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甘肅省錢幣博物館,探索錢幣的前世今生

說起錢幣,相信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並不陌生,它關係著人們的衣食住行。在移動支付越來越便捷的今天,很多人已經習慣不帶錢就出門吃飯購物。然而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錢幣一直是人們的生活必備品。從中國最古老的貨幣貝幣開始,到此後的刀幣、布幣、秦半兩、漢五株、開元通寶 …… 貨幣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先後經歷了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以及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等五次極為重大的演變。錢幣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歷史的縮影,其不同的形制、神秘的符號、優美的文字書法,也構成了獨具特色的錢幣藝術。5 月 8 日,記者們走進甘肅省錢幣博物館,一起來探索錢幣的前世今生。

走甘肅省錢幣博物館,探索錢幣的前世今生

多種多樣的古今中外錢幣為市民瞭解錢幣和金融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載體

在蘭州市東崗西路 698 號,坐落著甘肅省錢幣博物館,於 2003 年 12 月 1 日,正式對外開放,建築面積 2000 餘平方米。它是中國人民銀行蘭州中心支行直屬的省級國有錢幣專業博物館,主要從事錢幣、債券和保險的收藏、展覽和研究工作,肩負有指導和推動全省錢幣收藏、研究及宣傳錢幣文化的任務。

走甘肅省錢幣博物館,探索錢幣的前世今生

走進展館,映入眼簾的便是這株姿勢秀挺的東漢搖錢樹,它的頂端是一隻展翅飛翔的鳳凰,樹冠分為 6 層,每層兩片葉子,樹幹、樹枝上分別飾有傳說中的神獸等圖案,它也是展館的鎮館之寶。據展館工作人員介紹,從東漢中期開始,盛行於西南巴蜀一帶的青銅搖錢樹,可謂別具一格,獨成蹊徑。從搖錢樹所刻畫表現的內容上看,其大多是西王母及仙山福地,龍虎圖案,神仙羽人,珍禽異獸,植物花卉 , 方孔圓錢等內容為題材,它是中國貨幣文化與民俗文化相結合之結晶產物。"它是一種特殊的陪葬用品,但在當時,也只能是達官貴人和豪強門庭才有財力陪藏此物,尋常百姓人家是很難得到的。"展館工作人員微笑的告訴記者。

走甘肅省錢幣博物館,探索錢幣的前世今生

記者看到,展館藏品豐富,收藏有古今中外錢幣、債券和保險及有關文物、書籍近萬件。展館的陳列分為《中外錢幣精品展》、《中國保險專題展》、《中國債券專題展》及臨時展覽《甘肅民間錢幣精品展》。在陳列形式上,按照錢幣出現的時間前後依次排列,從先秦時期的貝,刀、布、圓錢、蟻鼻錢(鬼臉錢)等,到元代盛行的元寶,再到現如今流通使用的人民幣。而在陳列手段上,展館採用國際先進的"零"距離展示方法,配備有先進的背景音樂系統、語音導覽系統和影視播放系統,不僅為來往的參觀者提供了直觀、優雅、舒適的觀賞環境,同時,在充滿著歷史韻味的展館為他們普及錢幣金融知識,讓參觀者更好的瞭解中國錢幣知識。

走甘肅省錢幣博物館,探索錢幣的前世今生

從錢幣中瞭解中國鮮活歷史和文化

記者跟隨展館工作人員來到中國曆代貨幣展區,站在擺放整齊的一排排錢幣前,看著這些演變數千年的錢幣,透過"方孔"看中國鮮活的歷史,領略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據瞭解,中國古代錢幣萌芽於夏代,起源於殷商,發展於東周,統一於秦朝,歷經了四千多年的漫長曆史,創造了七十多項世界之最。不僅如此,中國錢幣系統之完整,門類之豐富,脈絡之清晰,內涵之博大,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

走甘肅省錢幣博物館,探索錢幣的前世今生

展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歷史的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錢幣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開始出現了形態各異的古錢,其形狀大多模仿當時的生產工具或生活用具。秦始皇兼併六國後,為鞏固封建統治和發展封建經濟,統一了錢幣政策,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外圓內方的半兩錢,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幣制改革。"他指了指漢代的五銖錢又說道,"漢代商業活動繁榮,錢幣制度也有了重大改革。在公元前 118 年開始鑄造五銖錢,該錢輕重適宜,其大小,形制一直到隋代還繼續沿用。到了宋代,銅,鐵錢並用,鑄錢數量相當可觀。南宋淳熙七年鑄行的淳熙通寶,錢背上有"柒"字紀年,至淳熙九年後改成小寫,這就是所謂的紀年錢。這種錢幣紀年制度一直沿用到宋末,是宋錢的一大特徵,比歐洲錢幣紀年要早三百多年。而我國元朝和明朝時期,主要推行紙幣,銅錢鑄造較少。"展館工作人員頓了頓說道,"清光緒年間,兩廣總督張之洞吸收了西方鑄幣的先進技術,向英國購置了造幣機器,在廣州籌建造幣廠,率先開創機器制幣,實施了中國錢幣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先進的制幣技術,在光緒後期取得了成功。從此,機制幣全面進入我國的貨幣領域。"

走甘肅省錢幣博物館,探索錢幣的前世今生
走甘肅省錢幣博物館,探索錢幣的前世今生

錢幣可以說是一個國家歷史發展的縮影。中國的錢幣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已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東方錢幣文化體系,因此它的價值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發現,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收藏 , 貨幣的變化濃縮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也是現代人瞭解中國歷史文化的依據。

獨具特色的甘肅地方錢幣受藏家們青睞

在甘肅地方貨幣展區,展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錢幣在發展過程中,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錢幣。在甘肅地區,像甘肅司鈔,甘肅鹽捕花生錠、甘肅版‘袁大頭’、甘肅地方布幣——油布帖子等錢幣,不僅在錢幣發展史上有一定的影響力,而且也是後世人們瞭解甘肅錢幣文化的重要依據。同時,因為存世極少,一向為紙幣收藏研究者所追逐。"

走甘肅省錢幣博物館,探索錢幣的前世今生

在展館中央的一個玻璃框內,一枚形似花生的小小的錢幣吸引了記者的眼球,透過玻璃,可以看到錢幣上面刻有"鹽捕"二字,造型獨特,小巧可人。展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枚形似花生的錢幣是甘肅鹽捕花生錠,它長 37.7 毫米,寬 22 毫米,厚 12.1 毫米,重 72.8 克,似小型河南腰錠,又似花生,故有小腰錠或花生錠之稱謂,是甘肅各地官府採用的稅銀器形之一。存世稀少,素為中國歷史銀錠頗具人氣的品種之一。"

走甘肅省錢幣博物館,探索錢幣的前世今生
走甘肅省錢幣博物館,探索錢幣的前世今生

記者又跟隨展館工作人員來到另一個玻璃框前,展館工作人員繼續說道:"這些都是甘肅司鈔,它是是清朝咸豐、同治年間甘肅藩司以制錢為單位發行鈔票的簡稱,有別於清政府所發的‘戶部官票’、‘大清寶鈔’和民間商號所發行的‘錢示畫’。它有五百文、一千文、二千文、三千文、五千文五種面額。雖然只短短流通使用了十九年時間,但它存世很少,又具有非常高的研究價值,近年來,一直被紙幣收藏研究者所青睞。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王瀟旋 程珊珊 文 / 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