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扶風——名垂千古的“絳帳”

寶雞:扶風——名垂千古的“絳帳”

具有濃厚歷史色彩的絳帳古鎮像塊碩大的磁石,近幾年來無論是研究歷史學文的,還是玩文字遊戲的文人都被接踵而吸,我也是湊熱鬧的。

無巧不成書。在我正完成長篇小說《伏虎記》中需要“絳帳”這塊令人神往的地方時,她不偏不倚地走進了我的筆下。於是,我竭盡全力地去尋找這方面的源頭。

那天我請了年近九旬的高齡堂兄朱世榮、和人瑞之年的侄兒朱軍成等五人。請他們到我老家閒諞。

軍成說,原來絳帳老街有十二個景觀要說。人瑞之年的軍成,已不是我被“文革”從學校趕回家,在生產隊一天掙八分工時見到的軍成了。在他腫脹的臉上,撅著兀出的下嘴唇,吐著毫無章法、條理的話。於是經我整理加工,寫出了算是把這個隱晦曲折而神秘美麗的“絳帳”勝蹟,而粗淺勾畫出來的文字吧。

他說,他那裡早有記載,絳帳老街沿原來的護城壕外邊轉一圈兒,按人步行的平均速度每秒鐘行走1.4米計算,近乎需要多半個小時才能走完。整個城壕寬約55米、深30米。不管是文化大革命前還是現在,從街道東頭走到西頭,要走二里路才能到;從端對的南北城門樓向街道十字路口走,兩邊差不多要走120米。

寶雞:扶風——名垂千古的“絳帳”

▲城壕遺蹟

北城門樓高13米、門樓東西(其中包括4.4米寬的門洞)長22米,門洞長8.2米、高5米。

寶雞:扶風——名垂千古的“絳帳”

▲北城門樓

南城門樓也高13米,門樓東西(其中包括4.5米寬的門洞。長22.1米,門洞長8.25米、高5米。

寶雞:扶風——名垂千古的“絳帳”

▲南城門樓

在南門外曾有過一顆千年皂莢樹,高約三丈,粗足三圍,突兀聳立在南門外四十米的交叉路口。樹身劈開,老皮皴裂,虯枝盤曲,展示著她的古老和飽經風霜的蒼勁。然而它枝繁葉茂,濃密墨綠如一巨大的傘,顯露出蓬勃盎然的生命力。最奇特的是它那根,凸凹有致,猶如一把古式太師椅。在它的前面右側,根部自然形成酷似鍋臺的樣子,一個草坯和一個拴馬樁,還有一條飲馬的水槽。

南門外的皂莢樹下的北邊,有人們第二次複製,大約長六米、寬三米,用土堆起來的講臺。以此來表示人們對馬融(79年——166年。字季長,扶風茂陵人。今陝西興平東北人。東漢時期著名經學家,東漢名將馬援的從孫。)曾設紫帳講經論道,傳薪文化的懷念。

寶雞:扶風——名垂千古的“絳帳”

▲講經臺

上南門樓時,一定要拾階四十八臺,故稱為:四十、八馬蹬。

南門外城壕兩側邊上每到春暖花開之季,品類繁多的鮮花目不暇接;當年馬融講經臺旁槐樹上的鳥兒也時而伴奏著嘰嘰喳喳的叫聲,真可謂鳥語花香,使人愜意非常。美其名曰:翠花橋。

由南門外向東不足二里地,在土壕南有七八個冢,冢的前面又有兩個鈴羊,羊表面是用石鑲的。兩個羚羊很有靈氣,聞名遐邇,占卜問事的人慕名而來,用錘敲兩個羚羊的頭,她居然能發出不同音響,並能以截然不同的聲響,表示出做生意、問仕途、測學業的結果。

東門外有一大覺寺,也稱:東寺。寺內只有和尚守護,無一神像,寺前只有五顆柏樹。被稱為:五柏沒爺寺。

寶雞:扶風——名垂千古的“絳帳”

街西,又稱西寺。就是現在—西街小學處,有一澇池(是31個花澇池其中之一)。與北門樓外一個澇池相距一里半。澇池內有一綠鱉,夜間常常爬行於兩個澇池之間。是那年馬鴻逵的部隊來後被叱跑的。它在絳帳呆了長達兩千多年,留下了神奇的傳說。

寶雞:扶風——名垂千古的“絳帳”

▲31個花澇池

這時侯我四哥突然扭過頭來,輕慢地瞅了軍成一眼,反問道,你胡諞啥呢!我四哥接著說了起來。

北門樓的北邊有一個戲臺,戲臺下面的中央有一塊長約六米、寬四米突兀的土場地,在這塊場地中間,長了一顆像把遮陽傘似的大椿樹。每當唱戲時,男人們都主動地把那塊地讓給漂亮的女人,她們也當仁不讓地簇擁在上面嬌豔欲滴,邊咋唬邊看戲。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這樣長此以往,人們就把那塊場地美譽為“靚娃臺”。

絳帳街北門外長了一個特大的椿抱槐,枝葉茂盛,樹身粗約兩圍,形如巨傘,每晚烏鴉成群聚棲在樹梢,天亮後砉啦啦向四處飛去。

最後還是我四哥圈的句號。

他說最後第十二個是:絳帳街被十米高的土坯城牆所圍,各城樓有一個大門,各城樓外有分向兩則的兩條路。叫作:四門八大岔。

我回過頭來,滿臉疑竇地問軍成:“那朱氏祖墳中,真的埋有一個叫什麼滎陽縣令的朱勃嗎?”

他一口咬定,那還有假。我權當他說的都是信言不美的話。為了尋找有關朱勃的歷史來源,我在今年的二月二古會,專程回了趟故鄉“絳帳。”

附錄:

朱勃,字叔陽,年十二能誦詩、書。常候馬援兄況。勃衣方領,能矩步,辭言嫻雅。援裁知書,見之自失。況知其意,酌酒慰援曰:“朱勃小器速成,智盡此耳,卒當從汝稟學,勿畏也。”勃未二十,右扶風請試守渭城宰。及援為將軍,封侯,而勃位不過縣令。援後雖貴,常待以舊恩而卑侮之,勃愈自親。及援遇讒,唯勃能終焉。

朱勃上書理援曰:“八年,車駕討隗囂,豪強略城,酋羌煞吏,唯獨狄道為國堅守,士民饑饉,乃啖弩煮履。寄命漏刻。援謀如湧泉,勢如轉圓。救倒懸之急,存幾亡之城。飛鳥跱衡,馬驚觸虎,物類相生,亦無不有。”章帝下詔曰:“告平陵令、丞:縣人故云陽令朱勃,建武中以伏波將軍爵土不傳,上書陳狀,不顧罪戾,懷旌善之志,有烈士之風。詩云:‘無言不讎,無德不報。’其以縣見谷二千斛賜勃子若孫,勿令遠詣闕謝。”

寶雞:扶風——名垂千古的“絳帳”

作者簡介:朱文科,筆名柯平、硃紅柯,生於陝西省扶風縣,大學文化,中國散文學會、全國公安作家協會、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現代物流報》特約記者。原陝西省寶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陳倉交警大隊原教導員,交通事故技術鑑定工程師。先後在國家、部省級報刊上發表文學作品和學術論文392篇,120多萬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