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信號!南沙科學城,廣州“籌謀已久”全力南進的大招

除了現有的位於黃埔的廣州科學城,廣州將再建一座科學城。

近日,廣州市與中國科學院(以下簡稱“中科院”)簽署了兩份協議:共建廣州南沙科學城、廣州明珠科學園。

今年3月,南沙科學城的概念首次見諸報端。廣州市主要領導在接受南方日報專訪時透露,佈局打造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南沙科學城、琶洲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創新試驗區(含廣州大學城)“三城一區”,建設廣州國際生物島、廣州國際健康城等十三節點。

重要信號!南沙科學城,廣州“籌謀已久”全力南進的大招

此次規劃的南沙科學城大致包括珠江東、南沙灣、萬頃沙、龍穴北4個片區,面積約40平方公里。明珠科學園位於南沙明珠灣片區。

南沙自貿片區的建設不僅僅是南沙的大事,更是廣州的大事,也是廣東的大事。

1

雙“科學城”,不容小覷


從地理區位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內存在兩個大都市圈,一個是以建設超級城市為目標的廣佛大都市區,另外一個就是以港深為核心、通過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輻射西岸形成的“環伶仃洋大都市區”。

顯而易見,南沙是廣州打入“環伶仃洋大都市區”的橋頭堡。廣州要把南沙作為一把手工程,全力“南進”。

而南沙科學城正是廣州“籌謀已久”的一個大招。它將成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前沿科學研究和高技術應用的創新高地。作為舉全市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強市的重要一步,廣州聯手中科院,將打造南海之濱這顆中國科學皇冠上的最美“明珠”。

更值得關注的是,至此,廣州將擁有雙“科學城”。“資深”的廣州科學城已是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上的重要節點,“新生”的南沙科學城又將為廣州帶來什麼?

“雙城”聯動,大灣區的創新版圖,廣州又畫出了濃重的一筆。

2

南沙科學城所承載的使命


建南沙科學城的目的什麼?

此次南沙科學城的佈局,從此前幾個信息可以初見端倪。

今年3月,中科院與廣州市人民政府在北京舉行工作會談。會上提到院市雙方合作有兩個關鍵信息:

一是面向國際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佈局建設冷泉生態系統觀測與模擬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中科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等重大創新平臺;

二是整合中科院在廣州及其他適合在廣州發展的研究力量,共同推進中科院廣州分院集中園區(廣州科學園)建設。

“國家對南沙建設科技創新中心早有佈局。“南沙區委常委翁殊武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年—2020年)》中提出,建設南沙新區等合作區域,作為加強與港澳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等方面合作載體的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要求,將南沙新區打造成為“服務內地、連接港澳的商業服務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和教育培訓基地,建設臨港產業配套合作區”。

此外,《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也提到,“強化粵港澳聯合科技創新,共同將廣州南沙打造為華南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高地,積極佈局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海洋科技、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領域,培育發展平臺經濟、共享經濟、體驗經濟等新業態。”

在更早前,南沙披露的“十三五規劃”也有暗示。規劃提到,將形成中科院“一院五所”、教育部屬高校系列研發機構、以港澳

為主體的境外合作科研機構三大科技創新組團。

中科院廣州分院為中科院機關派出機構,有44個國家級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廣東的南海海洋研究所、華南植物園、廣州能源研究所、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等院所都屬於中科院矩陣。

也就是說,未來這些院所或將逐步向南沙科學城轉移集聚。據相關人士透露,南海海洋研究所已決定整體搬遷。

3

南沙科學城有什麼?


