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兩成份額,投入巨大的銀聯商務越來越焦慮


不到兩成份額,投入巨大的銀聯商務越來越焦慮


作者 | 于斌

來源 | 於見(ID:mpyujian)

銀聯商務早在2002年就已經成立,是國內最早一批從事銀行卡支付及電子支付受理環境建設的企業,從2011年首批獲得中國人民銀行頒發的《支付業務許可證》之後,銀聯商務的收單業務得以飛速發展而逐漸在國內佔據主流。

在第三方移動支付尚未普及,銀行卡刷卡消費“一家獨大”的過去,銀聯商務一直是國內收單業務的“頭牌”。在知名諮詢機構尼爾森發佈的《2016年度亞太地區收單機構排名表》和《2016年度全球收單機構排名表》中,銀聯商務連續5年上榜,排名全球第14,是連續四年的亞太收單機構榜首,其全幣種交易金額在當年累計達到了2.388萬億美元。

但從2016年之後,全球範圍的大眾消費領域就開始迎來了移動支付的浪潮,以支付寶、騰訊財付通等為代表的移動支付平臺徹底顛覆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某種程度上,革了曾經行業“霸主”銀聯支付的命。

而隨著移動支付對小微商戶的影響越來越大,銀聯商務在傳統的線下收單業務市場上也在面臨被支付寶與騰訊財付通慢慢蠶食的境地,這讓銀聯商務的優勢根基受到挑戰,再加上它劣勢明顯的移動支付領域在整體支付市場中的比重逐年增高,銀聯商務後續發展的危機重重。

在過去,銀聯商務都是這麼介紹自己的:銀聯商務有限公司是中國銀聯控股的,專門從事銀行卡受理市場建設和提供綜合支付服務的機構,成立於2002年12月,總部設在上海市浦東新區。

而隨著線上互聯網及移動支付已經成為主流,支付寶和騰訊財付通支付兩家獨大,C端市場和中小微商戶市場生存空間受到不斷擠壓的銀聯支付開啟了它新的定位,即“銀聯商務是中國銀聯控股的,專門從事線下、互聯網以及移動支付的綜合支付與信息服務機構”,在戰略方向上力求參與到移動支付領域的爭奪中來。

但聚焦在大眾層面的網上支付、移動支付新戰場似乎並沒有銀聯商務的位置,時至今日,銀聯商務賴以生存的仍然是B端支付服務領域,這當然是它作為“國家隊”的傳統優勢。但在C端,它的“奮起直追”不僅沒有多大效果,甚至市場份額還在不斷縮水。

第三方支付市場的“失意者”銀聯商務

根據銀聯商務的官方介紹,截至2019年3月底,銀聯商務實體服務網絡覆蓋全國337個地級以上城市,服務特約商戶828.2萬家,維護POS終端926.4萬臺、服務自助終端79.5萬臺, 2018年全年受理綜合交易72.6億筆、金額28.6萬億元,是國內規模最大的綜合支付服務機構之一。

可以看出,佈局了幾年移動第三方支付市場的的銀聯商務還沒有將自己的線上優勢發揮出來,傳統線下收單業務仍然還是其業績主營亮點,在第三方支付領域,銀聯商務目前已經稱得上是徹徹底底的“失意者”了。

根據艾媒諮詢的統計數據,截至2017年年底,在國內第三方支付市場份額中,“支付寶”、“財付通”和“銀聯商務”分別以39.03%、27.01%和16.98%的市場份額躋身前三位。當時的銀聯商務在傳統收單業務上擁有著近乎“無敵”的優勢,所以這不到兩成的份額一度“跌破了很多人的眼鏡”。

可這只是銀聯商務在第三方支付領域喪失存在感的開始。在Analysys易觀發佈的2018年第1季度《中國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市場季度監測報告》中顯示,進入到2018年Q1,國內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交易環比增長6.99%,總交易規模超過四十萬億元人民幣的規模。其中市場交易份額的前兩名仍然是支付寶和騰訊財付通,拉卡拉躍升至第三名,三者的市場佔有率分別是63.41%、23.03%和5.37%。

與此同時,在2017年度還是國內移動支付第三把交易的銀聯商務市場份額下滑到了僅僅只有0.69%,在所有第三方支付平臺中排名第八。

時間繼續來到2019年3月,Analysys易觀又發佈了2018 年第 4 季度《中國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市場季度監測報告》, 報告顯示在2018年最後一個季度裡,國內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繼續穩步增長,總規模達到47. 2 萬億元人民幣,環比提升7.78%。

