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婺芳蹤)太平天國侍王府:前世今生

精雕團龍、精美壁畫、傳說五代時吳越國王錢鏐親手所植的“龍鳳雙柏”、歷代名人志士的遺蹟……位於金華城東古子城內的太平天國侍王府原是金華歷代官署和清代試士院所在地,是“千年府地”。

1861年,侍王李世賢攻克金華,在試士院的基礎上拓建成了侍王府,成為侍王領導的太平天國浙江指揮中心。

太平天國侍王府是全國現存的太平天國建築中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壁畫等藝術品最多的一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侍王府現存的大量壁彩畫、磚石木雕古建築、碑刻等文物,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令侍王府熠熠生輝,百讀不厭。來,一起看看侍王府的前世今生和主要的文化藝術珍品。

(古婺芳踪)太平天国侍王府:前世今生
(古婺芳踪)太平天国侍王府:前世今生

千年府地:太平天國侍王府的前世今生

侍王府原為金華歷代官署所在地,其地面臨婺江,背倚大洪山,具有後枕層巒、前俯平川的壯觀氣勢。據清光緒《金華縣誌》引用明章懋《記略》:“其地後枕岡阜,前雄麗譙,而堂寢崇大,廊廡宏敞,俗稱大司,以其壯麗甲於諸郡也”,生動地描述了此處居高臨下的地勢、宏麗壯觀的建築。

侍王府歷經滄桑穿越千年。此址從東漢開始建置,即為城市中心。唐宋以來,此處是婺州州治所在,元代為浙東海右道肅政廉訪司、浙東道宣慰使司署,朱元璋起義時是江南行中書省分省署,明清設巡按御史行臺、察院行臺於此。清順治三年,試士院也遷至此。

試士院,是金華八縣學子考秀才的地方。當年,各縣士紳為方便本縣學子複習迎考,在試士院周邊建造許多考寓,侍王府北門的“永康考寓”就是其中的一座。金華地處錢塘江上游,物產富饒、交通四通八達,是兵家爭奪浙江必取的戰略要地。侍王府作為金華的城市之心,緊緊扣繫著金華的興衰沉浮。

1861年,太平軍攻克金華,侍王在原“試士院”的舊址上擴建了太平天國侍王府,成為太平天國後期重要將領李世賢在浙江的軍事指揮中心,留下了大量的壁畫、彩畫。1863年2月,太平天國撤離金華,侍王府仍為官府衙署和試士院所用。侍王府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藝術品最多的太平天國王府建築群,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39年,周恩來總理來金華時,在侍王府大殿做過抗戰演說。此後,習近平、朱鎔基、尉健行、遲浩田、張勁夫、吳學謙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也曾蒞臨侍王府參觀指導。

(古婺芳踪)太平天国侍王府:前世今生

壹· 李世賢與侍王府

清朝晚期統治更加黑暗腐敗,人民飽受災難。1861年(清咸豐十一年)5月28日,侍王李世賢帶領太平軍攻下通濟橋佔領金華城,給金華人民帶來了希望,至今還流傳著歌頌侍王和太平軍的歌謠和動人傳說。

李世賢(1834—1865),廣西梧州藤縣新旺村人,17歲參加太平軍,25歲被封為左軍主將,27歲由於在兩解京圍中戰功卓著,晉封為侍王,爵稱“天朝九門御林忠正京衛軍侍王”,統帥一方。

侍王李世賢1834年出生在廣西藤縣的一個農民家庭,自小就隨父親從事各種體力勞動。1851年,太平軍經過他家鄉大黎山時,17歲的李世賢跟隨他堂兄李秀成和好友陳秀成一起參加了革命,成為一名聖兵。

(古婺芳踪)太平天国侍王府:前世今生

太平軍佔領南京後,李世賢在東王楊秀清的麾下從事文書宣傳工作,後成為一名掌管軍隊的將領。1858年,蕪湖合肥之戰,因軍功被晉封為左軍主將,1860年又因“二解京圍”戰功卓著,被晉升為天朝九門御林忠正京衛軍侍王,年僅27歲。

