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單貸崛起:號稱服務小微企業,實際只是大企業的“變相授信”?


訂單貸崛起:號稱服務小微企業,實際只是大企業的“變相授信”?


文 | 羅素

最近,銀行開始熱衷於“訂單貸”。

多位銀行從業者認為,政策要求銀行大力發展小微企業貸,導致訂單貸成為銀行的新寵兒。

但這個模式在落地的過程中,卻開始變味。

只有和核心企業合作的小微企業,才能拿到貸款。“這不就是核心企業的變相授信嗎?”行業內對此質疑不斷。

只有脫離了核心企業的桎梏和魔咒,所謂的訂單貸才算真正崛起,才算真正服務於小微企業。

01 變相授信

最近,銀行對於一個叫“訂單貸”的產品極為熱衷。

“有訂單,就能貸。”在廣發銀行官網相關頁面,訂單貸的廣告語是這樣寫的。

“憑世博會的合同竟然就貸到了款!”在招商銀行官網相關頁面,廣告語是這樣寫的。


訂單貸崛起:號稱服務小微企業,實際只是大企業的“變相授信”?


目前,廣發銀行、招商銀行、工商銀行、晉城銀行等銀行的官網均顯示,它們可以提供訂單貸產品。

一位銀行高層高和青透露,各地銀行被要求大力發展小微企業貸,很多銀行都開始找切入小微企業貸的方式,而“訂單貸”,無疑是最好的切口。

2019年3月13日,銀保監會發布通知指出,要將小微企業業務考核指標的完成情況,與分支機構負責人考核和提拔任用掛鉤。

這意味著什麼?銀行人員要晉升,就需要完成小微企業貸的任務指標。

一旦和“仕途”掛鉤,就變成了必須落實的行動。

而訂單貸,成為了銀行首選的模式。

何為訂單貸?

它是指,一家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訂單或合同,去申請獲得銀行授信。

比如,一家供應商和伊利簽訂了100萬的合同,供應商需要3個月後,才可以拿到這100萬。

但是,供應商現在需要一些現金去購買原材料,這時,它就可以拿著合同,先去銀行申請貸款。

當然,貸款金額不可能是100萬,一般來說都會打個折扣,比如九折,供應商只能拿到90萬。

同時,債權債務關係一般會發生一些變化,比如銀行會要求買方直接付款到銀行指定賬戶。

訂單貸其實並不新鮮,1990年代就已在中國出現,它曾經是供應鏈金融中非常常見的一種形式。

但是,這波浪潮崛起後,卻出現了一些變味。

“表面上是小微企業貸,其實還是針對大企業的變相放貸。”高和青認為。

傳統銀行最喜歡給大企業授信,這樣既能完成年度放貸工作量,安全係數也較高。

比如,在2018年,中國一汽宣佈,獲得了16家銀行1萬億意向性授信。

高和青發現,自己的銀行在操作這個模式的過程中,只是將這些核心企業的授信方式進行了修改。

比如,今年銀行給轄區內的大型企業A企業提供2個億的授信,那麼實際只給A直接放貸1.5個億。

而另外5000萬,就變成了A企業應付賬款的“訂單貸”,被放給A企業的供應商們,再由A結算給銀行。

“繞了一手,結果這5000萬就變成了小微企業貸的放貸額度,既完成了上頭的任務,也不用增加風險。”高和青瞭解到,很多銀行都是這樣操作的,最近的訂單貸已經變味。

實際上,很多銀行也往往只認核心企業參與的“訂單貸”。

比如招商銀行規定,訂單貸的採購方,需要滿足“在經總行核准的1+N核心企業名單內企業”內等條件。

而廣發銀行則規定,訂單的採購方,需要是世界五百強及控股子公司、知名大型國有企業、行業龍頭或細分市場領先企業、地市級以上或全國百強縣的政府採購單位,等等。

只有和核心企業合作的中小企業,才能被業內視為“有根的中小企業”。

因此,很多行業內人士都表示,如果訂單貸無法擺脫“核心企業”的束縛,就不能被稱之為真正的“小微企業貸”,而只是核心企業的“變相授信”。

02 核心企業魔咒

你以為完全依賴“核心企業”,訂單貸就可以走得很順嗎?

其實這一路也是磕磕絆絆,荊棘滿地。

首先,大部分核心企業,都不太願意接受這一合作模式。

老麥給一家電子製造業巨頭的上游企業做過訂單貸業務。他發現,光是這個巨頭的一二級上游企業,就有6000多家,再往上,“數量絕對過萬”。

“如果每家都要證明跟這個巨頭的業務往來情況,後者再去確認它們的四流合一性,這事就沒法往下走了。”老麥說,只有巨頭主動發起,才能推動訂單貸業務。

但很多核心企業,對於推動訂單貸,意願並不是很強。

行業從業者王一波發現,很多核心企業的主要關注點,還是在應收,而非應付部分。

“一些核心企業比較短視,認為小企業死了大不了換一家。”行業從業者張奕說。

每一個新模式誕生後,都必然會動原來利益方的蛋糕。


訂單貸崛起:號稱服務小微企業,實際只是大企業的“變相授信”?


