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遍亞太的鄧麗君 一窺華人音樂在臺發展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鄧麗君",但即便在華人圈之外,日本、印度尼西亞也都有鄧麗君的歌迷。今(2019年)年為鄧麗君逝世24週年,每逢鄧麗君忌日(5月8日),她的墓園總是會湧入許多向她致敬的歌迷,可見鄧麗君過世多年,至今仍有深遠的影響力。而鄧麗君紅遍亞太地區成為“亞洲歌姬",其實可視為1960年代至1970年代臺灣華語流行音樂發展的縮影。

紅遍亞太的鄧麗君 一窺華人音樂在臺發展
鄧麗君過世多年,至今仍是華人心中經典歌后(圖源:VCG)

鄧麗君出生於1953年1月29日的臺灣雲林縣,從小就展顯歌唱天賦。1964年,年僅11歲的鄧麗君參加中華廣播電臺(今中華廣播公司)舉辦的黃梅調歌唱比賽、獲得冠軍。念初中的鄧麗君開始在課餘時間參加歌唱演出,很快獲得歌廳老闆賞識,開始在歌廳駐唱並漸漸走紅,成為各家歌廳、夜總會爭相邀請的歌手。之後鄧麗君為臺灣“中國電視公司”首部電視連續劇《晶晶》獻唱同名主題曲,成為臺灣家喻戶曉的明星。透過參與海外慈善及登臺活動,鄧麗君逐漸走紅香港、東南亞等地。

而臺灣又是如何擁有華語歌曲的土壤呢?近代華語流行歌始於1920年代後期的上海,當時臺灣雖為日本的殖民地,但與上海往來密切,當時流行於上海的華語歌曲也早在戰前的臺灣廣為流傳。1930年代臺北放送局(主要為日本殖民當局的政令宣導機構,國民黨政府來臺後設立“中國廣播公司”)廣播節目中就有上海的華語歌曲,那時在上海發行的部分華語歌曲唱片也有在臺銷售。直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過去曾於上海製作唱片的百代公司,以及過去上海華語流行樂壇的參與者多轉至香港、並未來臺,而華語流行歌曲中心也從上海轉至香港。

1949年國民黨逃至臺灣省,隨之而來的外省軍民們帶來了上海華語歌曲,讓臺灣的華語歌壇更加豐富。此時隨國民黨來臺的外省族群,有不少投入華語流行歌曲的製作,並培養出眾多臺灣的華語歌曲人才。有1950年代至1960年代的積累,才有1970年代時讓臺灣歌星歌曲在香港、東南亞廣為傳唱的局面,不僅為1980年代以後的臺灣華語流行音樂奠定深厚的基礎,也讓臺灣日後取代香港成為華語流行音樂的中心。

1950年代時臺灣創作的華語流行歌曲還不多,此時受到香港的華語歌曲影響較大。說到臺灣創作的華語流行歌曲,就一定要談到開路先鋒周藍萍先生。周生於1924年,祖籍湖南湘鄉,國立音樂學院(今中央音樂學院)肄業,1949年來臺,在“中國廣播公司”任職期間編寫許多膾炙人口的華語歌,創作於1954年的《綠島小夜曲》成為臺灣第一首向東南亞輸出的華語歌曲。1963年周藍萍至香港邵氏電影公司工作,期間製作不少電影配樂與黃梅調歌曲,造成轟動的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其電影作曲配樂讓周獲得1963年臺灣金馬獎最佳電影音樂獎。為鄧麗君的《甜蜜蜜》、《小城故事》等多首歌曲填詞,已於2016年過世的作詞人莊奴,曾當過記者、編輯等多種職業。會成為作詞人也與周藍萍有很大的淵源,1958年,周藍萍在報上看到莊奴投稿的散文詩,其文筆引起了周的注意,於是邀請莊奴開始為電影歌曲創作歌詞,此後創作歌詞約有3,000首。

紅遍亞太的鄧麗君 一窺華人音樂在臺發展
鄧麗君也需要通過考試,才能拿到“歌手證”(圖源:Facebook)

臺灣1950年代至1960年代華語樂壇另一個重要推手是慎芝,不僅是作詞作曲家,也是主持人。1963年由慎芝填詞的歌曲《意難忘》,原曲為日本歌,並透過其製作的節目《群星會》而廣為人知。這首歌啟發原本只聽閩南語歌曲的臺灣本省人對華語流行歌的興趣。在此之前,由華語、閩南語及東西洋歌曲三分臺灣流行音樂市場,不過《意難忘》推出後,迅速讓華語歌曲佔據大半江山。《群星會》不僅培育出許多華人音樂巨星,創作無數膾炙人口的歌曲,也讓臺灣華語歌壇轉型走到下一個階段。不過臺灣當時處於“戒嚴”時期,許多歌曲演出前都需要經過審查,甚至連《月亮代表我的心》都被批評為“靡靡之音”、遭到禁播。許多歌手可能因為公開演唱禁歌而被吊銷歌手證(早期臺灣歌星需要考證才能出來當歌手),而轉往香港、東南亞等地發展。鄧麗君當時也為了迴避歌曲審查,也錄製不少印尼語歌曲,大部分由華語原曲填入印尼語歌詞,並在印尼和馬來西亞等地發行。

以往談及臺灣的華語流行歌曲歷史時,研究討論多從校園民歌開始談起,特別強調在“風雨飄搖"的1970年代,多少年輕學子如何“寫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清新的校園民歌是如何影響臺灣1980年代的歌曲。而1950至1960年代的華語歌曲多被忽略,也對這個年代的音樂發展少有深入的研究與關注,不過透過一代歌姬鄧麗君,似乎能多少勾勒出當年臺灣華語流行歌曲蓬勃發展的樣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