南沙科學城的功能裡提到了“三個重大”: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大創新平臺建設、重大科研任務和項目。其實,去年至今,一系列大院、大所、大裝置正在不斷地往南沙集聚,聚焦的科研領域非常前沿、尖端。

今年1月8日,中科院和廣東省政府、廣州市政府共建的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正式揭牌。實驗室選址在廣州南沙區,科研規劃用地600畝,總投入超80億元。

實驗室將按照“8+7+6+5”的格局佈局,聚焦8大海洋科學前沿基礎研究方向,發展7大海洋高新技術研發方向,建設6大創新支撐平臺,打造5個產業孵化中心,建成一流的海洋科學與工程研發基地,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海洋高科技產業發展。

4月25日,實驗室第一屆管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廣州召開。目前,丁德文、周成虎、張偲院士等15個院士團隊已確定加入廣州海洋實驗室的核心團隊。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已開工建設,天然氣水合物鑽採船(大洋鑽探船)待國家發改委批覆,將作為廣州海洋實驗室的重要共用資源。

還有一個“大傢伙”值得關注——冷泉生態系統大科學裝置。冷泉裝置將為可燃冰提供全生命週期的實時長期觀測和預警技術支撐,為人類安全、環保、經濟、科學地利用可燃冰資源提供可靠保證,具有服務海洋強國的重要戰略和科學意義。

此前,廣州市已和中科院簽署了《冷泉生態系統觀測與模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預研合作協議》。冷泉裝置相關內容已納入中科院、廣州市政府、廣州市南沙區政府《共建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合作協議》的重點內容。

此外,還有多箇中科院所屬單位在南沙早有謀劃且已進駐,如中國科學院工程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軟件應用技術研究所等。

4

為什麼選擇在南沙?


南沙自貿片區作為廣州的一把手工程,必然將全市的資源和力量統籌起來、組織起來、動員起來,全力推進建設。因此,南沙科學城並不僅僅是引進中科院“矩陣”的科研機構,而是眾多前沿學科翹楚及機構的聚集。

今年1月,粵港澳大灣區博士後科技創新(南沙)公共研究中心落戶南沙,這是國內首個博士後公共研究中心落戶南沙。當前,中心共有會員102名,承擔項目近400項,將成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產業技術協同創新的重要力量。

去年底,廣州市政府與香港科技大學正式簽署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的合作協議。學校選址在南沙慶盛高鐵站樞紐區域,佔地1.13平方公里,相當於港科大本部面積的兩倍。港科大廣州校區力爭今年年底動工,將採取邊籌建邊招生方式進行,今年9月開始招生,首批學生將赴香港就讀。

為什麼是南沙?

“南沙對於廣州來說,是唯一的城市副中心,也是未來發展的重要平臺。”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馬嚮明表示,南沙科學城的落戶進一步凸顯了南沙在廣州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作用。

作為廣州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主戰場,南沙優勢非常突出。

區位優勢,南沙位於大灣區幾何中心,從南沙到香港、澳門都非常便捷。


重要信號!南沙科學城,廣州“籌謀已久”全力南進的大招

先發優勢,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霍英東先生為代表的一批香港企業界人士就開始在南沙投資興業,拉開了粵港澳合作的序幕。

空間優勢,南沙自貿片區面積60平方公里,是廣東自貿試驗區面積最大的片區,土地資源豐富。

制度優勢,南沙擁有國家級新區、國家級開發區、自貿試驗區、省實施CEPA先行先試綜合示範區等多項國家戰略疊加的政策優勢,最有條件對標港澳、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體系。

平臺優勢,《規劃綱要》中14次直接提及南沙,賦予廣州的重大平臺、重大項目主要集中在南沙。

環境優勢,南沙生態良好,既有現代城區又有美麗鄉村,是一座環境優美、宜業宜居的現代化濱海新城。

哪些行業會近水樓臺先得月,首先獲得南沙科學城落戶的紅利?馬嚮明表示,海洋科技產業將率先突圍。“海洋產業的發展是市場導向的,目前南沙在此方面已有積累,未來可期。”

的確,向海而興是南沙的“優選項”。在翁殊武看來,南沙已經形成重大科創平臺集群,這是南沙科學城落戶的現實基礎。目前,南沙集聚了中科院“一院五所”海洋科技力量: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深海科技創新中心基地等一批海洋重大科創平臺已落戶建設,開展了冷泉生態系統大科學裝置預研和選址工作,推動中科院廣東智能無人系統創新研究院落戶南沙,初步形成海洋科技力量和海洋重大基礎平臺集聚態勢,初步完成海洋科學中心建設戰略佈局。

