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樓市“致命”10公里

大家都知道,買房子賺錢最刺激的體驗,就是“守工地

窗外越是塵土飛揚,你的心越蕩

是一個又一個工地

讓鳥不拉屎的郊區,野雞變鳳凰

武漢樓市“致命”10公里

圖源網絡

久而久之,“買郊區/買新城”成為買房的政治正確

就像很多前輩的經驗之談

你看我當年入手四新,還不是要啥沒啥

現在呢?

你已經高攀不起

現在的我們,要不要踩著先人光榮的足跡

勇敢走向更遠的郊區,更鳥不拉屎的新城?

恭喜你啊,zf很希望大家這樣想

武漢為什麼要分限購和非限購區?

這不就是引導大家去新城填空

引導大夥兒去新城,絕對一石三鳥

承載更多人口+拉低全市均價+更快產生土地收益

武漢樓市“致命”10公里

圖源網絡

基本上,武漢的“新城”都是千篇一律的操盤手法——

第一步,最好先把大學搬過去

美其名曰大學城,最有活力的人口

第二步,噶事物流園+產業園區

各種奠基開工招商引資

第三步,在金山銀山不如青山綠水的中心思想下

一定要有巨大的人工湖或者擴建天然湖,然後配建一個公園

第四步,圍繞公園/人工湖,開發大量住宅

這個時候已經圖窮匕見

第五步,引進超大型購物中心

徹底引爆新城

……

武漢樓市“致命”10公里

每一步都走到位的新城不算多

更何況,很多新城屬於跳級開發

比如直接上第四步

導致買房要站好久的崗

關於城市運營的水準

我們今天不談

我們只談1個話題——

武漢樓市的“距離感”

01

什麼叫致命10公里?

比較偏遠的區域,沒有規劃、概念或者雞血的,就叫郊區。

比如五里界。

有規劃有概念有雞血的,叫新城。

比如中法生態新城,長江新城,等等。

那麼他們本質的區別,是雞血嗎?

哥認為不是。

本質的,不容忽視的差異,是距離。

準確說,

距離主城區的距離。

武漢樓市“致命”10公里

圖源網絡 :漢街

4、5年前,我們買一些很“冷門”的區域,無論盤龍城、文化大道還是後湖、白沙洲,他們距離主城區的距離,大多在10~15公里範圍內,很少超過20公里的極限。

比如文化大道(江夏大橋經濟開發區一帶),說起來好像很遠,但實際上他到洪山廣場的距離,大概是17公里。

武漢樓市“致命”10公里

再比如傳統的主城區剛需溢出區域,吳家山

他其實到武漢CBD的距離,在15公里左右。

武漢樓市“致命”10公里

更不談金銀湖這種冒充的遠城區。

他其實距離CBD、武廣這些傳統市中心的距離,都非常非常近。

至於四新、後湖這種歷史上“屌絲地段”,最終實現崛起的原因,很大程度也是因為距離。

他們距離鍾家村或者黃浦路、武廣這種傳統市中心的距離,大概只有10公里左右。

武漢樓市“致命”10公里

所以,四新/後湖的城市化,並不是崛起一個新的所謂居住中心,他本質上只是漢口、漢陽中心區域的擴大、輻射面擴大的結果。

現在,情況有很大不同。

由於種種原因,目前武漢樓市的主戰場在三環外,甚至四環之外。

很多正在成為剛需流量的板塊,已經遠遠超出我們對距離的認知邊界!

比如黃家湖板塊,距離洪山廣場有22公里

橫店到CBD有足足27公里

陽邏之心到武廣的距離,已經接近40公里

還有漢南、雙柳等等區域,某種程度,已經猶如“外地”一般的存在。

武漢樓市“致命”10公里

那麼,他們超出傳統邊界的10公里距離,致命嗎?

02

關於城市規劃,有一部聖經意義的著作,叫大城市的生與死。

作者中心思想是,只要有車,理論上城市邊界可以無限擴大。

所以你費勁修摩天大樓幹嘛,每天鳥語花香、鄰居老死不相往來,不好嗎?

不過這個作者是美國人。

老外,很少有機會見識中國的人口規模。

在他們那,除了少數幾個大都會,人口幾十萬的,都是很不得了的大城市。

所以,像武漢這種人口規模千萬級的城市,能照搬她的理論嗎?

實際上,武漢的擴張,一直在延續她的理論。

城市的邊界,或者說我們對居住極限的容忍度,一直在提高。

因為劃時代意義的交通工具——地鐵

武漢樓市“致命”10公里

圖源網絡 :武漢地鐵

30年前的公交車時代,從長春街到武勝路的單邊通勤時間,是1個小時(那個年代的發車頻率)。

現在需要多久?

開車大概需要20分鐘。

如果買不起車,坐地鐵,時間也可以控制在30分鐘。

時間,足足縮短了一半。

那我們的居住邊界,是不是可以再往外擴充,一倍?

輕易跳過10公里距離的“致命感”?

在很多樓盤的話術裡,10公里的距離,轉換成地鐵語言,也不過4~5個站點,每站運營時間5分鐘,也不過25分鐘的距離嘛。

但在遠城區,地鐵沒有成網還需要公交接駁的現狀,多10公里+的痛苦感,是很反人性的。

哥算過一個已經通車地鐵的遠城區,到漢口核心區,通過兩次轉乘地鐵的總時間,達到1小時49分鐘

武漢樓市“致命”10公里

這是相當驚人的時間代價,如果算上步行時間+進出站時間,意味著每天花費在交通上的時間,會接近5小時!