此後,侍王奉命攻打蘇浙地區。1861年,太平軍攻克金華,侍王在此調兵遣將,不到半年就攻克了浙江大部分地區。

侍王決定利用清代大司建築(東院)修建一座王府,作為他在浙江的軍事指揮中心。他在大司西側明代“千戶所”舊址上構屋數重,園林式風格,作為他的住宅區,稱“西院”。在西院以南開闢一可容10萬大軍的練兵場,氣勢磅礴。周邊分佈其附屬的各類館、衙、營、軍建築。經大加修葺,侍王府總面積達63000多平方米,範圍在今酒坊巷以東,將軍路以南,鼓樓裡以西,八詠路以北。現遺址面積177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3600多平方米,是我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太平天國王府建築群。

1862年春夏,洪秀全因天京告急,飛詔侍王回京救援,侍王與曾國荃大軍大戰,卻始終無法突破湘軍的防線,直至天京淪陷。天京淪陷後,侍王轉戰到了福建漳州,並在漳州建立了根據地,“不佔民房、不擾民宅”,重視生產和治安,內修政理,外建邦交,把太平天國軍事和政治建設推向一個新高潮。清政府調兵遣將前往鎮壓,閩浙總督左宗棠率湘軍對太平軍形成四面大包圍,並聯合“洋槍隊”的力量進行圍剿。侍王終因寡不敵眾,全軍潰敗,隻身渡汀江投靠康王汪海洋,希望集結舊部東山再起,康王汪海洋怕侍王治其不救漳州之罪,又怕深得民心的侍王危及自身在軍中的地位,於是便派親信在侍王熟睡時將其暗殺,侍王死於內訌,年僅32歲。

太平天國大力提倡壁畫,其“徵工匠,窮繪事”“屋加彩繪,柱畫金龍”“四壁彩畫,皆獅象龍虎”,目之所及,皆為壁彩畫,使宋以後中衰的壁畫有了復興的氣象,壁畫的藝術水平得到提高,具有獨特的風格。侍王府太平天國時期壁畫因數量多、品種多、保存效果好而享譽全國,1988年因建築的完整性、壁畫的代表性,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貳· 照壁與石雕團龍

穿過保寧門沿鼓樓裡彎曲的小路登步而上,展現在眼前的這堵高高的牆即是侍王府的照壁,它高7.6米,寬17.2米,是國內現存唯一的太平天國照壁。其上屋簷封護,以防雨水侵蝕;四周鑲嵌41方相互對稱、造型優美的磚石雕刻。照壁正中原嵌有重達1噸的石雕團龍,現已取下,在展廳中陳列。簷下雕有“軍士出行圖”,四周雕有“丹鳳朝陽”“雙龍戲珠”等,技法精到,粗中有細,照壁之雄偉生動地應襯了太平天國的英雄氣概。

(古婺芳踪)太平天国侍王府:前世今生

石雕團龍,原鑲嵌大門外照壁的正中,直徑為1.2米,重達1噸。團龍中間是由一整塊大青石雕刻而成的,採用的是金華透空的雕刻工藝,使團龍看上去富有氣度,莊嚴而威武。其龍眼突兀,龍鱗細疊,龍爪剛勁有力,火珠騰雲,似飛欲躍。環框石雕5只飛翔的蝙蝠,寓意“五福吉祥”“大展宏圖”,凝聚了婺州能工巧匠的聰明才智。這件精美的藝術品被介紹到了世界各地,前蘇聯的教科書上曾出現過侍王府團龍的形象。

團龍能保存至今,有著一系列的傳奇故事。1929年,正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局一片混亂,侍王府當時為省立第七中學(金華一中前身)的校舍,參加過“五四運動”的方豪校長遠見卓識,為了保護石雕團龍免遭戰火損毀和風雨侵蝕,把團龍從照壁上卸下來,嵌在校圖書館內面對正門的牆上,親自撰寫《題石刻蟠龍》書其歷史,刻碑嵌於其下,使這珍貴的藝術品得以保全。