支付寶與騰訊財付通繼續擴大領先優勢,其中支付寶佔據53.78%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騰訊財付通是38.87%,在前十名榜單中新興第三方支付平臺壹錢包、百度錢包、蘇寧金融等上榜,而拉卡拉和銀聯商務則直接被計入“其他”中,市場份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目前支付市場中,移動支付、互聯網支付和銀行卡收單三個細分領域市場格局差距較大,移動支付市場存在明顯的雙寡頭格局,互聯網支付相對均衡,銀行卡收單則是銀行和支付機構平分秋色。不過,由於移動支付佔據了60%以上的市場規模,且從行業發展趨勢來看,移動支付代表未來的發展方向,所以從整個支付市場來看,得移動支付者得支付天下。支付寶和微信依然佔據著明顯的領先地位。”

這是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曾經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的話,也是業內幾乎公認的行業趨勢。在這種背景下,具備傳統優勢的銀聯商務正在國內的這場支付市場大戰中逐漸喪失主動權。

為什麼銀聯商務在早期優勢那麼明顯的情況下仍然做不好?原因很複雜,但總而言之,傳統銀行機構的“複雜”背景註定了它無法像阿里巴巴、騰訊等一樣快速摸清移動支付的脈搏,從而導致了它在移動支付體驗上幾乎與支付寶、財付通等不是一個量級。

以銀聯商務在2017年12月推出、近年大力推廣的銀聯“雲閃付”為例,該款獨立支付APP產品在上線後遇到了諸如“無法更換賬號”、“網絡延遲嚴重”、“用戶交互體驗極差”、“小額支付免密安全性”等問題,這些問題也讓很多用戶即使在官方拉新活動的吸引下下載了APP,卻無法保持長期的留存。

據2018年末的銀聯“雲閃付”官方數據顯示,雲閃付註冊人數已經超過了1億人,但是活躍用戶數卻只有1000萬人左右,這種比較低的活躍用戶數字無疑暴露出了銀聯商務在其自身產品體驗上的問題。

支付寶、騰訊財付通兩家獨大,各類新興互聯網支付平臺層出不窮,而自身產品體驗卻又遲遲跟不上節奏,這些因素最終讓銀聯商務在國內第三方支付市場的話語權“完全喪失”。

壓力之下積極應對,但成效甚微

面對自己的收單業務大本營被蠶食、行業未來移動支付業務市場份額逐年降低,銀聯商務自己也感受到了很大的壓力,這些年來,無論是B端業務還是C端業務,銀聯商務都做了不少嘗試,希望能夠在日新月異的國內支付市場中破局。

在移動支付領域,銀聯商務這幾年對國內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發展的跟進不可謂不迅速,包括網上支付、移動支付、NFC支付、人臉支付等在內的各類新型支付方式都陸續被推出。同時,銀聯商務還圍繞自身傳統的商戶優勢和線下優勢,積極打造包括互聯網金融、大數據、O2O營銷、物流撮合等各類產品在內的綜合支付服務和信息服務體系,希望構建一個屬於銀聯商務的“支付+”體系。

但說實話,銀聯商務的這些動作看起來“好看”且及時,但幾乎都是在支付寶等引領了市場潮流之後的玩法,且這些新興支付方式、場景領域的嘗試在用戶體驗上一直無法做到像支付寶、財付通一般,再加上銀聯商務先天不具備阿里巴巴和騰訊的電商、社交粘性,高活躍的線上流量導入十分缺乏,所以這些動作並沒有幫助銀聯商務改善自身在移動支付領域的處境。

於是銀聯商務又陸續推出了“全民付收銀臺” 移動收單、“天天富”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大華捷通”物流撮合平臺、信息管理與ERP產品等來探索B端支付市場。

不過這些B端領域的嘗試存在感仍然不高,特別是在C端移動支付佔據支付市場大頭的情況下,這些嘗試註定了它不會佔據主流。

以銀聯商務在2013年成立的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天天富”為例,該平臺集融資、消費貸、保理、理財、互聯網車險等金融業務於一體,理財產品涉及基金產品、活期理財以及定期理財等。

據“天天富”官網介紹,該平臺是“通過大數據分析商戶的POS交易流水,進行風險評估和綜合信用評估後,在650萬龐大的中小微商戶客戶群和金融機構之間搭建的數據信息撮合平臺”。

基於傳統的POS收單業務優勢,銀聯商務積累了大量的線下POS商戶以及海量的交易數據。銀聯商務圍繞POS商戶開展互聯網金融服務,可以形成固定的客戶資源,在授信評估和貸後監控上也佔據競爭優勢,這是銀聯商務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先天優勢條件。

