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條小妙方,從古至今都是孩子最好的“健脾方”!

|許尤佳育兒

平日裡家長問得最多的,就是要給孩子吃什麼?家長每次帶孩子看病肯定會問的,就是可不可以給孩子吃這個或者吃那個?雖然我們說了很多對孩子飲食的控制,但是讓家長真的做到給孩子吃少一點,難度還是相當大的。

今天我們再來仔細說一說,孩子飲食的總原則,家長不僅自己要理解,也要讓家裡跟孩子餵養密切相關的長輩也理解。

宋代名醫陳文中在《小兒病源方論》裡提到:“養子若要無病,在乎攝養調和。吃熱、吃軟、吃少,則不病;吃冷、吃硬、吃多,則生病”。

這六個字就是孩子餵養的總原則:吃熱、吃軟、吃少!

看起來簡單、卻有深刻的內涵,家長普遍也很難做到。

這3條小妙方,從古至今都是孩子最好的“健脾方”!

這裡有兩層含義:

一是不能讓孩子吃冷食;

二是不能讓孩子吃寒食。

不能給孩子吃冷食

人體是有溫度的,食物進入胃裡,如果是冷的,就需要調動脾胃的熱量將食物“捂熱”,而孩子脾胃本身功能就很弱,消化冷的食物所需的能量肯定要大於消化溫的食物,這就給脾胃增加了不小的負擔。本來孩子的脾胃要非常小心的呵護,這樣一來很容易脾胃就受損了。

脾胃自己的熱量不足,甚至會從腎裡面調出腎氣轉化成熱量,時間久了,不僅脾氣不足,腎氣也會不足,這樣的孩子怎麼會強壯呢?

不能給孩子吃寒食

家長要避免給孩子吃寒涼的食物。孩子是“虛寒”之體,孩子的陽氣是假的陽氣,是很稚嫩的,不成熟的。經常給孩子太寒涼的食物,容易傷及孩子脾胃。

不少家長每天堅持不懈給孩子喝一瓶酸奶、吃一個奇異果,說是營養非常好;不少家長給小寶寶吃輔食,也是經常做香蕉泥;天氣一熱,家長或者有些幼兒園就會給孩子煲涼茶,清熱解毒。特別是南方,家裡的長輩都很勤快,每天煲涼茶,孩子出門就裝一壺當水喝。

沒錯,從營養學的角度這些食物都富含各種元素,但是這些都是寒涼的食物,天天吃,經常吃,對孩子的脾胃是很大的傷害的。脾胃功能受損,消化吸收不了,營養再豐富又有什麼用呢?

孩子最好是吃一些溫熱的食物,比如培養孩子吃薑、蔥、蒜等,水果也選擇一些溫性的甚至熱性的水果。

這3條小妙方,從古至今都是孩子最好的“健脾方”!

軟爛的東西,脾胃才好消化。

很多西方的說法是要有意的給寶寶吃些硬一點的食物,以鍛鍊咀嚼能力。這跟我們說的給孩子吃軟是不衝突的。鍛鍊咀嚼的目的,也是為了讓食物進入到孩子胃裡的時候,是軟爛的,容易消化的。

軟和硬是相對的,總體來說孩子吃的食物,要比成人的食物軟爛,但不是說從小到大都給孩子吃糊、吃粥。家長要鍛鍊孩子的是,讓孩子認真咀嚼,不要囫圇吞棗,隨便嚼一嚼就下嚥。要保證食物進入脾胃的時候,是容易消化的。

中醫養生甚至講究成人一口飯要咀嚼21下、36下才能吞嚥,就是重視對脾胃的呵護。判斷孩子吃的食物是否合適,能否消化,最簡單就是看孩子第二天的大便,如果有食物殘渣,那肯定是消化不了的了。下次就要再注意再煮爛一些。

讓孩子吃少一些,是現在家長最難做到的。特別是家裡的長輩,都很難過得了這一關。

孩子不吃飯,吃少一些,家長就擔心的不得了,想盡辦法哄孩子吃飯。孩子生病幾天沒胃口,家長更擔心了,稍微好一些就趕緊要給孩子補一補。這個問題,就是家長錯誤餵養的重災區。

元代著名兒科學家曾世榮在《活幼心書》中提到:“四時欲得小兒安,常要三分飢與寒;但願人皆依此法,自然諸疾不相干” 。孩子吃到七分飽,不要吃太多,不要吃太飽,就不會有疾病。是不是吃飽了,是不是吃多了,不是家長來判斷的,是孩子來判斷的。

曾世榮甚至說:“殊不知忍一分飢,勝服調脾之劑”。家長最經常問的,怎麼給孩子調理脾胃,我就是給出很多湯劑,都不如讓孩子“餓一餓”。

古代醫家對健康的小孩給出了這樣一個標準,做好以上三點,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很快,寶貝們都會是如此的:“小兒面紅如桃花色,大糞黃稠,小便清澈,手足和暖,乃表裡俱實,其子易養也,不宜服藥。”

這3條小妙方,從古至今都是孩子最好的“健脾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