抱在懷裡怕丟了。真正的保護,是立足於被保護對象的可持續發展,在使用中延續其生命力。中國書法在面對世界時,既要強調原創,也不排除繼承;既不排除共性,更應啟發個性,開啟多元創造。既不要怕改變基因,也不能丟掉精髓。

目前全世界學習漢語的人口,已經由幾百萬人發展到8000萬人,如果能讓這8000萬人也會用毛筆,也能欣賞書法,那中國書法所代表的價值,在全世界該有多大的認同!

當然,暢想這個願景時,不妨先讓我們重握毛筆,鋪開紙硯,親近書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