1960年,此處為金華師範學校校舍,詩人艾青的弟弟蔣海濟是該校美術教師,酷愛藝術的他與團龍朝夕相處,深深地敬佩工匠們的精湛技藝。龍口外翹的龍鬚是中空的,每當想起為雕成龍鬚曾斬殺工匠血祭團龍的民間傳說,更感到保護團龍是一種沉甸甸的責任。大雨欲來風滿樓,文革期間,“破四舊”之風四起,眼看著造反派的紅衛兵小將們到處打砸歷史文物,團龍也許也難逃厄運,蔣先生夙夜難寐,用什麼方法可以成功地保護團龍免遭劫難呢?他獨處在圖書館中,對著團龍眉頭緊鎖,苦思冥想最終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他用馬糞紙製作了一個套子套在團龍外面,馬糞紙中間畫著毛主席的畫像,其下寫著大大的“忠”字,葵花作邊,周圍寫著毛主席語錄。當年學校圖書館受到了紅衛兵的“洗劫”,許多名畫真跡被抄走,而石雕團龍卻在蔣海濟老師的精心保護下安然無恙。

1994年12月28日,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團龍完璧歸趙。由金華一中與金華師範學校共同保護收藏了65年之久的國家一級文物——石雕團龍,終於踏上了迴歸之路。為了感謝校方保護團龍,侍王府複製了兩個團龍,一個披紅掛綵送給金師,另一個留在館內展覽。

(古婺芳踪)太平天国侍王府:前世今生

附:題石刻蟠龍

考研古代藝術者,每就彝鼎陶器及雕刻品求之,近自西人來華搜求發掘,偶得只甕片甲,雖或殘缺,亦視為時代與文化狀態之證據。吾婺僻處萬山,民風樸素,向無珍貴遺物被熔岩所淹或塵土所封。洪楊發難,李侍軍臨,撤試士院為行宮,高築屏牆,中嵌圓石蟠龍,大六徑尺,傳聞石工有雕龍須不成處戮者,其有意取美可知。吾校一院即其舊址,頻年建築,頓改舊觀,惟石龍巋然獨存。今吾校添築藝術館,移石館中,籍助觀美,其創作雖屬強梁,寶貴亦非同彝鼎骨甲,但區區一石,實含有時勢上一段歷史,而藝尤精巧。彼西人尚遠赴頹垣廢壞搜掘無遺,近在咫尺,聽其風霜剝蝕,殊非保存古蹟之意。物以類聚,遷地益良,願與遊藝於此者共賞玩焉。

校長方豪題

中華民國十八年十月

藝術館藏石

(古婺芳踪)太平天国侍王府:前世今生

叄· 建築與木雕藝術

侍王府大殿,也叫議事廳,是侍王召開軍事會議,頒佈軍事命令的地方。大殿面闊30米,進深16米,同時可容納上千人在此開會。這裡的32根柱子,最粗的有50釐米,最細的也有35釐米,根根都是原木。如此的氣勢和規模在江南並不多見。西院現存壁畫最多,西院門廳呈八字、用水磨磚,捲棚式門廳木構精雕細琢。支撐屋簷的這個構件叫做“牛腿”,雕刻的內容是“福、祿、壽、喜”,這是民間非常喜愛的題材。再往裡看,門廳廊梁為單步梁,分別雕著“雙龍搶球”“雙獅戲珠”,中間短柱原本是“垂蓮柱”,但為了應襯主題,匠師巧妙地雕刻成“垂珠柱”。單步梁在此主要起著支撐和聯絡作用。梁下呈1/4圓的構件叫作“雀替”,其上雕著戲曲人物和故事,耐人尋味。這些構件在滿足實用功能之外,還以其民俗題材的裝飾性,吉慶喜樂的寓意帶給人以美好的享受,盡顯金華民間傳統工藝——東陽木雕之神功。

