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詞開篇就直擊人性貪婪本質,作者死裡逃生,寫下這首千古名篇!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文化點心鋪“:寫文人,讀詩詞,講故事,這裡只講跟文學有關的事情

該詞開篇就直擊人性貪婪本質,作者死裡逃生,寫下這首千古名篇!

在《莊子·則陽》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曾經有一隻蝸牛,它的體型雖小,但是它的兩個觸角上卻住著兩個國家。一個國家住在左邊的觸角上,叫觸氏帝國;另一個國家住在右邊觸角上,叫蠻氏帝國;這兩個國家經常為了一些利益在蝸牛身上大動干戈,戰爭不斷。每每戰況慘烈,服屍遍野。

大家看了這個故事,是不是覺得這兩個國家的人很傻冒?一隻蝸牛的身體有多大,至於這樣流血不斷嗎?然而,大家仔細想想,我們生活中的很多人不都是如此嗎?同處一個辦公室裡,為了晉升,攀高踩低耍盡手段!同處一個宿舍,為了多拿獎學金,同學間拉幫結派明爭暗鬥!我們眼中所看到的“利益”不也和“蝸牛”一樣大嗎?當我們嘲笑“觸氏帝國和蠻氏帝國”時,我們也是一樣的目光短淺,一樣的貪婪。

今天筆者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詞開篇就直擊人性貪婪本質。詞作者死裡逃生,寫下這首千古名篇!這首詞就是蘇軾的《滿庭芳 蝸角虛名》。

該詞開篇就直擊人性貪婪本質,作者死裡逃生,寫下這首千古名篇!

滿庭芳 蘇軾 (宋)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幹忙。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且趁閒身未老,盡放我、些子疏狂。百年裡,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

思量。能幾許,憂愁風雨,一半相妨,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幸對清風皓月,苔茵展、雲幕高張。江南好,千鍾美酒,一曲滿庭芳。

“烏臺詩案”讓蘇軾經受了長達半年多的生死考驗。在被押往京城途中,他甚至想到了自殺,可是為了不連累弟弟,他最後還是選擇面對。然而,這半年多來,除了常常命懸一線外,最讓蘇軾難以接受的就是身心上的巨大折磨。雖然經過多方營救,蘇軾得以死裡逃生,但隨後卻被髮往偏僻荒涼的黃州,無職無權無錢,讓蘇軾幾乎餓死。死裡逃生後,對有些人而言可能還是個悲劇,但對蘇軾而言,慢慢就過成了喜劇。

該詞開篇就直擊人性貪婪本質,作者死裡逃生,寫下這首千古名篇!

這首詞的上闋對俗世極盡諷刺,表達了自己心中的憤怒;下闋先是嘆息人生多變,而後又自我安慰,得到解脫。整首詞就是蘇軾在經歷人生大悲大喜之後的複雜心理過程,相對於他的其他詞作而言,這首詞給讀者展示了一個更加真實的蘇軾。蘇軾並不是一直都這麼曠達,他也有苦悶無助的時候。只不過,蘇軾的心理調節能力較強,他總是很快就會從低沉中恢復。

上闋一開篇“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幹忙”用了兩個寓言故事來揭露人性的貪婪本質,譏諷世人為了一些蠅頭小利整日忙碌,實在是太可笑!而後,作者勸世人也是勸解自己說“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凡事命運早已安排好了,誰又能永遠弱小永遠強大呢?最後,詞人說還不如趁著自己還未老,盡情歡樂。人活一世,不過百年,就是三萬六千場大醉而已,何必執著於一些眼前得失了?

該詞開篇就直擊人性貪婪本質,作者死裡逃生,寫下這首千古名篇!

下闋“思量。能幾許,憂愁風雨,一半相妨,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是詞人在嘆息人生多變:仔細想想,要經歷多少憂愁和風雨?即使人生的一半時間都是在憂愁和風雨中度過,那又何妨?何必一天到晚說短論長!這些話,表面上是蘇軾在勸解世人,其實也是他對自己的一番勸慰。那麼人生究竟該怎麼度過了?詞人說“幸對清風皓月,苔茵展、雲幕高張。江南好,千鍾美酒,一曲滿庭芳”人活著,還不如珍惜眼前生活,對著清風明,幕天席地,對酒當歌,賞江南美景,唱一曲《滿庭芳》!

蘇軾在世人眼中是個曠達瀟灑的“謫仙人”,會吃會玩會生活,始終樂觀積極向上,充滿了正能量。可是,聖人也是人,也會有心情低落之時。蘇軾也不例外。“烏臺詩案”令蘇軾和家人經歷了長達半年多的煎熬,蘇軾自己也是倍受折磨,幾次瀕臨絕望的境地。這首詞中有對俗世的憤概,也有對命運無常的感嘆,更有幾分無奈和抑鬱不平。蘇軾也並沒有真正看破紅塵。否則,何需逃避?何來借酒澆愁?

該詞開篇就直擊人性貪婪本質,作者死裡逃生,寫下這首千古名篇!

然而,世間哪個人在面對如此人生鉅變之時還能鎮定自若,心中沒有起伏?即使是歷史上那些“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的英雄人物,也不一定生來心理素質就如此好,必定也是如蘇軾一樣經歷了幾多的磨難之後才如此!這首詞雖揭露了人性的貪婪本質,卻也是在作者經歷生死之後的領悟,並非他真正的徹悟。

(注: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作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