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說:老公,你可以愛你的家人,但你最應該愛的是老婆和孩子

有一句俗語,娶了媳婦忘了娘,是說那些對媳婦好的男人,什麼事都聽媳婦的,甚至媳婦說得不對,也照做,老孃和媳婦有了矛盾,也一味地偏袒媳婦,不顧及老人的感受。這種做作當然是不對的,疼愛媳婦是對的,但也不能忽視了母親的感受。還有一句話,百善孝為先,孝子是人人稱道的,孝順老人是一種傳統美德。但是,凡事都要有個度,一旦超出了這個度,就會影響一個家庭的和諧。

女人說:老公,你可以愛你的家人,但你最應該愛的是老婆和孩子

劉姨已經六十多歲了,兒女都已成家立業,就她和老頭在家,但是,和別人家有所不同的是,她和老頭已經分居多年,這其中的原因,鄰居大多都知道,談起劉姨,大家也都是一聲嘆息,說她也是個苦命的女人。

劉姨年輕的時候,也是個漂亮能幹的媳婦,她家是農村的,嫁的男人是吃商品糧的。這個男人骨子裡有種優越感,雖然劉姨配他綽綽有餘,但他在家裡總是一副居高臨下的樣子。最讓人不可理喻的是,他開的工資從來不給媳婦花,都要交給他媽。

女人說:老公,你可以愛你的家人,但你最應該愛的是老婆和孩子

劉姨生孩子的時候,想吃點雞蛋,男人都不給買。一個月子做下來,劉姨反倒瘦了。劉姨的這個男人就是典型的愚孝之人。他把他全部的愛,都給了自己家人。他的錢,都給他媽家用了,對自己的孩子也是不聞不問,從來沒給孩子買過好吃的。劉姨平時的花費,是靠打零工維持。

劉姨也想過離婚,但孃家媽告訴她離婚丟人,日子能忍就忍著過吧。這一將就,就是一輩子。好在劉姨給自己辦了養老保險,到了歲數就開工資了。一個女兒嫁到了外地,一個兒子結婚了,在老丈人那裡安的家,孩子從小也沒得到過父愛,對這個家也不留戀,幾乎不回家,平時過年過節給劉姨打個電話,從來不給父親打電話。

從來沒有得到丈夫疼愛的劉姨,老了也看開了,也懶得再去和丈夫爭論,兩間屋子,一人住一頭,各住各的屋,各吃各的飯,完全是一個屋簷下的陌生人。劉姨身體還好,老頭已明顯體力不支了,他現在也意識到當年自己對家庭的冷漠,導致了這樣的結局,可是傷害已經造成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想取得劉姨的原諒,也不太可能,只能自食苦果。

女人說:老公,你可以愛你的家人,但你最應該愛的是老婆和孩子

劉姨是老一輩人,那時候的男人經歷過很多苦難,可能沒有那麼細膩的思想,去疼媳婦孩子,但大部分的人,還是對家有愛的,像劉姨老頭這樣的,雖然是個例,但也代表了一小部分人。那麼,社會進步了,是不是這樣的男人就消失了呢,答案是,沒有。

趙姐四十多歲,孩子上初中,他老公和劉姨的老頭,有好多相似之處。趙姐的老公對他媽家的事,都當成頭等大事,出錢出力衝在前頭,可是趙姐家裡要是有點什麼事,他老公不聞不問的,即使趙姐讓他幫忙,他都不管。趙姐平時有個難受不舒服什麼的,老公從來都沒關心過,只要咬著牙能起來,趙姐就得起來給老公做飯。對唯一的女兒也是, 一天沒個笑模樣,從來不哄著孩子玩一會兒,孩子見了他也不親。

女人說:老公,你可以愛你的家人,但你最應該愛的是老婆和孩子

趙姐是個老實人,年輕的時候,每次去婆家,都要去廚房跟著忙乎,滿頭大汗地忙完了,人家嫂子弟媳什麼的,早早就去桌上坐著了,飯好了一家人甩開筷子就開吃了,都沒人讓她。如此出力不討好,不受人待見,這原因全在趙姐老公身上,在婆家他就沒給劉姐撐過腰,由著媳婦受婆家人拿捏。這樣的日子過了許多年,趙姐跟老公談了多少回,眼淚也沒少掉,她說你愛你的家人沒有錯,但是也不能這麼忽視你的老婆孩子,我們才是陪你過一生的人啊。丈夫從來不跟她好好談,說她事多,趙姐再多說幾句,他乾脆一甩袖子就走人。

以前老公讓她去婆婆家她就去,一大家子的娶會,就她一個幹活的,現在老公怎麼說,她都不去了,愛怎樣怎樣吧,以前她還嘟囔著說人家的丈夫如何愛家愛孩子,現在孩子長大了,反倒勸媽媽了,女兒說知道媽媽愛她就行了,以後工作掙錢了,她一定會好好孝敬媽媽的。

女人說:老公,你可以愛你的家人,但你最應該愛的是老婆和孩子

趙姐現在也想明白了,各人的命運不同,她也不羨慕那些有丈夫寵愛的女人了,再怎麼好,都是人家的,她把自己打理得好好的,老公那邊她也懶得說了,她老公這幾年也添了好多毛病,這疼那疼得,趙姐也不往心裡去,人心都是肉長的,你對別人好了,別人會記在心上,你不把別人當回事,別人也看得明白。

腳上的泡都是自己走的,這句話其實也可以放在一個家庭裡,夫妻二人互敬互愛,彼此關心,誰都會把對方當成最親的人,但是一味地忽視對方,把伴侶當空氣一樣,不給對方應有的疼愛,你又怎麼指望人家反過來對你好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