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別壓抑孩子的天性——藝術教育!

請別壓抑孩子的天性——藝術教育!

有這樣兩個小故事耐人尋味:

上海市某兒童畫展,一幅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個洞,評審專家們好奇地問這位小朋友,這是不是一幅破損的作品,孩子回答,這是進入世外桃源的入口。許多評委老師被打動了,這就是孩子的心靈,純淨如水,且充滿想象力。

一個孩子,5歲的時候,他會畫誇張齒輪下的蝸牛,7歲的時候,他會畫廚房裡怪異的大青蟲,可是,10歲的時候,他只會在老師指導下,和同學們一起畫一箇中規中矩的紙折人……孩子自己很困惑,為何長大了,小時候的想象力卻不見了。

這兩個故事有共同的關鍵詞,“何為最恰當的藝術教育”。談及兒童藝術教育,我們都不陌生,街頭形形色色的藝術培訓比比皆是,讓孩子在四五歲開始便接受鋼琴、二胡、繪畫、聲樂培訓的家長也不在少數。但究竟何為合適的藝術教育,對少年兒童開展藝術教育該遵循怎樣的理念,很多人其實並不清楚。

日前,“第二屆國際創新兒童藝術教育研討會”在京舉行,研討會上許多專家的觀點發人深省。

請別壓抑孩子的天性——藝術教育!

我們真的懂孩子嗎

法國有一名著名的風景畫家說過,我每天早上起來向上帝祈禱,讓我像兒童一樣看待世界,兒童的世界是天真的,他看到的世界都是活的。著名畫家陳丹青也曾經說過,我不是在教你學畫畫,我是在教你用眼睛觀察世界,然後把你的想法畫出來,我也不是教你畫世界,而是畫你的心。

兩位藝術家的話反映了一個共同的主題,對兒童開展藝術教育要以孩子的思維和視角。為此,首都師範大學楊景芝教授強調,“一株長生草,周圍有很多小天使。這是為什麼?孩子說,長生草能長生是有天使守護。是的,長生草有天使守護,可孩子的想象力該由誰守護?我們成年人常犯一個錯誤,用成人的思維看孩子,我們要蹲下來,讚賞他的創造力。”

為了改變兒童藝術教育中的“成人視角”,許多中小學已經進行了多種的探索和嘗試。以北京市朝陽區勁松第四小學為例,學校的校訓就是“做最好的我”,“我”有很多層面,其中一個就是尚美之我。“美”分為自然之美、生活之美、藝術之美、崇高之美。學校圍繞這個主題建構課程,編寫的課本教材,最大的特色便在於以孩子的視角,從人成長的角度出發。該校校長陳金榮介紹,“以孩子的視角,說來不難,實踐不易。要破除功利的目的,要改變教學的思路,要尊重孩子的個性與天賦,要做到真正以孩子為中心。”

請別壓抑孩子的天性——藝術教育!

孩子需要的是音樂課,還是音樂

孩子需要的是音樂還是音樂課,是美術還是美術課?這個問題看似突兀,仔細玩味卻內涵頗深。如何在對少年兒童開展藝術教育的過程中,尊重孩子的天性,保護孩子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是當前開展少年兒童藝術教育過程中最大的難題和挑戰。

許多專家表示,兒童天生就是探索家、創作家、想象家。對他們的思維啟蒙是最重要的。可是在目前的體制下,我們教育工作者更關注藝術技巧,而忽略孩子的創作天性,他們的思維模式和工作方式往往被禁錮在圈子裡。

“應該承認,當下藝術教育課程和藝術社團把很多純粹藝術的東西制約掉了,我們應逐步改進課程體系,把課程建立在‘尊重藝術本質’的基礎上,向藝術靠近些,把教育做實些。”北京朝陽區教委副主任姜繼為認為,“所謂藝術分門別類有很多,但是共性的東西是自由、自在、自我、自主、流暢和舒展,一個人要是具有了這樣的品質,他可以不會彈琴、畫畫,但是他展現出的東西一定是藝術的。”

藝術教育描摹生命的旅程,而兒童藝術教育就是這一場旅程的起點。清華附小教師聶焱就專門提到,“對於美術老師而言,孩子的畫作就是他們情感交流的平臺,這種交流因為畫作而實現永恆。也許有一天,他們長大離你遠去,但那些作品就是你曾參與他生命旅程的最好證據。”

包括北京、上海等地在內,在藝術特長的選拔方向與標準認定上,已經漸漸從以往技能型的選拔過渡到素質和修養的選拔,“考察一個孩子的音樂稟賦和素養如何,遠比考察其鋼琴彈到幾級更重要。”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請別壓抑孩子的天性——藝術教育!

 一條耐人尋味的曲線

當牙籤、QQ糖和KT板相遇,會有什麼樣的建築驚喜?當音樂、舞蹈和遊戲會合,會有什麼樣的戲劇創意?當白紙、黑筆和繩子結識,會有什麼樣的新發現?

來自芬蘭的“兒童建築教育實踐工作坊”,以“甜蜜的建築”為主題,用牙籤、糖果、KT板製作帽子。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全場收穫了千奇百怪、絕無翻版的建築“帽”。該工作坊負責老師介紹,在藝術的世界裡,沒有對或錯,這也是它能夠激發兒童創造力的原因。

來自法國的“兒童當代藝術教育實踐工作坊”以“線條”為主題,帶領大家用各種各樣的黑筆、白紙和線做作品。紙上看起來亂糟糟的一堆線,加上個框框,就是個抽象派的藝術品。法國的教師們認為,所謂藝術,從來沒有固定的標準,藝術創作的過程,就是發現世界的過程。

許多從事兒童藝術教育的教師都知道一條著名的曲線,是有關中國與歐美孩子創造力的對比。我們看到,中國的孩子在5到10歲期間,想象力和創造力都很棒,一直呈上升趨勢,但到14歲以後就直線下降。歐美的孩子則相反,學齡前兒童的創造力與中國同年齡孩子相仿,8歲到11歲左右低於中國的孩子,但從14歲以後,孩子的想象力就一路上揚。“之所以呈現如此對比,反映出我們目前兒童藝術教育的問題,在14歲之後,對於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限制,過於目標導向,老師讓孩子幹什麼孩子就幹什麼,導致創造力的減弱和下降。”蕃茄田藝術總監羅貫庭分析。

請別壓抑孩子的天性——藝術教育!

專家們分析,長時間以來,我國的兒童藝術教育一直遵循著“工筆”式的教學方法,講求細化、關注技術,將重點放在模式化的內容上,導致有“形”而無“神”。這種藝術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兒童的藝術天性。未來,藝術教育更需要的是從“工筆”向“寫意”轉型,從關注技術轉為關注藝術,不在“形似”上過於苛求,而是讓孩子們天馬行空地在藝術世界遨遊,盡情釋放其想象力和創造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