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大重點任務增綠城鄉

中國綠色時報5月10日報道(記者 尚文博) 北京城鄉土地空間有限,但大規模推進國土綠化,始終不遺餘力。

2018年,北京市委、市政府結合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批覆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年)》和《關於積極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的意見》,啟動實施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組織編制了總體規劃,規劃在城區、平原地區和淺山區實施十大重點任務。目標是到2022年,在規劃範圍內,萬畝以上森林板塊達到78處、千畝以上的達到500餘處,使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5%以上。

2018年北京新增造林綠化26.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3.5%。全市造林地塊優先選擇在重要生態功能區、城市缺綠重點區、城鄉結合部和生態資源斷帶、斷點區域,推動新造林和原有林成帶連片,突出生態系統的完整性、連通性。形成千畝以上綠色板塊40個、萬畝以上大片森林溼地6處,打造貫通南北、林水路有機融合的彩色風景走廊50公里。以城市副中心、北京新機場、冬奧會、永定河、大運河、“三山五園”、十八里店、南中軸等區域為重點,建設高標準景觀生態林5.8萬畝,副中心“兩帶、一環、兩區”範圍實現綠化3萬畝。

全市造林綠化正在從要數量向要質量轉變。鄉土苗木比例佔到70%以上,共栽植100餘種植物,食源、蜜源植物佔20%以上,採用異齡復層混交栽植模式,建設城市森林16處,還充分利用原生地被和園林綠化廢棄物等生態措施覆蓋裸露土壤。

城市綠色持續增加,市民獲得感也隨之增強。2018年建設城市休閒公園10處、城市森林16處、綠隔公園15處,全市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提高到80%。在新城周邊和重點村鎮,建設具有生態休閒功能的林地綠地,配置生態園路和必要的服務設施,方便周邊居民健身和休閒。2018年,共有6661名本地農民參與綠化施工,人均收入萬元以上。

北京市創新政策機制,建立完善標準規範。通過留白增綠政策創新、綠化隔離地區政策調整、平原造林政策向淺山區延伸等,實現了上一輪百萬畝造林政策延續和相關政策機制創新的有機銜接。充分發揮首都科技、人才資源優勢,圍繞森林城市、生態園林城市、海綿城市建設,整合推廣使用集雨節水、增彩延綠、土壤改良、園林綠化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等造林綠化關鍵技術,建立裸露地覆蓋、建築垃圾使用、鄉土地被植物篩選等基礎標準規範。成立了以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領銜的專家團隊,先後300餘人次參與方案審查和現場指導。通過開展“互聯網+義務植樹”等豐富的義務植樹及宣傳活動,提高了廣大市民的知曉率和參與度。

2019年,北京計劃完成新一輪百萬畝造林23萬畝、京津風沙源治理1.5萬畝、太行山綠化0.5萬畝。按照“一屏、三環、五河、九楔”市域綠色空間結構,繼續落實造林綠化用地,研究制定各類公園、生態林等養護管理用房和遊憩服務配套設施建設政策。探索集體林場等生態林養護管理新機制,建立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的制度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