在傳統的產業鏈中,經常會有這麼一條潛規則:很多核心企業都會拖付款的時間,為了讓自家最先拿到款,供應商通常會“行賄”核心企業的財務和決策者。

如果有了訂單貸,供應商提前拿到了錢,他們就不會再管賬期的長短。

所以,核心企業中的財務人員,會第一個站出來反對這種模式。

假設一家核心企業眼光獨到,覺得訂單貸是一門好生意,它們很快就會成立獨立的金融公司,開始自己做這件事。

比如康旗股份、九州通、神州高鐵等核心企業,都成立了自己的商業保理公司,來做上下游的供應鏈金融。

此時,金融機構就再難切入核心企業的地盤。

就算核心企業積極配合,還面臨第二個障礙,就是銀行、保險公司、擔保公司在展業時,有地域限制。

老麥從2016年開始做訂單貸業務。剛開始,他很樂觀,但第一個線上項目,就讓他崩潰了。

這是因為,核心企業的客戶,“幾乎都會橫跨兩個以上的省”。而他選的這家龍頭企業,客戶涵蓋了中國的20個省。

一個大問題來了。

“受監管政策影響,銀行哪怕上升到分行層面,也只能在本省展業,所以我們前後一共找了47家銀行。”老麥無奈地說。

這個項目最後做了17個月,飽經波折。

銀行如此,保險和擔保公司也是如此——它們也是按照省份來展業的。

“擔保公司的地域問題尤其明顯。它們更願意擔保的,是當地財政重點扶持的行業及客戶。這些客戶的再上游,它們就不太願意擔保了。”老麥說。

最後一個障礙,就是行業的騙貸行為客觀存在。

“前幾年,在貿易融資流行的時候,有很多企業做虛構的合同來套銀行的錢。” 王一波說,有的銀行可能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心態。

在他看來,單方面造假容易暴露,但如果上下游勾結,銀行很難發覺。

根據公開報道,2013年年底,山東濱州市博興縣人郭某,因犯騙取票據承兌罪,被判處有期徒刑4年。

此前,郭某利用7家關聯公司,簽訂虛假購銷合同,騙取4家銀行承兌匯票11次,數額共計3.91億元。

2017年,魯興置業將袞州煤業、恆豐電力等訴至山東濟寧中院。

魯興置業稱,恆豐電力涉嫌偽造袞州煤業公司印章,虛構對袞州煤業的應收賬款,在相關金融機構辦理保理業務。

此外,還有一些企業會誇大訂單數據。

比如一家企業每天的最大產能只有500噸,但它提供的訂單數據顯示,其產能遠高於此。

“其實這些訂單都是假的。”張奕說。

核心企業束縛、地域限制、騙貸橫行,都成為訂單貸遲遲未爆發的原因。

03 真正的訂單貸

“整個實體產業有近200萬億的市場容量,訂單貸可以從中切很大一塊蛋糕,但到目前為止,這個市場只開發了不到1%。”老麥說。

這是因為,滿足“有根的中小企業”條件的,畢竟只是少數,大部分中小企業都無法和核心企業合作。

“只有擺脫核心企業束縛,做到具備普世性,訂單貸才算真正的小微企業貸。”高和青認為。

最近幾年,一些新的技術和新的玩家出現,讓訂單貸有了轉機。

首先,金融科技玩家的出現,自然而然地打破了資金的地域性。

老麥稱,他們現在開始找直銷銀行、互聯網銀行合作,突破資金的地域限制。

從2018年開始,在訂單貸領域,出現了大量非銀機構的身影。

“非銀機構不受銀保監的跨省管轄。儘管它們的資金較貴,但仍不失為一個補充。”老麥說。

很多銀行索性都把錢給金融科技公司,讓對方助貸,突破地域限制。

原來這個模式依賴核心企業,是因為小微企業數據匱乏,只能靠核心企業在其中成為“擔保方”。

最近幾年,大數據的積累和沉澱,則開始給訂單貸的普及提供土壤。

以前,一家企業的數據都是封閉在各個監管部門的,比如稅務、工商、社保,等等。

但最近,這些數據正在通過各種方式、各種渠道被打開。

譬如,SaaS服務商的數據。

老牌SaaS服務商金蝶,多年沉澱了大量客戶的流水和發票數據,此後,它們成立了“金蝶金融”,將數據脫敏後提供給金融機構,作為授信參考。

此外,數據的維度也開始變得異常豐富。


訂單貸崛起:號稱服務小微企業,實際只是大企業的“變相授信”?


開鑫金服研究院副院長兼產品總監胡漢光稱,他們會將行業細分領域的大數據,作為重要的參考指標。

比如在物流行業,有哪些數據可以核實企業的經營狀況?

“我們會讀取承運商在倉儲運輸中的真實數據,比如過路費、加油費,從而對授信額度做出判斷。”胡漢光稱。

老麥認為,技術發展到今天,針對訂單貸的騙貸,越來越難。

“如果只需要提供兆級的數據量,很容易騙貸。如果需要提供GB的數據量,造假成本就很高。如果需要提供TB以上的數據量,造假幾乎不可能。換句話說,沒有一家企業可以做到全網量級的數據造假。”他表示。

因此,擺脫核心企業的訂單貸,正在慢慢崛起。

“如果某個產業鏈上沒有明顯的核心企業,但是有一些支付結算的數據掌控者,比如說,在農業領域,螞蟻金服掌握了很多數據,那麼,它也可以來做這件事。”張奕表示。

而網商銀行的“網商貸”,也算是一個不錯的嘗試。

它針對的,是淘寶個人和企業賣家。

對於滿足特定條件的賣家,如果有已發貨,買家未確認收貨的訂單,就可以申請“訂單貸”。


訂單貸崛起:號稱服務小微企業,實際只是大企業的“變相授信”?


高和青認為,隨著數據的豐富,放貸方對於小微企業的經營情況、訂單真實性等信息的掌握度,會更強。

那時,訂單貸可能會脫離核心企業的魔咒,變成具有普世性、公平性的一個商業模式。

訂單貸、發票貸、SaaS貸、支付貸等多種模式即將崛起,成為小微企業貸的重要突破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