“南沙目前最顯著的形象就是海港”,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袁奇峰認為,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背景下,南沙港讓廣州重新成為國際港口城市,彰顯廣州的國際化雄心。

相對於其他經濟發達區域而言,粵港澳大灣區有著廣闊的海洋腹地。“面朝大海是南沙發展的機遇,尤其是要借灣區之力發展海洋經濟。”袁奇峰建議,應該出臺相應措施放寬市場準入機制,不僅要引入科研實驗室和大企業,更要整合民間資本和中小企業的力量,形成優質的海洋經濟生態。

未來南沙科學城和廣州明珠科學園將如何建設?翁殊武透露,首要任務是探索一整套適合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

5

雙城齊飛,廣州蓄勢待發


“要為中科院系的研究成果轉移轉化提供更好的服務平臺。”他表示,當前,廣州的科研院所佈局相對分散,不利於跨領域和交叉領域學科的研發。“一個相對集聚的物理空間,可以讓不同學科之間產業碰撞,互相激發創新成果。”

雙“科學城”:中科院很棒,“中關村”同樣重要

要參與共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離不開創新基礎能力,這是廣州創新的突破口。

廣州集中了全省最多的科研院所,昂貴的科學大裝置、大設備也多,原始創新“家底”雄厚成為了廣州的比較優勢。

中科院廣州分院副院長陳廣浩表示,這是粵港澳大灣區要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客觀現實需要。“按中科院與廣東省政府的合作思路,將通過共建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並配套高水平科研機構及有關平臺,建設珠三角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從基礎設施方面打下堅實基礎,從而對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形成有力支撐。”

比較優勢如何發揮?要走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這條路。廣州提出建立健全與大灣區其他城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共享使用機制,密切穗港澳在科技研發、科研成果轉化、產業化方面全鏈條合作。

翁殊武表示,目前,國家在北京、上海、安徽、合肥設立了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他表示,南沙科學城面積更大,功能也更豐富,除了容納中科院系的研發機構以外,還將集聚國內外創新型機構,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內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高地。

“與傳統制造業相比,高端服務業的服務半徑更小,在相對集中的時空範圍才能發揮最高的效率。”翁殊武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是世界級製造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產業轉型升級對科技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而南沙地處粵港澳大灣區的地理幾何中心,交通網絡不斷織密之後,可以作為生產性服務業平臺給周邊地區提供高端服務。“南沙可以通過高鐵和水路兩種方式與香港直接對接聯繫,交流成本低,這也是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區選址南沙的重要原因。”

“從科技成果轉化來看,香港、澳門在基礎研究方面有特長,但是在成果轉化方面有限制。”翁殊武表示,廣州可以充分發揮南沙自貿片區創新機制的優勢,整合境內外高端科研資源。“這些科研成果不一定要在廣州轉化,但是南沙的創新制度可以為他們提供科研成果轉移轉化的政策優勢,讓研究成果產業化的過程更暢順。”

在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中,廣州很大的亮點在於擁有“雙科學城”。即廣州科學城、南沙科學城。

1998年奠基啟動的廣州科學城是廣州高新區最核心的板塊。如今已成長為企業創新沃土,集聚幾千家科技企業,擁有華南最大的科技企業孵化器集群,已然是廣州版的“中關村”。

與之錯位,聚焦在戰略性前沿科學研究和高技術應用的南沙科學城,將為廣州科技發展注入最強力的原始創新支撐。

“中科院很棒,中關村同樣重要。”在袁奇峰看來,引進科研創新要素固然重要,科技成果轉化、外溢也不可忽略。利用高校、研究機構等吸引智力和技術高度聚集後,要推動科研與生產相結合,把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或商品,形成高技術綜合體,同時支持科研人才在當地進行創新創業,讓科學技術與生產趨於同步

兩城齊飛,源頭創新到產業應用全鏈條共振,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廣州力量著實令人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