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的“計劃”與“演化”


貨幣的“計劃”與“演化”

《貨幣、銀行與國家》(英)理查德·埃貝林著,馬俊傑譯,海南出版社,2018年12月

文 | 朱海就

凱恩斯主義、芝加哥學派和奧地利學派對經濟危機有非常不同的解釋。前兩大學派把危機歸為市場本身的缺陷,而奧地利學派認為經濟危機是政府幹預市場導致,穩定價格的錯誤目標和實現這一目標的法幣體系是危機發生的原因。

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埃貝林撰寫的《貨幣、銀行與國家》明確指出貨幣與銀行必須在一般性的法律體系下運行,也闡述了政府壟斷的法幣體系的危害。在短小精悍,又具有邏輯性與連貫性的章節中,這本書指出了罔顧規則的凱恩斯和芝加哥學派的錯誤,並給出瞭解決之道。

理查德·埃貝林,曾任經濟教育基金會主席。1981年-1983年在愛爾蘭科克大學擔任講師,1984年-1988年擔任達拉斯大學助理教授,1988年-2003年擔任希爾斯代爾學院經濟學教授,2009年-2014年擔任諾斯伍德大學的經濟學教授,目前在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擔任教授。曾獲布拉格自由研究所“自由市場教育獎”,倫敦自由意志國際聯盟“終身成就獎”。

他撰述豐富,包括三卷本的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的選集;目前正主持編著哈耶克的選集。作為預見十年前金融危機的少數學者之一,他重點闡述了“美國大蕭條”“70年代滯漲”,以及“2007-2008年金融危機”三大事件,為謀求全球經濟穩定提供了一劑良藥。

區分價格與價格水平

價格是市場最重要的信號,是貨幣和商品的交換比值,它反映供求關係,而價格水平是一個統計平均值。追求價格穩定就是把某個價格水平作為目標。包括歐文·費雪在內的眾多經濟學家都把價格穩定作為目標,比如用消費者價格指數度量貨幣購買力。但這是錯的,追求價格穩定的措施會影響市場價格。事實上,穩定了價格也不等於穩定了經濟。在1929年的美國大蕭條發生之前,價格是穩定的,沒有發生普遍的物價上漲,但危機還是發生了。

信用擴張使價格不能按照市場本來應該發生的變化而變化,比如工資和價格不能隨著需求的降低而下調,這樣就減少了企業的利潤,造成產業和就業的“累積性收縮”,它最終以經濟危機的形式體現出來。穩定價格也使市場變得不穩定,造成需求失衡。讓價格自發地調整,才能使市場出清。什麼樣的價格是正確的,應該交給市場決定。

穩定價格的政策假設是“貨幣中性”。但事實上,貨幣是非中性的。貨幣的供給會因為注入貨幣而改變,進而導致相對價格結構發生變化。不同人對貨幣有不同的需求,貨幣注入後產生的價格差會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作用,這會影響他們的決策。正如米塞斯說的,在經濟體系中,貨幣供給量引起的物價結構的變動,決不以同樣的程度,也不會在同一時間影響各種財貨和勞務的價格。

貨幣干預主義者是在“假想的均勻流轉的經濟結構”中考慮貨幣問題,也就是沒有考慮到貨幣非中性問題。包括“交換方程式”“物價水平”“平均流通速率”等等都是“貨幣中性”思想的產物,其特點是試圖通過建立公式來理解經濟現象,而不是從個人的行為出發理解市場經濟,也即背離了“方法論個體主義”。

創造出來的信用扭曲了生產結構,為了穩定價格而實施的信用擴張提高了要素價格,使長期項目難以完成。任何通過信用擴張而被放大的通貨膨脹過程,遲早會被自發地、無情地扭轉,並引發危機或經濟衰退。危機表現為信用收縮,它是之前信用擴張(通貨膨脹)的必然結果。經濟危機是清算錯誤的投資和資源的重新配置。

對凱恩斯的批評

凱恩斯認為市場價格不能實現自身的協調,市場不能實現自我糾正,因此需要政府介入,利用人為的調節來糾正。他認為市場自身存在需求不足的問題,比如利率下降再多,也不會刺激人們消費。顯然,在凱恩斯這裡,人們消費減少或儲蓄增加變成了問題,他認為出路是政府投資,增加支出,彌補市場需求不足。但事實上不存在需求不足的問題。凱恩斯沒有看到儲蓄可以用來滿足未來的消費,而他只看到現在的消費。儲蓄雖然減少了現在的需求,但不減少未來的需求,不僅如此,也只有儲蓄才可以使未來的需求得到更好滿足。非信用擴張產生的儲蓄代表可以用來投資的真實資源。通過企業家的投資,這部分儲蓄轉變為投資,滿足消費者未來的需求。

哈耶克認為凱恩斯存在“假設與邏輯上的根本缺陷”。比如,凱恩斯否定了稀缺性,假設政府投資不需要消耗真實資源,也不會擠出民間投資。另外,哈耶克也認為凱恩斯的理論中沒有資本概念。凱恩斯的宏觀經濟理論的基礎是馬歇爾的新古典經濟學,一種建立在均衡思想之上的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認為市場會失靈,這一思想被凱恩斯進一步放大了。他認為依靠市場自身不能實現協調,因此需要政府幹預。這樣,政府就不再是斯密說的“守夜人”了。

