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保險公司不賺錢,為何還要苦苦支撐?

在保險業,存在著相互鄙視鏈,尤其是代理人,只能銷售自家產品,說別人好,不就等於自斷財路嗎?

所以在千錘百煉和心理暗示之下,除了自己公司之外,其他公司彷彿都看不上。

最常聽見的一句話就是:這家是小公司,不行的,我們才是大公司!

小保險公司不賺錢,為何還要苦苦支撐?

等等,先說說看,啥叫小保險公司?

一、中小保險公司進退維谷

麥肯錫在一份報告中,針對中國市場,將保費規模佔市場份額小於5%的保險公司定義為中型保險公司,市場份額小於1%的保險公司定義為小型保險公司

我們不妨沿用這一定義,結合2018年銀保監會公佈的保費規模數據,看下國內目前有幾家符合這個定義。

在壽險市場,91家壽險公司中,有19家的保費規模超過1%,但符合市場份額大於5%的只有6家,分別是國壽(20%)、平安(17%)、太保(8%)、華夏(6%)、太平(5%)和新華(5%)。

小保險公司不賺錢,為何還要苦苦支撐?

國內壽險公司保費規模佔比(2018年)

在財險市場,88家財險公司中,有11家的保費規模超過1%,符合市場份額大於5%的只有4家,分別是人保(33%)、平安(21%)、太保(10%)和國壽(6%)。

小保險公司不賺錢,為何還要苦苦支撐?

國內財險公司保費規模佔比(2018年)

從市場份額來看,國內保險業呈現

高度集中的形態。蛋糕切一切,其實拿到大頭的就是那麼幾家而已。

所以說,除了這壽險6家、財險4家之外,保險公司的業務員如果攻擊其他保險公司小,其實就有點說不過去了,只是在比誰更小而已。

浮生君要先說的是:從中國保險市場目前狀況來看,財險公司整體情況處在虧損之中,壽險公司整體情況維持在收支平衡而已。

什麼?保險公司居然還不賺錢?

小保險公司不賺錢,為何還要苦苦支撐?

事實還真的是如此,國內真正實現穩定、持續盈利的保險公司,其實就那麼幾家。

從市場規模來看,小型壽險公司市場規模從2012年的11%增加到2018年的13.56%, 小型財險公司市場規模從2012年的12.7%增加到2018年的13.77%。

可以說,這七年的發展時間,國內保險市場格局並沒有實質性的改變,中小保險公司未能有效搶佔市場。

而從淨利潤來看,小型壽險公司經歷了2015年和2017年的黃金髮展期,通過發行儲蓄型產品和較高投資收益率的保險,使得合計淨利潤分別達到8.7%和6.3%,但2016年和2018年的資本市場冷卻和強監管,又讓淨利潤打回到了2.3%

小型財險公司的日子更不好過,淨利潤從2012年的4.5%降至2018年的-7.7%,2017年更是經歷了-14.7%的巨大虧損。

小保險公司不賺錢,為何還要苦苦支撐?

2012-2018小型壽險公司經營情況

小保險公司不賺錢,為何還要苦苦支撐?

2012-2018小型財險公司經營情況

中小保險公司保費佔比低,無法形成規模效應,綜合成本率居高不下,無法有效攤薄費用,難以實現承保的盈虧平衡,整個保險行業的盈利始終集中在少數大保險公司手上

但從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來看,國內保險市場潛力巨大。而且保險業尤其規律所在,一家剛入局的保險公司,要想獲得盈利,一般至少需要5-7年。

所以,雖然幾十家保險公司盈利困難,但卻不捨得退出這個新興市場,只能想方設法維持盈虧平衡,不少公司採取了偏激進的投資資產配置模式,期望通過投資利潤率撬動盈利,但未來所面臨的投資風險和可持續性挑戰不容忽視。

這一局面下,中小保險公司進退維谷。

二、借鑑"他山之石",小保險公司如何突圍?

保險市場集中度高,其實並非國內特有,在國外保險發達市場也同樣存在這樣的情況。

以美國為例,我們都說美國保險市場百花齊放,從數量上來看的確如此,美國共有保險公司1000餘家。但從市場份額來看,前8家財險公司市場份額達到45%,前8家壽險公司市場份額達到39%

這個數值在全球範圍內是屬於低值,但仍然體現除了較高的集中度,更不用說其他國家了,保險市場集中度更高。

不過呢,美國保險市場集中度雖然也高,但並意味著中小型保險公司的業績表現就差了。

縱觀2006-2016年的美國保險市場:

  • 財險領域:保費規模在31-70名,以及70名之後的公司,其高於市場平均保費規模增長率、以及低於市場平均綜合成本率的比例達到33%和22%。典型的比如Loya保險集團。
  • 壽險領域:保費規模在31-70名,以及70名之後的公司,其高於市場平均保費規模增長率以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的比例達到23%和17%。典型的比如Reliance Standard人壽。

這都是非常強勁的數據表現。

小保險公司不賺錢,為何還要苦苦支撐?

美國中小型保險公司市場表現(數據來源於SNL Financial)

所以,保險公司成立時間晚,市場份額佔有率低,並不意味著一定就只能接受長期虧損的局面,關鍵還是在於怎麼做?

