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報母親節特稿——母親的教誨


吉林日報母親節特稿——母親的教誨

我一直想在我的文章中講述一下我的母親。與我的家人,也與天下人,一起分享我與生俱來的感動。

世上描寫歌頌母親的文字浩如繁星,母親在每個人的心目中的地位,就像這夏夜裡皎潔的明月。

“溫潤如玉”這四個字,是古人用來譬喻君子的都雅風姿的。我總覺得,用來比擬天下好母親的人格品質,則更為貼切。溫和而潤澤,純淨而堅韌,親切而高貴,這就是母親的樣子啊。這也是我的感覺,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感覺日臻完備,愈發清晰真切。

前幾天沒事的時候,隨手又翻起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我一向喜歡史鐵生的文字,尤其他在書中對母親的描述,總能讓我心生感動。史鐵生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他的母親已經不在人世;在我重溫這篇文章的時候,史鐵生也去和他的母親“團聚”了。

而我的母親仍然健在,正幸福地享受著晚年,我還有機會快樂地陪著她,這是我的幸運,是我們的幸運。

母親只有小學二年級的文化,卻給了我最生動、最高尚的教育。

母親的童年曆盡艱辛,大約在七八歲的光景,我的姥爺因故去世了。三十出頭的姥姥,一個小腳女人,艱難地拉扯著四個女兒。這樣的境況,其中的艱辛苦澀,像我這個年歲的人可想而知,而對我們的後輩來說是無法想象的。

那時候,新中國還沒有成立。姥姥帶著四個弱小的女兒,無力耕種田地,也無處投親靠友,青黃不接的時候只好靠挨家挨戶地乞討度日。母親生於1940年的冬天,在姐妹中排行第三,大姨二姨那時十幾歲了,已經知道顧惜自尊心,自然不肯做這種讓人“丟臉”的事情。而四姨年齡尚小,跟姥姥一起四處討飯的重擔,就落在了聽話的母親身上。

母親從小就飽嘗了人間的冷暖,也培養了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性格。她總是對生活有一種滿足感,對社會心存感恩。在困難面前,母親從來都是積極樂觀的,很少看到她愁眉苦臉,“車到山前必有路”是她常掛在嘴邊的話。她還常常講,“我是吃百家飯長大的”。因此遇到誰有什麼難處,尤其是老家的鄉親們,她總是熱情接待,慷慨付出,似乎總有操不完的心。

母親也是姥姥一生中最喜歡的孩子。即使在姥姥身患重病,生命彌留之際,也是母親一直在身邊侍奉,別的子女不論怎麼盡心盡孝,她都說沒有三女兒伺候得舒服。大家都知道,這是早年相依為命的歲月裡,積澱而成的習慣。

母親年輕的時候,開朗大方,熱情活潑,深得大家的喜歡,曾經擔任過大隊的婦女主任。後來因為文化程度太低,錯過了很多發展的機會。21歲那年,母親嫁給了我的父親,從此挑起了這個家庭的全部重擔。我的父親是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的,因此母親過門的時候,爺爺奶奶就已將近70歲高齡了。在那個生活十分困苦的年代,這把年紀的人,身體已經非常差了,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用風燭殘年來形容,也是毫不誇張的。

大約過了六七年,奶奶就病逝了。奶奶在炕上癱瘓半年多,一直是母親事無鉅細地悉心照料。病中的奶奶,夜裡疼得身體挨不了炕,母親就讓奶奶躺在她的懷裡,一邊抱著一邊不停地搖啊搖,一直到奶奶安靜地睡著,經常這樣一抱就是一整夜。可以說,儘管當時生活條件艱苦,但奶奶是帶著幸福走的。

吉林日報母親節特稿——母親的教誨

我的哥哥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題為《奶奶的疑惑》。說的是有一次母親領著哥哥去給奶奶上墳,路上講的一個故事。母親說:“你奶奶有一件事一直到去世都不明白,咱家碗架子裡放著給奶奶包的餃子和玉米麵大餅子,每次你們餓了的時候,打開碗架子總是拿大餅子吃,從不碰餃子。你奶奶多次問我,孩子們為啥不拿餃子?我一直都說小孩子不知道餃子好吃,不喜歡吃。聽了我的話,你奶奶總是不解地搖頭。其實,剛開始的時候你們也是先拿餃子,每次你們拿餃子的時候,都會挨我的打,你們不拿餃子吃是我硬管出來的。”

因為從小就失去了父親,對爺爺,母親就像對待自己的親生父親一樣。奶奶走了之後,家裡有什麼好吃的,都先可著爺爺。那時候還是集體經濟,大家都在生產隊一起勞動。生產隊定期會餐,殺豬宰羊,犒勞社員。每次母親都和隊長商量,白天她參加生產隊的勞動,晚上吃飯的時候讓爺爺去吃。在那個時候,能吃頓肉是件很奢侈的事情。每次吃完飯回來,爺爺總是感慨萬千,村子裡的人也都紛紛豎起大拇指。