不過,天天富的理財產品卻一直在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及時性、完整性上面臨質疑,其用戶規模也始終有限,單一的POS機商戶客戶讓它的未來發展面臨很大的瓶頸;

而在線上平臺運營上,銀聯商務相對競爭對手們來說幾乎沒有優勢,在阿里巴巴的螞蟻金服和京東金融、蘇寧金融等互聯網巨頭的圍剿下,銀聯商務在運營能力上處於下風;

最後在國家政策層面,政府對互聯網金融以及資管業務的監管越來越嚴格,銀聯商務佈局互聯網金融之後要面臨的監管風險非常大,這也是銀聯商務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未來要面臨的很大困擾。

總的來看,不管是移動支付還是各領域的支付相關業務嘗試,銀聯商務這幾年都在積極應對,不斷有新產品和新動作傳出,但從結果上來看,它的這些努力都成效甚微。

不過,在競爭激烈的第三方支付領域,銀聯商務作為老牌支付機構仍然有其自身的獨特優勢和場景優勢,在支付牌照越來越“值錢”的今天,銀聯商務還是有一定機會在一些細分領域獲得自己一席之地的。但在移動支付領域,短期內銀聯商務是沒有辦法再回到主流視線裡來了。

“估值下降”疑雲背後,銀聯商務轉型前景不妙?

可能正是因為在第三方支付市場的發展不順,銀聯商務還曾陷入“估值下降”、“估值頻繁變化”的疑雲中,這無疑也是銀聯商務在面對轉型移動支付的“陣痛”之後的產物。

2018年5月,天業通聯發佈公告稱,“擬收購其控股股東關聯公司西藏佳盈興隆企業管理有限公司所持有的銀聯商務的股份,交易總額在3億元至3.6億元之間”。

按照天業通聯的公告,“轉讓方合法持有目標公司6117.29萬股股份,佔目標公司總股本的3.82%。雙方一致同意,在評估報告/估值報告、2017 年度財務數據以及銀聯商務股份歷史交易價格的基礎上,雙方協商確定股份的轉讓價格以及轉讓的股份數量,本次股份轉讓交易總金額不低於3 億元人民幣且不超過 3.6 億元人民幣”。

按照這筆交易推算,銀聯商務的整體估值只有95億元還不到,而銀聯商務在幾年前的估值就已經達到了180億元的規模,這種估值的“鉅額下降”引發了不小的關注。

隨後天業通聯再次發佈公告稱,“公司擬收購的股份數量僅為佳盈興隆所持銀聯商務的其中一部分,最終轉讓價格及數量尚未確定”。這種“模稜兩可”讓銀聯商務估值變得充滿疑雲,結合銀聯商務近些年在移動支付領域的“失敗”,“估值疑雲”讓更多人開始唱衰銀聯商務。

而在此之前,銀聯商務的估值已經經歷了好幾次變化。

2013年底,雅戈爾出資3.4億元持有了銀聯商務4.04%的股份,按照這個數據估算,銀聯商務此時的估值約為84億元人民幣;2016年底,雅戈爾以6.51億元的價格轉讓了銀聯商務3.49%的股份,此時銀聯商務的估值達到了186億元;

在2017年初,卡友支付將持有的銀聯商務0.278%股權以1.8億元人民幣的價格轉讓給上海雲熠,此時銀聯商務的估值微降至180億元。

然後就是2018年5月估值驟降到95億元的“疑雲”,最終銀聯商務的“估值疑雲”到了這段時間才有了最新的進展:根據天業通聯的最新公告,其轉讓標的為銀聯商務1.4348%的股份,交易價格為 33000萬元人民幣。按此估算銀聯商務的估值應該有230億元人民幣左右,到此銀聯商務的“估值驟降”疑雲才算有了一個合理的結果。

雖然“估值下降”最終看起來似乎只是一個“烏龍”,但不可否認的是,業界對其估值下降的討論從某種程度上印證了銀聯商務在國內支付領域越來越“衰敗”的現實,正是基於這種現實,才有大量的業內人士相信這種烏龍、才會導致這類估值“疑雲”的產生。

一個很大的共識就是,銀聯商務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都要面臨移動支付市場的轉型陣痛,第三方支付平臺在短時間內已經沒有了銀聯支付的位置。至於未來它有沒有可能繼續重回“巔峰”,這還要看銀聯商務自己能否找到突破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