結合國外"小而美"保險公司的經驗,有三點值得國內中小型保險公司借鑑:

1、一定要以客戶為中心

中小型保險公司在獲客方面處於劣勢,依賴銀行、經紀公司等第三方渠道,無法全面掌握客戶信息,客戶積累和客戶分析能力也較為單薄,普遍存在留客難的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中小型保險公司只有真誠對待客戶,為客戶提供最合適的產品與服務才是取勝之道,而不是急於追求急速擴張和病毒式營銷。

以日本壽險公司LifeNet為例,他們的目標就是打造"以客戶為中心"的順暢客戶體驗。他們重視客戶感受,因此將保費組成、佣金情況、月度經營數據高度透明地展示給客戶,這是極為少見的一種信息披露形式。

此外,LifeNet以互聯網為核心渠道,僅提供保險責任單一的定期人壽、失能、女性醫療、普通醫療和癌症這五款保障類保險,不提供分紅等複雜產品,設計以保障為主的低價產品,定位清晰。

在官網上,LifeNet設計了生動多樣的漫畫和動畫式條款,幫助"小白"客戶理解產品。

通過這些舉措,LifeNet讓他們的客戶產生了很強的歸屬感。

小保險公司不賺錢,為何還要苦苦支撐?

日本LifeNet公司"以客戶為中心"的舉措

2、尋求產品和服務差異化

中小型保險公司必須要明白自己擅長做什麼、不擅長做什麼,找到自身的業務特點,建立品牌形象。

這裡面,產品無疑是重點中的重點!因為它是促成客戶購買並留住客戶的基礎。

很多大型保險公司喜歡做"主險+N個附加險"的形式,把一堆附加險捆綁在主險中進行銷售,追求形式上的全面。

但中小型保險公司不應去追求所謂的全面,而應充分調研客戶最緊迫且最核心的訴求,圍繞客戶需求設計產品,迴歸"保險姓保"的本源,最大程度提升客戶利益,解決相應客戶群體痛點。

以英國法通保險公司在美國的子公司Banner Life為例,這家公司充分考慮客戶群體中那些健康狀況不是特別好的人,比如有糖尿病、高血壓、睡眠呼吸障礙、房顫、癲癇等疾病的客戶,他們對保險保障的需求很強烈,但卻難以投保。

Banner Life為這類存在健康異常情況的人群,開發設計具有寬鬆承保政策以及極具競爭力的保費水平的產品,實現產品差異化,吸引了大批潛在客戶

通過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在為客戶帶來價值的同時,也實現了公司價值的最大化,可謂是"雙贏"。

3、一個小創新,一次大飛躍

傳統保險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迎來了互聯網+的時代,這是時代的發展機遇,也是保險的發展機遇。

大數據、人工智能、雲平臺的發展,給保險打破桎梏帶來了契機。

國外保險公司在這一塊上已經有了探索和嘗試,產生了很多新險種、新模式和新合作方式。

小保險公司不賺錢,為何還要苦苦支撐?

國外保險公司的"創新"之舉

國內互聯網、電子商務的發展十分迅速,並不落後於國外,甚至某些領域處於領先地位。

這三年來,我們已經看到了國內保險諸多創新之舉,比如智能核保、閃賠、百萬醫療險種、保證N年續保的醫療險、中症概念的引入、惡性腫瘤的多次賠付以及互聯網保險的異軍突起等。

但是,在消費者核心利益上,大可嘗試進行創新,解決長期以來保險公司和投保人之間存在的矛盾。

投保人買保險,最擔心的就是理賠問題。而投保人如果在投保時未如實申報健康狀況,在理賠環節就可能碰上糾紛。

雖然保險公司有超過免體檢額安排體檢、面訪、定期抽查等措施,但免體檢額之下的保戶,仍然是理賠糾紛的重災區。

以前受制於成本和技術問題,不可能安排每位被保人都進行保前體檢。但隨著醫保聯網地推進,在投保前就調查被保人的身體健康狀況,逐漸開始具備了可能性

現在已經有些保險公司開始嘗試對一些小保額的醫療險種,通過系統調取保戶醫療數據(儘管還不是很全面),投保人在投保時輸入身份證和姓名,就會獲取能否投保的結論。結論是能投保,之後理賠就不會再扯皮;結論是不能投保,也就避免了之後出現拒賠的情況。

小保險公司不賺錢,為何還要苦苦支撐?

部分小保額險種開始嘗試投保前自動聯網核保

這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創新,能極大程度上解決投保人對保險公司的信任問題!

隨著醫保聯網地深入,隨著大數據技術地發展,越來越多的險種實現在投保前聯網調查身體健康狀況將會成為可能。

三、保險公司的規模,並不會影響保單的保障

以上提到的國內中小保險公司發展困局以及解決之道,要傷腦筋的其實是保險公司自己,和我們消費者其實沒有太大關係。

大保險公司也好,小保險公司也罷,不管你的市場份額佔據多少,也不管你是虧是盈,只要一份保單你承保了,就產生了法律效力,之後理賠就得照合同辦事。

即便發生最極端的情況,保險公司破產了,導致保單失效的可能性也為0

是的你沒看錯,就是0。

這和我國的保險監管制度有關,我們的保單安全有三道閘門:"償二代"監管規則、保險保障基金和破產製度

。感興趣的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 ,這裡就不再詳述了。

不過,保險公司的經營狀況好壞也並非完全沒有意義,這在我們購買短險時要尤其注意,如果這家保險公司經營不善,則極有導致該險種停售,那麼我們就無法續保延續保障了。

但當我們購買的是長期險種時,和承保保險公司的規模和經營狀況就沒有任何關係了。

選購長期保險時,核心仍然是以產品本身的保障和條款為主,這點我們要始終牢記!

我是保險觀察,一個客觀、專業、有溫度、有態度的保險自媒體。請關注我,讓我把專業帶給你!也歡迎點擊我的頭像,關注本人公眾號“今日說保”哦!如果有任何保險問題,敬請諮詢!

小保險公司不賺錢,為何還要苦苦支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