在我們村子裡,包括附近的十里八村,母親對老人的孝道是出了名的。這也給我們幾個孩子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就在爺爺去世的前幾個晚上,哥哥還一直和他睡在一個被窩裡,以方便照顧。我那時雖然只有七八歲,也經常替爺爺倒痰盂和便盆。母親以自己的善良行為,讓我們幼小的心靈得到了最好的淨化。父母現在安享晚年,享受天倫之樂,老家的鄉親們都說,這真是種瓜得瓜,善有善報啊。

儘管當年家裡很窮,可是母親卻從來都反對投機取巧,教育我們要靠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她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吃虧是福”。記得小時候,農村的條件很差,村子裡經常發生一些丟東少西的事,幾乎每天都會有脾氣火爆的婦女氣沖沖地罵街。原因無非是張家的雞丟了,李家的樹被人砍了,或者是王家的瓜夜裡突然被人摘了,都是這一類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的事情。

我家也一樣,有時候同樣會遇到小偷小摸的事。因為太窮了,所以丟一把鐮刀、兩隻雞蛋或幾斤糧食,都讓人心疼。但是每一次,母親都不像其他人那樣在當街吵鬧,哪怕是幾句難聽的過頭話都沒有。我知道,不管丟了多麼小的東西,哪怕是一捆柴禾,其實母親都很在意。然而,她有她的想法和做法。每當丟了什麼,我們都會看到母親很心疼的表情,但幾乎每次她都會指著我或者哥哥說:“丟就丟吧,給我兒子攢著呢。”

“給我兒子攢著呢。”從小到大,這句話我聽了不知有多少遍。小時候不理解這話的分量,還會偶爾責怪母親太好欺負。母親沒有更多的大道理講給我聽,她只是淡淡地一笑,“唉,罵人有什麼用?丟的東西又罵不回來。人就怕好吃懶做,偷是偷不窮的,丟的東西都給你們攢著呢。”“別怕吃虧,吃虧是福。”

年幼的我怎麼也不理解,丟的東西怎麼能給我攢著?吃虧怎麼還成了好事?現在回想起來,才知道母親的話有她樸素而深奧的道理。

如今,母親已經快80歲了,我一提起當年的事,老人家就會振振有詞地說:“怎麼樣,我說給你們攢下了吧?你看你們現在的生活條件有多好!”

吉林日報母親節特稿——母親的教誨

對於我,母親傾注了更多心血,因為從上初中開始,我就長期在外讀書,自然給母親添了更多的牽掛。縣城距我家有50多里路,由於交通不方便,也由於學業較忙,我一般都在每個月的月末回家裡一趟,順便取下個月的伙食費。每當我快回來的時候,母親就會站在家門口,向我回來的路口默默守望,見有遠遠地騎著自行車過來的人,她就緊盯著看,直到兒子的出現。

記得有一次,我週末回家,正趕上下雨,我要到十里開外的汽車站乘車回學校。母親不放心我一個人走路,非要送我一程。送一程又一程,一直把我送到車站。我上車走了,母親還要一個人獨自返回去。我坐在車裡,一直想象著母親一個人走路的樣子,淚水模糊了我的眼睛。後來母親跟我說,在回去的路上,她一直循著我的腳印往回走。看著兒子的腳印,就像兒子在身邊一樣,不知不覺就走到家了。那天我穿了雙足球鞋,腳印在雨後的土路上非常鮮明、非常特別。

父親也常藉著到縣裡開會或學習的機會,去學校看我,每次都給我帶來母親包好的餃子、煮好的雞蛋,或者燉好的雞腿。據母親說,我從小就貪長、憐瘦、嘴刁,因此比哥哥姐姐吃的要多一點兒、好一點兒。天下的母親,她要想疼愛兒女,會有一萬個理由,是誰都無法抗辯的。

這幾天長春的氣溫回升,花草樹木日漸蔥蘢,空氣也格外清新。晚飯後陪母親出去散步,母親一直緊緊地拉著我的胳膊。這讓我想起了小時候,我跟隨著母親,緊緊地牽著她的衣襟。

吉林日報母親節特稿——母親的教誨

這就是生命的輪迴啊,小的時候不懂。

這就是愛,在尋常日子裡如影隨形,一如天上的星月,始終照耀著我的人生。

這就是教誨,讓我擁有她的人格,讓我的腳步和她的期望保持著一致,千里萬里,有跡可循。


吉林日報社出品

策劃:姜忠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