(古婺芳踪)太平天国侍王府:前世今生

肆· 太平天國壁畫藝術

(古婺芳踪)太平天国侍王府:前世今生

侍王府是全國目前保留至今的最大最完整的太平天國建築群,在西院,保留著全國數量最多,質量最好的太平天國壁畫,共有94幅;其柱樑枋天花板上還有許多彩畫,共375方。讓我們來欣賞最具特色的侍王府壁畫吧。

(古婺芳踪)太平天国侍王府:前世今生

開放式的四堵牆上留有3幅高3米多,闊近3米的大幅壁畫《雲龍圖》《太平有象圖》《太師少師圖》,雄壯有氣魄!這幅“雲龍圖”,畫的是“五爪金龍”,在清廷規制中“五爪龍”只有皇帝才能夠使用,而侍王以此來象徵自己,體現了對清廷的反叛之心。事實上,在太平天國的規制中,畫龍便是五爪,因為“四爪即為妖蛇”。我們現在看到的龍鱗是黑色的,事實上,它原來是赤紅色的!因為陽光紫外線的照射使顏料發生了氧化,才變成現在的顏色。

(古婺芳踪)太平天国侍王府:前世今生

進入二進花廳,東西牆上繪製的春、夏、秋、冬《四季捕魚圖》充滿著江南水鄉情趣,民間喜聞樂見題材寓意壽、祿的《松鶴圖》、《柏鹿圖》緊依其邊,還有《鯉魚跳龍門》《蛟龍出水》託物言志,《瓶花盆景圖》《雲蝠雙桃圖》諧音平安福壽,《琴棋書畫》崇尚讀書,《望樓軍營圖》《王府圖》不忘戰事。

太平天國壁畫大多是組織泥水匠和專門以畫為生的畫匠創作的,也有善畫者參加太平軍後擔任繪畫工作的。在浙江,有很多人參加過繪製太平天國壁畫,如金華羅店的方梅生,東陽上陳的陳聲遠,浦江李源蓮塘沿的李維賢等。

1862年10月中旬,天京形勢突變,天王急詔,侍王率7萬大軍馳援天京,一去不返。激戰後太平軍敗退撤出金華,清政府將西院改為經歷、通判兩署。他們對太平軍留下的“大同世界”深惡痛絕,用石灰水刷掉了滿牆的壁畫,用油漆覆蓋了柱枋上的彩畫。

風雨剝蝕,世事變遷。20世紀60年代初,修繕侍王府時,文物工作者發現剝落的牆灰後面有鮮豔的彩色,用手挑撥石灰層,發現滿幅的壁畫,遂組織人員大規模細剝,從而使湮沒百年的藝術品重見天日。

侍王府留存的這些太平天國時期壁畫構圖嚴謹,筆法細膩傳神。其特點是線條以水墨為主,豐滿流暢,氣韻生動。色彩以渲染為主,略施青、綠,顯現出典型中國水墨畫的氣勢、節奏和韻律。題材以山水、花鳥、走獸為主,寓意深邃。侍王府壁畫是江南地區壁畫的典範和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研究侍王府壁畫的傳統制作材料和工藝,對於解讀南方壁畫能夠抗潮溼、抗黴菌的科學性,以及未來使用原來的材料修復壁畫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古婺芳踪)太平天国侍王府:前世今生

伍· 太平天國瓦當和滴水

瓦當俗稱瓦頭,是古代中國建築中覆蓋建築簷頭蓋瓦前端的遮擋。滴水位於由仰瓦形成的瓦溝的最下面,垂吊在屋簷頂下,起著引導雨水下流的作用。瓦當與滴水主要作用是防水、排水,保護木構的屋架部分,既保護簷頭不受風雨侵蝕,也增加了建築的美觀。瓦當和滴水在材料、燒製技術等方面是一致的,其樣式主要有圓形和半圓形兩種。