這個遠城區的樓盤如果定位主城區剛需溢出,哥真的很想知道,他上班能掙多少錢啊?值得他每天往返5小時???

03

這兩年,武漢房價漲勢最喜人,最有流量擔當的板塊,都在四環附近。

這裡面,很大程度得益於地鐵。

很多遠城區樓盤,本質上都是“建在地鐵上的房子”。

他所有的價值點,邏輯演繹過程,起點都是地鐵。

他會告訴你,地鐵是資源配置的“指揮棒”。

這比較扯淡。

地鐵從來不是資源配置的指揮棒,他只是資源的連接器。

某個遠郊板塊,如果單純只有1條地鐵,甚至單純只有一條快速路,一條不收過路費的高速,路網密度過於單薄,很難成為配置資源的理由。

資源配置的核心出發點更看重的是——

人口密度

一個板塊要起勢,人一定要多

哥舉個例子,蔡甸天鵝湖大道板塊。

武漢樓市“致命”10公里

這條大道起點江大附近,年輕人口很多啊。

如果順著這條大道往蔡甸方向走,有世茂綠地朗詩好幾個大型社區,還有已經落地成型的大集南湖社區,人口導入的規模都不算小。

但這個方位,目前有隻有底商,完全沒有大型商業體配套進駐。

一個重要原因,是湖墅觀止、東方夏威夷多個低密別墅區切斷了城市板塊之間的關聯,人口密度在中間斷檔。

最終,天鵝湖大道,就是定位城市快進快出的通道,缺乏公共配套落地。

同樣的道理,也存在於金銀湖板塊。

雖然距離市中心很近,但低估城市擴張的速度,過早建成低密產品,導致商業配套很難持續往外灌溉。

從服務人群的基數看,比較不划算,最終可能就是歲月靜好的純住宅區。

如果要舉個反例,白沙洲。

憑啥看不起白沙洲,雖然他是中國最像敘利亞的地方,雖然白沙洲啥都沒有,但他有人。

有人,就是核心競爭力。

從武昌核心區穿出去,武昌火車站,武泰閘再到白沙洲,雖然都是亂哄哄的地方,但要比人多,恐怕他是一霸。

買房的人總在說,遠期看人口。

然而,為什麼一具體到白沙洲,就不看人口呢?

武漢樓市“致命”10公里

04

單憑一條地鐵能刺激新板塊?甚至超越距離邊界?

地鐵的輻射效應,也有邊界。

武漢過去的冷門板塊野雞變鳳凰,沒有一個是靠地鐵就上演奇蹟。

你現在去鳥不拉屎的地方,不代表過去賭冷門板塊的成功會上演。

更不要舉盤龍城、後湖或者四新的案例。

也不要相信地鐵、快速路能包治百病。

盤龍城或者四新的崛起,首要因素,距離傳統城市中心足夠近。

哪怕是光谷中心城,距離魯巷也不過15公里,這麼牛逼的存在,依然在安全距離之內。再加上天量的新樓盤開發完畢,大量人口被導入。才讓各種資源的配套,變得理所當然。

這裡面如果非要排貢獻度,地鐵的位次應該比較靠後。

永旺/宜家就能啪啪打臉,你看看人家的停車場有多大,就說明人家完全可以基於私家車邏輯存在,有沒有地鐵,並不是第一考慮因素。

武漢樓市“致命”10公里

圖源網絡:永旺經開店

而很多新城區板塊的漲勢喜人,本身具有很強脆弱性。

所謂板塊的熱門,

無非是zf賣地和開發商賣房,交相呼應

但凡zf能農田變賣地,都不願意啟動舊改,一旦無地可賣,重啟舊改,分分鐘教遠城區樓盤做人啊。

比如很奇葩的礄口

前兩年怕是土地太多,連宜家這種IP,都放在和東西湖的交界處。

結果人家吳家山的房價,秒殺三環內的古田,上演人間喜劇。

終於到了今年,礄口土地資源開始捉襟見肘,回頭就啟動舊改,哪怕流派兩次也得硬挺價格,都是為後續價值釋放做示範。

未來3年,古田濱江這個板塊的熱度,也許會比較爆棚。

武漢樓市“致命”10公里

圖源網絡:古田橋

看不起髒亂差的古田?

但是人家老廠區、老宿舍、老居民樓,啥高大上的東西都缺,唯獨不缺人

和傳統市中心近到無縫對接,再加上ZF改造動力之強,不起勢天理難容。

一個客觀現實是,這兩年我們被武漢房價暴擊,的確有點暈。

5年前,漢口江邊豪宅賣2萬多,某遠城區房價才3000多,差不多相差6倍。

現在呢,遠城區接近1萬,豪宅4萬出頭,價差已經縮小到3倍。

這是一個很恐怖的現象——

到底誰被高估,誰又被低估?

歸根結底,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由於購買力已經捉襟見肘,我們買房首先考慮的是總價門檻,對總價的敏感,已經超出對性價比的判斷。

買得起是最核心的邏輯原點。

至於其他,恐怕更多隻是讓自己有勇氣堅持下去的證據。

哥聽過一個笑話。

a買了一個郊區盤,房價8000。

有一天碰到b。

a說,哇,我家旁邊地價都8000了,妥妥房價1.5萬啊,我現在二手房價格少說也1.3萬!

b說,哇,恭喜恭喜,那趕快出手啊!

a說,不行呢,如果真要賣,只能賣900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