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傾訴的機會

當孩子出了什麼事,甚至你懷疑孩子做了壞事,要讓孩子把事情的經過講給你聽。然後對他說:"孩子,我們相信你!"

給孩子傾訴的機會

給孩子傾訴的機會

孩子放學回家時,看到媽媽正在廚房做飯。他興高采烈地對媽媽說:"媽媽,告訴你一件事情……"

孩子的話還沒說完,媽媽就喝道:"作業做完了嗎?"

顯然,剛進門的孩子肯定還沒來得及做完作業。於是,媽媽就呵斥:"還不快去做作業,什麼話等做完作業再說!"

沮喪的孩子只得灰溜溜地回房間去做作業。

當一個人受到委屈或者某種慾望得不到滿足時,心中的怨氣和不滿會越積越多,一旦爆發,後果不堪設想。

孩子和大人一樣,不但需要賞識和理解,還需要可以傾訴的對象。傾聽是理解的方法之一。成長中的孩子,由於思想不成熟,常常會出現違背正常邏輯的思維,家長應該幫助他們,但是要注意不能用喋喋不休的方式對他們講話,否則孩子會產生逆反心理。難怪有些孩子說:"你們總說讓我好好學習,將來當這個家那個家,那你們怎麼沒有當這個家那個家呢?""你們當父母的是人,我們孩子也是人,憑什麼總得聽你們的,為什麼不聽聽我們的意見呢?"

家長們由於工作忙、家務多,經常會不理解孩子的心聲,常常對孩子的述說表現出不耐煩的態度。孩子也會有不順心的事,也有感到委屈的時候。如果家長能仔細聆聽孩子的傾訴,並能正確地疏導,讓孩子認識自己的不足,明白自己應該怎樣去做。這種做法對加速孩子的成熟是非常有幫助的。賞識孩子,有時候要用愛的耳朵去傾聽,從而理解孩子的心聲。所以,家長最好每天拿出點時間來,耐心地傾聽孩子的心裡話,這是一個賞識和理解孩子的好方法。

一位少年曾經給我講過一個他小時候的故事:

給孩子傾訴的機會

一天,他和姑姑家的小表哥在房間裡玩。本來玩得好好的,但是因為搶著玩電子遊戲,兩個人打起來。他被表哥推到地上,電子遊戲機也給搶走了,他忍不住大哭起來。這時,母親進來了,很溫和地問他:"先不要哭,告訴媽媽是怎麼回事呀?"於是他邊哭邊把事情的經過講了一遍。母親耐心地聽他講完,然後替他擦乾眼淚說:"兄弟倆應該互相謙讓,你先讓哥哥玩一會自己再玩,相信你們都會很乖的。"

表哥一會就把遊戲機給了他,兩個人又有說有笑地玩了起來。

"當時我還以為母親會大罵我們一頓呢,結果她並沒有這樣做。事情雖然過去很多年了,但是我仍舊記得。我覺得母親很寬容、很理解我,允許我訴說委屈。"說起當年的事,少年仍然感慨不已。

現實生活中,父母最怕的就是孩子哭。有些父母見到孩子哭泣就心疼得不得了,趕緊哄勸、安慰孩子,甚至為了不讓孩子哭而滿足他一些無理的要求。疼愛孩子誠然值得肯定,但是不能不分情況、不講原則地疼愛。如果孩子一哭就去百般哄勸,會讓孩子誤以為可以用哭鬧"騙取"父母的妥協。

另一種情況是,父母往往用簡單的一句"別哭了"、"哭什麼哭"來強行制止孩子哭泣,這不僅起不到教育孩子的效果,而且會讓孩子更加委屈和難過。他的心裡本來就有不滿,父母還不問緣由地訓斥他,不是讓他更難過、更委屈嗎?

如果給孩子傾訴的機會,就能化解他的委屈,使他不再堅持滿足原來的某些無理要求。因此,父母應該出於對孩子的賞識,給孩子一些寬容和理解,心平氣和地聽孩子慢慢訴說,弄清楚孩子哭泣的原因,然後再對症下藥,有的放矢地教育孩子,並在教育的過程中給孩子適當的賞識和信任。

一個孩子有段時間上學總遲到,老師為此找孩子的母親談話。母親知道後,並沒有打罵孩子。而是在臨睡覺前,問兒子:"告訴我,為什麼你那麼早出去,上學卻總遲到?"孩子先是愣了愣,見母親沒有責怪的意思,就說:"我在河邊看日出,太美了!看著看著,就忘了時間。"母親聽後笑了。第二天一早,母親跟兒子一起去河邊看日出。面對眼前的景色,她感慨萬分:"真是太美了,兒子,你真棒!"這一天,兒子沒有遲到。放學回家,兒子發現書桌上放著一塊精緻的手錶,下面壓著一張紙條:"因為日出太美了,所以我們更要珍惜時間和學習的機會,你說是嗎?愛你的媽媽!"從此,這個孩子再也沒有遲到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