侍王李世賢在修建侍王府時,專門燒製了“太平天囯”字樣的瓦當,鋪滿屋簷。滴水的紋飾則有花瓣紋、泉幣紋、壽字紋、壽桃紋等多種。按照太平天國規定,在使用“國號”時,“天”字兩橫上長下短,寓意天為最大,“國”字缺點,寓意此中居王。但侍王府所存27片瓦當中,“天”字兩橫全部是上短下長,“國”字符合規制。此類瓦當1949年在耐寒軒屋簷上尚有保留,1974年在維修西院時,一進西次間天花板上也曾發現多方。金東區澧浦鎮方山嶺村和蒲塘村祠堂的屋簷上都曾發現過“太平天囯”字樣瓦當和銅錢形花紋滴水,據調查,這兩個祠堂當時都駐紮過太平軍。

太平軍駐紮金華不到兩年時間,特別燒製“太平天囯”字樣的瓦當,用於侍王府及其外圍據點的建築上,這不僅出於美觀,更多的則是政治宣傳目的。

(古婺芳踪)太平天国侍王府:前世今生

陸· 千年古柏

侍王府中的兩棵古柏相傳是五代時吳越國王錢鏐親手所植,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東側天井內為檜柏,西側為龍柏,並稱為“龍鳳雙柏”,或稱“夫妻柏”。由於在南方樹齡達1100年的樹並不多見,而其高貴的“出身”更加難得,目前,此雙柏已被譽為“全國十大名木之一”。

(古婺芳踪)太平天国侍王府:前世今生

有史料可考,清光緒年間金華知府陳文騄題耐寒軒匾稱:“軒前雙柏聳幹,夭矯猶龍,相傳以為錢武肅王手植……”東側碑石刻有清著名金石學、訓詁學家,曾任浙江學政的三朝閣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阮元題詩《金華試院 宋自公堂後雙古柏詩》:“自公堂後雙古柏,六百餘年老宋客;蟠根鬱律透重泉,生氣勃然出堂脊。”生動地印證了侍王府千年古柏的深厚歷史。

(古婺芳踪)太平天国侍王府:前世今生

耐寒軒匾全文內容錄於下:

校士院為唐州治故址,舊有移忠堂,後為耐寒軒。宋知州錢端禮始更之。軒前雙柏聳幹,夭矯猶龍,相傳以為錢武肅王手植,語涉無稽。志藝文有植柏記,而其文不傳。柏四時無改,獨耐歲寒。前人名軒,意在是歟?光緒乙酉,後堂蝕於蟻,餘撤而新之,謀顏其額,竊維有宋迄今九百有餘歲,其間,人民城郭板蕩,烽煙數數然矣,而歷劫不磨,無夭斧柯,無閼冰雪者,惟此柏獨存故跡,非即士大夫挺後彫之操,葆晚節之貞者邪?抑匠石曲轅之所遇,子綦商丘之所覿,能善全其壽,不自掊擊於世俗邪?以此名軒。雖謂宋之軒,至今存,可也。

光緒丙戌年仲春之月,陳文騄題並識

清阮元《揅經室集》金華試院 宋自公堂後雙古柏詩錄於下:

自公堂後雙古柏,六百餘年老宋客。蟠根鬱律透重泉,生氣勃然出堂脊。

一株轇轕紋節轉,一株皮厚腹中坼。等閒鶯燕不敢來,絕頂花雕刷寒翮。

瓦溝殘日落青子,倉鼠奮髯啖其液。此堂支柱多古礎,乾道七年魏王宅。

湯陰惡檜刳不盡,鞏洛松楸種何益?此柏幸載節度家,頗有清香凝畫戟。

徒恨苔身長百尺,未與冬青樹爭碧。堂陰誰可話疇昔,六碑首問熙寧石。

柒· 侍王府六碑

阮元詩中的“六碑”,據康熙《金華府志》考原在侍王府二堂後壁上。其原文如下:宋

知婺州事題名記慶曆六年(1046)關詠立石,正書,額篆書,在今試士院。

陳令舉騎牛圖並題詩

在今試士院,熙寧六年(1073),江西劉渙為嘉禾陳舜俞作並系詩跋。

按《宋史·陳舜俞傳》:舜俞,字令舉,烏程人,嘗居秀之白牛村,自號白牛居士,碑系嘉禾,似誤。舜俞以忤新法,責監南康軍鹽酒稅,渙為作圖,當在此時,但不知此碑何緣在婺耳。秀水沈叔埏《頣採堂集》:吾鄉白牛居士騎牛圖碑在金華試士院。據《輿地碑目》《書錄解題》、晁氏《讀書記》《南康舊志》:居士與劉凝之渙嘗以六十日盡南北廬山之勝,李伯時書《俯視圖》,此圖想即其筆,獨流轉於婺,無從考知其由。凝之,筠州人,即劉恕父,為穎上令,棄官歸,家廬山之陽。陸放翁《跋騎牛圖》雲:“公卿貴人方黃金,絡馬傳呼火城中。時欲如二公騎牛山谷,蕭散遺物,固不可得。若予者,仕既齟齬,及斥歸,欲買一黃犢代步,其費二萬有奇,作欄、畜僮又在此外,遂一笑而止。乃知二公風流亦未易追也。”

徽宗手詔石刻崇寧四年(1105),上刻手詔,行書,下刻題識,正書,字多泐,在今試士院。

高宗籍田手詔石刻紹興十六年(1146),上刻手詔,行書,下守土官題識,正書,字多泐,在今試士院。

封皇子節度使魏王詔石刻 乾道七年(1171),行書,在今試士院。(魏王介紹見康熙《金華府志》卷之二十 賜爵)

知婺州事續題名碑乾道八年(1172),周權立石,在今試士院。按,同治兵後,石斷,僅存一角,今龕宋自公堂下東壁。

附:康熙《金華府志》卷之二十 賜爵

魏王愷 孝宗第二子,乾道十年授保寧軍節度使(補遺)

按:本府大司內有刻石勅書一道,陷立宋自公堂後壁,乃乾道間曉諭官吏軍民者也。及考《宋史》:王初封雄武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封慶王,後加封保寧軍節度使,進封魏王。故勅中有云:仍元袞視儀之貴,指前封王及開府事。又云兼齋旄制閫之雄,指後加封兩節度使而言也。但王未嘗親至婺治,止食封邑而已。

(古婺芳踪)太平天国侍王府:前世今生

捌· 侍王府北側古城牆

1992年11月,侍王府在北部開闢消防安全門,發現古代東西走向古城牆遺存13.1米,未見底的條石勒腳高約1.2米以上。城牆用長方磚砌築,黏合物為黃泥,未見用石灰。牆體自下而上明顯收分,內側為夯土層。浙江著名文物專家王士倫《關於侍王府北部發現牆體的調查紀要》表明:“勒腳上的長方磚用黃泥作為黏合物,可能時代較早,但牆體外側抹有石灰層,這個石灰層的時代似乎不會超過五代(據浙江現存實物資料考證)”。王士倫研究員認為,磚砌體是後來修築的遺物。既然後來修築的磚砌可能為五代,那麼子城勒腳就要遠早於五代。此牆體有明顯防禦功能,勒腳部分為子城遺存的可能性最大。

(古婺芳踪)太平天国侍王府:前世今生

1995—1997年間,我國著名文物專家鄭孝燮、羅哲文、胡繼高、朱自煊、鮑世行等數次勘察論證此城牆遺存,結合考古現場:從剖面看,土層由出現景德鎮青花瓷殘片的明清層,玉璧底碗片、外撇底碗片、龍泉窯碗片的唐宋層,“米”字紋殘片和法紋壺殘件的遲於漢、早於唐的夯土層組成。專家們一致認為侍王府北側古城牆是金華子城北牆遺存,建築年代在唐以前。綜上所述,子城北牆遺存,乃至整個週四裡郡城,最早建築年代以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分會稽郡至南朝梁武帝時期(504—524)改東陽郡為金華郡之間的可能性為最大。

(古婺芳踪)太平天国侍王府:前世今生
  • 還有20多天!金華這裡將要成為歡樂的海洋!這些火爆全網的遊戲都來了……


-82374110

商務合作:0579-83186125

覺得不錯,請點好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