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花正盛--張雲雷及粉絲現象:觀念衝突還是文化交融?

春夏交接的五月,月季芬芳,鮮花正盛。相聲演員張雲雷參與錄製了"2019中國品牌日5.10晚會”,演唱了其個人單曲《毓貞》和民謠加戲腔改編版北京小曲兒 《探清水河》,又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他的好嗓子。中國品牌,世界共享。張雲雷呈現的國風美韻,彰顯的是民族文化的自信,亦如國貨精品的品牌魅力,展示的是中國創造的實力。

鮮花正盛--張雲雷及粉絲現象:觀念衝突還是文化交融?

2019年5月9日晚,張雲雷參與中國品牌日晚會錄製

拆除身體部分鋼板後,歷經兩個月的休養,張雲雷將於2019年5月11日在天津奉獻的“雲起雷鳴”相聲專場中正式宣告復出。兩個月中發生了不少“小插曲”。其實,自從去年三月張雲雷開始被外界關注後,關於張雲雷及其粉絲的各種聲音,陰陽怪氣的歪曲事實,斷章取義的質疑,正面的宣傳贊美,從未間斷。

在每一次具體事件中,無論是業內同行的態度流露,還是粉絲間的爭論,對於事件各方藝術水準的高低,人性的優劣,各種觀點的是非曲直,作為對社會和人性獨立思考的個體,我有自己的價值觀判斷和立場,但此時,我更願意保留對具體事件的態度和看法,將視角聚焦在這些事件引發的更深層面的思考。

那就是,張雲雷的舞臺表演,張雲雷粉絲的各種態度,張雲雷和粉絲大合唱等社會級現象,和那些反對、質疑、詆譭、抹黑的聲音之間,張雲雷粉絲不同的聲音之間,到底是觀念的衝突還是文化的交融?亦或二者兼而有之?

鮮花正盛--張雲雷及粉絲現象:觀念衝突還是文化交融?

圖源:十年之約-張雲雷個站

那些質疑張雲雷舞臺表演和相聲水平的,從來沒有想過,他們對於喜劇演員只能塑造比生活中自己更惡劣卑微的形象而讓自己嘲諷爆笑的認知是否有問題?他們對於相聲演員應該在小園子裡得不到尊重的被調戲的認知是否有問題。而張雲雷的粉絲已經看到,張雲雷在作品中塑造的比看演出的觀眾更真更美更優秀更高端但是小調皮發小脾氣小傲嬌的形象,是讓人更舒服自然的歡愉,享受美的同時被逗笑。更看到,他的作品結構,既像東野圭吾的小說那樣每個章節間邏輯嚴密一環扣一環引人目不轉睛從頭看到尾才能一覽全局幡然醒悟,又像葉廣岑的小說那樣可以隨便從中間某一章翻閱單獨觀看一個段落自成一段故事,但最後如編辮子般自然融成一個家族的命運,也就是說,他的作品,既可以讓為商演付費的觀眾聽一個小時不散神,作品的段落也適合不考慮前後語境的放到短視頻平臺迅速傳播。

相聲演員能不能比歌手更時尚更受歡迎?能不能做正能量偶像?能不能吸引原本看小說、演唱會、話劇、音樂劇、芭蕾舞的觀眾?張雲雷給這些問題帶來無限可能性,讓相聲這一傳統又通俗的藝術形式,被和其本來可能有文化壁壘的觀眾重新認知。

那些因張雲雷的粉絲對某些演員及其粉絲行為的過激反應冷嘲熱諷的,從來沒有想過 ,一些相聲演員和自以為懂相聲的觀眾所習慣的“抖機靈”的用語習慣,是不是離開那個環境就會被誤會,是不是隨著時代發展需要調整尺度,是不是對於那些本來不瞭解這門藝術的人來說會有不適?不敢說張雲雷做的有多麼好,但至少,張雲雷知道,觀眾不喜歡的不上品的表演需要調整,他的包袱越來越高端,尺度也一直控制的很好。不敢說張雲雷比同行同事們優秀在哪裡,但至少,他不會妄言他人,不會錯用亂用‘肆無忌憚“這種語義色彩明顯的詞彙,他知道觀眾不喜歡的,可能就是錯的,在他的引導下,原本對相聲沒概念的粉絲開始知道相聲的基本知識,原本常聽相聲的粉絲對作品的檔次和品位有了更高要求。

