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詩表面寫男女閨房情事,實則是徵求主考官意見,探聽自己的前途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文化點心鋪“:寫文人,讀詩詞,講故事,這裡只講跟文學有關的事情

該詩表面寫男女閨房情事,實則是徵求主考官意見,探聽自己的前途

中國人說話,似乎就像雲朵中的月亮一樣,永遠喜歡半遮半掩。月亮皎潔,脈脈含情,藏半分露半分,似乎更顯得動人。所以中國人說話也好似月色,講究含蓄講究委婉。上至忠君愛國,下至男歡女愛,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都不能過於直接地表露情感,於是屈原用“香草美人”來關涉臣子與國君,《詩經》用“花草”來形容新婦的美好,後世文人用“楊柳”來作惜別的挽留。凡事都要欲說還休!

在古代,對很多讀書人來說,“金榜題名”和“洞房花燭”可以說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兩件事了。於是,浪漫含蓄的中國人就常常將這兩件事情聯繫在一起,藉此寓彼,表達自己心中的真實想法。由於古代科舉制度的特殊性,很多士子在考前都會像主考官徵求意見,以求在考試中能脫穎而出。因此,欲說還休的男女閨房情事在此時就登上了大雅之堂,成為士子們干謁求進的最好“藉口”了。

該詩表面寫男女閨房情事,實則是徵求主考官意見,探聽自己的前途

今天筆者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這樣一首唐詩,表面是寫男女閨房情事,實際上是寫士子向主考官徵求意見,探聽自己的前途。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朱慶餘的《近試上張水部》。

近試上張水部 朱慶餘 (唐)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朱慶餘,唐代詩人,名可久,浙江紹興人。《全唐詩》錄其詩177首,其詩多為贈別酬答、行旅題詠之類的作品。在朱慶餘的諸多作品中,這首詩是流傳最久,最受後世讚賞的一首。它借男女閨房情事來暗寓“干謁求進”之事,含蓄委婉,格調清新。詩名中的“張水部”就是張籍,那首流傳千古的名作《楓橋夜泊》的作者。當時,張籍任水部員外郎,這是以“官名”稱人,是一種敬稱。而朱慶餘作為科舉士子,在考前以此詩獻主考官,這在當時也是社會風氣。

該詩表面寫男女閨房情事,實則是徵求主考官意見,探聽自己的前途

整首詩的意思很容易理解,就是一位新嫁娘在向夫婿詢問自己的裝扮是否得體。“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是寫成婚之時:昨夜洞房花燭,燭火一夜未熄,新婦心裡很忐忑,因為第二天一大早她就要去拜見公婆了。在古代,新婦清早拜見公婆是非常重要的禮儀和風俗。這也是新婦在夫君家要過的第一關,對每一位新嫁娘來說,都非常重要。在這裡,作者是把自己即將參加科考比喻成了新婚出嫁和即將拜見公婆,心裡非常緊張,忐忑不安。

詩的後半首是全詩的關鍵,是描寫新婦的心理。”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新婦一大早起來梳妝打扮。打扮完了以後她嬌羞地低下頭問一旁的夫婿:“我的眉毛深淺化的可還時髦?”這兩句詩非常具有生活的畫面感。新嫁娘略顯嬌羞,畫眉深淺這種事情不好大聲地說出來,於是她低聲悄悄地問夫婿,合情合理,細緻入微。

該詩表面寫男女閨房情事,實則是徵求主考官意見,探聽自己的前途

其實,這首詩即使僅僅作為一首“閨情詩”也很成功:描寫刻畫極其細緻,觀察入微,非常具有生活情味;語言明白曉暢,簡單凝練,極具畫面感。用現代人的一句說法就是很接地氣。然而,這首詩不是一首簡單的“男女閨情詩”。

在詩中,朱慶餘把自己比作“新婦”,把主考官張籍比作公婆,把參加科考比作“新婦見公婆”,不可謂不巧妙,不可謂不含蓄。因此這首詩得到了張籍的大加讚賞,朱慶餘也一時名聲大噪了。但從這一點而言,這首詩就是很成功的。

(注: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作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