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特產“弓魚”它們首尾相接,屈身彈起,把自己射向前方

到大理旅遊,品嚐一下特有的美食弓魚是最必需的。


洱海特產“弓魚”它們首尾相接,屈身彈起,把自己射向前方


肉嫩味美的弓魚,是洱海獨有的特產。 之所以叫做弓魚,並不是因為他們長的像弓,而是他們在運動跳躍的時候,需要首尾相接,屈身彈起的形狀像弓,銜尾躍水,形如弓,色如銀,故名“弓魚”。大約是因為運動或者是生長在高原湖泊之中,所以弓魚形態小巧,魚體線條優美,每尾約2-5市兩重,因而當地賣弓魚一般不用秤稱,4條就是一斤。洱海里有三五十種弓魚,但只有桃源村的弓魚最好。有人偶然把弓魚在牛奶中加糖煮著吃,食後感到有滋補身體的功效。從此,牛奶煮弓魚就名傳遐邇,成為白族名菜。平時普通人煮魚一般用清潔的洱海水或泉水,水沸後將弓魚同作料一齊下鍋,這樣魚鮮、肉嫩、湯甜。


洱海特產“弓魚”它們首尾相接,屈身彈起,把自己射向前方


洱海特產“弓魚”它們首尾相接,屈身彈起,把自己射向前方


洱海特產“弓魚”它們首尾相接,屈身彈起,把自己射向前方


耳聞不如一見,洱海裂腹魚是中國獨特的稀有魚種。


洱海特產“弓魚”它們首尾相接,屈身彈起,把自己射向前方


大理弓魚俗稱細鱗魚,學名叫裂腹魚,背部及側部披細鱗,胸部及前腹面裸露無鱗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現著銀白亮光,特別喜歡清水激流,每當農曆五、六間把籽兒產在水底的沙土上。成活後的小魚,也喜歡在激流中生長,以浮游動物為主,尤以枝角類為最多,其次是橈足類和昆蟲以及少量昆蟲幼蟲、蟲卵,偶爾也見食綠藻和絲狀藻類。生殖季節在4-5月間,親魚結群由湖中溯至各支流或溪溝,或群集出溶洞周圍,在入湖溪流及湖灣中的魚溝、魚洞中產卵,卵粒沉於水底砂石上。一般雌魚較雄魚為大。在生殖期間,雌魚很少攝食或停止攝食,而消耗儲存於體內豐富的脂肪體。它們對水質的要求很高所以容不得半點汙穢。


洱海特產“弓魚”它們首尾相接,屈身彈起,把自己射向前方


洱海特產“弓魚”它們首尾相接,屈身彈起,把自己射向前方


洱海特產“弓魚”它們首尾相接,屈身彈起,把自己射向前方


對於曾經充分享受過洱海福惠的老一輩大理人來說,弓魚之戀總是揮之難去。


洱海特產“弓魚”它們首尾相接,屈身彈起,把自己射向前方


這是一種生存情結,是對和諧生態環境的一種眷戀,洱海弓魚確實是一種美的象徵。在民間弓魚有很多名字:工魚、江魚、竿魚、公魚,每一個名字都具備其特徵的含義。比如,弓魚從低水域游到高水域時,靠的是嘴卸尾成弓狀的彈跳力,一緊一鬆,可以到達點蒼山麓的溪流中;又比如捕魚季節,人們在西洱河湍急的流水中用竹竿對著成群集隊而來的弓魚“甩”去,必有收穫,故名之曰 “竿魚”;又比如在漁汛期捕到的弓魚中很少見到雄性的,被詩人戲稱:“大理公魚皆有子,雲南和尚豈無兒。”


洱海特產“弓魚”它們首尾相接,屈身彈起,把自己射向前方


洱海特產“弓魚”它們首尾相接,屈身彈起,把自己射向前方


洱海特產“弓魚”它們首尾相接,屈身彈起,把自己射向前方


為什麼弓魚會消失得如此急促?

據當地人回憶60年代還用汽車把醃製好的成噸弓魚,從滇緬公路運到昆明發往各地。80年達後就已經難覓弓魚的蹤跡了。有人說是因為水電工程的修建,攔河閘壩阻隔了弓魚生殖、肥育或季節性洄游,影響了它的生長、發育和繁殖。另一種說法是,引進的外來兇惡魚種吞食了溫順弓魚的魚卵,比如蝦虎魚等。還有一種原因是自20世紀70年代後,洱海水位下降,數十條魚溝、魚洞全部乾涸,再加上酷漁濫捕,造成資源破壞極其嚴重。


洱海特產“弓魚”它們首尾相接,屈身彈起,把自己射向前方


洱海特產“弓魚”它們首尾相接,屈身彈起,把自己射向前方


通過這些圖片再欣賞一下這些美麗的弓魚。正如哲人所說:“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