懂相聲和人性的天然流露,從不矛盾。舉例來說,同樣是聽到用張雲雷身上的鋼板調侃,國內的觀眾做出了爆笑、“噫”等相聲觀眾應有的反應,澳洲的華人觀眾則為生命的奇蹟和張雲雷的敬業肅然鼓掌。當張雲雷自己用意外事件做“墊話”並自然入活時,臺下他的粉絲都發出“入活了”的讚歎併為他入活技巧的進步自發掌聲雷動,當張雲雷的同事用意外事件砸掛時,同事的粉絲竟然有人能真情實感代入對張雲雷的不喜歡而在臺下喊“好”,“弄死他”。 對比來看,張雲雷的粉絲,無論在懂相聲方面,還是人性方面,都不遜色。

任何一門藝術都是在不斷的去粗取精摒棄糟粕繼承精華的過程中得以生存發展發揚光大。當百分之九十的公眾不喜歡不接受,對自己從事的藝術形式愛到深處並希望廣泛傳播的藝人, 會去反思觀眾不喜歡的原因。

張雲雷和張雲雷的粉絲,在相聲這門藝術被原本不喜愛它的觀眾接受的過程中,引發了認知的衝突和交融。而只習慣並適應原生態體系內狹隘的觀念和抖機靈的語境的演員及觀眾,則永遠意識到不張雲雷現象真正的價值何在。

那些妄圖針對他粉絲個人行為而引起某國外動漫人物粉絲不滿的幕後黑手有沒有想過,究竟是一個提起英雄人物,不再是民族英雄革命先烈,而是西方動漫中人物的社會更健康?還是一個年輕人可以在關注海外文化的同時看到我們的傳統文化之美的社會更健康?他們沒想那麼深,所以他們不會知道,當他們將個別粉絲個人行為上升群體行為妄圖影響張雲雷的名譽時,可能間接促成了東西方文化的融合,讓那些只關注西方電影的年輕人突然知道傳統文化領域有這麼一位自立堅毅的年輕藝人,即使舞臺上鋼釘穿肉血染鞋襪,也面不改色讓觀眾享受美,享受歡笑。

當張雲雷的粉絲,因為觀點、立場,看法,就具體事件發生衝突時,或者因為自己的利益各種爭執時,她們自己也未必能想到:如果吸引的觀眾群體價值趨向相同,這反倒證明了藝術從業者藝術魅力的侷限性,而只有吸引價值觀各異的觀眾,才證明藝術從業者老少通吃,魅力無窮。低端的演出只能讓同流合汙者高潮狂歡,太過高端而不接地氣的演出只能讓遺老遺少們抱殘守缺,只有雅俗共賞的演出,才能吸引和而不同的觀眾。美美與共,方能和而不同。

無論是客觀的觀點衝撞還是別有用心的無良之人刻意製造的衝突,最後都引發了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以及各種價值觀的交流,潛移默化中完成了文化的交融。在西方意識形態無形融入東方人日常生活的今日,一個擺脫西式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培養體制而在傳統曲藝學徒模式和東方價值觀環境中成長的傳統藝人 ,於培育民族文化自信以及文化的輸出都是有價值的。

鮮花正盛--張雲雷及粉絲現象:觀念衝突還是文化交融?

圖源:十年之約-張雲雷個站

想的多的,從來是旁觀者,而不是當事人。 三十幾年前,在海峽對岸的寶島,媒體對一位音樂界的“異類”開展了題為“xxx是時代良心還是洪水猛獸”的探討,但是幾十年後的今天,人們只知道當年不過是一個知識分子用音樂呈現他觀察社會的視角,表達他對事件和人性的看法,不能單純的用批判抨擊亦或讚美來分析他的立場。他只是拒絕不痛不癢的音樂,他叫羅大佑。

儘管現在張雲雷及粉絲在一些人眼中是“異類”, 張雲雷也只是一個喜愛優美旋律,天賦高,悟性好,共情能力強,曲藝功底深厚,愛唱戲也愛唱歌的年輕相聲演員,喜歡他的粉絲多為拿他當親人心疼的各年齡段婦女。也許多年後,提起張雲雷和他的粉絲,今日種種插曲和質疑將無人知曉,觀點衝撞和文化交融已有了結果,人們只知道,那是一個色藝雙絕真善美的男孩子和一群真善美的護犢子的婦女。

鮮花正盛--張雲雷及粉絲現象:觀念衝突還是文化交融?

月季只應天上物,芍藥花開菩薩面:五月,鮮花鋪路

月季只應天上物,芍藥花開菩薩面。鮮花鋪路的五月,共待雲起雷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