凱恩斯對古典自由主義的“背離”還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古典自由主義認為包括道德習俗和法律在內的“制度”是實現“看不見的手”的條件,但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學卻不談制度,他關注的是數量(總量)目標,這樣也就否定了道德的意義。二是古典經濟學關注長期的和看不見的,而凱恩斯只關注短期,正如埃貝林所指出的,凱恩斯的短視是文明的嚴重威脅。

對芝加哥學派的批評

芝加哥學派代表人物弗裡德曼知道通貨膨脹的危害,他認為通貨膨脹是貨幣現象,這無疑是正確的。弗裡德曼用“政策時滯”來反對凱恩斯主義的政策,認為凱恩斯的政策無效,也有一定道理。但弗裡德曼只是在凱恩斯的框架內批判凱恩斯。兩者都主張干預市場,只是目標不同。比如凱恩斯使用貨幣政策的目標是刺激需求,弗裡德曼使用貨幣政策的目標是穩定價格。可以說,弗裡德曼對凱恩斯的批評,只是技術層面上的。

和凱恩斯一樣,弗裡德曼也認為市場自身是不穩定的,比如不能實現充分就業。不過,對於市場的這種“缺陷”,凱恩斯把原因歸到市場本身,而弗裡德曼則把原因歸為政府對貨幣體系管理不當。弗裡德曼主張用“貨幣規則”來指導中央貨幣權威,比如每年增加一定的貨幣數量來穩定價格。在這裡,弗裡德曼要穩定的價格是“價格指數”概念,一種基於“貨幣中性”的思想。如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指出的,一般價格水平和一般工資水平並不存在。當試圖穩定價格水平的時候,就必然會改變相對價格,使價格失真,不能反映真實的需求。

凱恩斯和弗裡德曼都主張政府主導的貨幣,把貨幣置於國家的權力之下。正如埃貝林和其他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所指出的,這種貨幣和銀行體制正是經濟危機的根源。貨幣和銀行與其他企業一樣,應該對自由市場競爭價格體系開放。米塞斯和哈耶克等人認為應該把銀行業置於商法和民法的一般性規則之下,允許個人使用他們所選的任何貨幣,而不是被迫使用政府強加給他們的貨幣。通過競爭,信用良好的銀行所發行的貨幣將會勝出。

值得注意的是,哈耶克說的“一般性規則”不是弗裡德曼說的“貨幣規則”。一般性規則是演化形成的、具有普遍適用性的規則,它是為了實現特定目標而人為地制定出來的,而弗裡德曼的“貨幣規則”是為了實現人為目標而制定的,它恰恰是罔顧一般性規則的體現。弗裡德曼的“貨幣規則”為政府控制貨幣供給服務。如前所述,這種控制會造成真實價格的扭曲。真實反映供需變化的價格只能產生於自由競爭的貨幣和銀行體系。貨幣權威(中央銀行)對貨幣的管理不可能代替自由競爭的貨幣市場。一個社會中,合理的貨幣數量應該由自由競爭的貨幣體系決定。

“誠實的貨幣”只能產生於競爭性的貨幣銀行體系。這種貨幣體系的一個巨大好處是制約信用擴張,迫使那些實行信用擴張的銀行限制發鈔規模,因為它們很快會發現自己的貨幣發生貶值,這個“負反饋”機制傳遞信號是非常迅速的。在競爭中,只要某銀行稍微偏離誠實的路徑,發出“廉價貨幣”,那麼它就會損失自己的儲備,人們就會減少對該種貨幣的需求。這種機制在政府壟斷的貨幣銀行體系中是不存在的。

那麼,自由競爭的貨幣和銀行體系究竟是怎麼樣的?對此有不同看法,比如貨幣學派主張百分之百的準備金,而銀行學派認為可以是部分準備金基礎上的競爭。但更準確的答案或許是“不知道”。理想的貨幣體系不是事先設計出來的,假如沒有政府壟斷,那麼會出現什麼樣的貨幣和銀行體系,這種預見超出了我們能力的範圍。但可以肯定的是,政府壟斷阻礙了原本可能會發生的事情,使本來可能發生的不可能發生,使貨幣的演化“偏離”其可能由市場決定的路徑,也造成了財富分配的不公正。

貨幣的中央計劃是被人們普遍接受的中央計劃的最後殘餘。貨幣應該是演化產生的,是人類行為的結果,而不是人類設計的結果。人類在這個重要問題上還沒有實現自由。要實現自由競爭的貨幣銀行體系,民眾要改變主宰他們頭腦的意識形態,不把使用法幣視為理所當然,而是要認識到當前這種貨幣銀行體系的不正當性,認識到它是不合理的存在,競爭性的私人貨幣和銀行是最終解決之道。如哈耶克說,“我們需要一個自由貨幣運動,就像19世紀的自由貿易運動那樣。”這是最值得期待的,也具有現實的可能性。

(作者為浙江工商大學教授)

(本文首刊於2019年5月6日出版的《財經》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