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美湘江源

藍山縣位於湘南邊陲,南嶺山脈中段北側,隸屬湖南省永州市,東與臨武縣接壤,南與江華縣、廣東省連州市毗鄰,西與寧遠縣交界,北接嘉禾縣。從縣城沿永(州)連(州)公路至廣東省界33公里。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建縣,名南平,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唐玄宗天寶元年(742),以境內“山嶺重疊,薈蔚蒼萃,浮空如藍”而更名為藍山。全縣總面積1806平方公里,自然資源豐富,南部山嶺連綿,“百里森林,封殖廣遠”,為舂陵水和瀟水發源地,屬湘江之源頭。

神美湘江源

藍山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竹管寺橫江砠出土的石斧、石鑿、石箭和陶片等文物證明,早在夏商前,縣境已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是虞舜南巡過化之地。

2012年,藍山縣進入湖南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十強。

藍山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山水秀麗,人文薈萃。傳說早在遠古時期,舜帝南巡之時便在這裡積澱了厚重的文化土壤。數千年曆史進程的繁衍,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孕育,使得藍山成為了永州文化鉅著中精彩的篇章。當年,紅軍從這裡經過並設立指揮部,留下了光輝燦爛的紅色文化。近年來,爭論不休的歷史迷霧被撥開,認定了“湘江源頭在湖南藍山”,又為這個山區縣增添一筆不可估量的文化生態旅遊資源。

湘江源頭,兩千多年來一直認定在廣西。2013年5月,國家水利普查辦和水利部最終權威認定:湘江源頭在湖南藍山。文化是有力量的,文化的力量而且是巨大的。“湘江源頭在湖南藍山”的成功認定,就證明了這個道理。“湘江源頭在藍山”這是個生態品牌,也是個文化品牌,對於藍山旅遊事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歷史文化挖掘,都將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神美湘江源

湘江源頭在藍山

湘江是湖南的母親河,千里湘江從藍山出發,由南向北,流經湖湘大地948公里,流域面積94721平方公里(其中省內面積85225平方公里,省外面積9496平方公里),平均坡降千分之0.189,是洞庭湖水系中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千百年來,湘江就像母親一樣,用乳汁滋養著湖湘大地。某種程度上,湖南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湘江開發史。湖南人民依江而息、因江而存、緣江而興,湘江流域也因此成為湖南經濟文化發展的核心區域。目前,湘江承載著我省60%左右的人口、75%以上的生產總值;灌溉了1794.4千公頃流域耕地,佔全省的54.2%。可以說,奔騰不息的湘江母親河,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湖南人,已成為湖南的地理象徵。

此前普遍認為:湘江發源於廣西興安縣白石鄉,在永州零陵區的萍島(瀟湘八景中的“瀟湘夜雨”所在地)與發源於藍山縣的瀟水匯合。經過“湘江源頭在藍山”項目申報指揮部為時五年的艱辛申報和國家水利普查,最終改變了這一多年來的說法,認定:湘江源頭在湖南省藍山縣紫良瑤族鄉(現在的湘江源瑤族鄉),具體發源地在該縣國家森林公園的野狗嶺,也就是瀟水發源地,到常寧市茭河口接納舂陵水,至衡陽市納蒸水和耒水,至衡山縣納洣水,至株洲縣淥口鎮納淥水,至湘潭納漣水,至長沙市區納瀏陽河、撈刀河、溈水,至湘陰縣城西浩河口村分東、西兩支匯入洞庭湖。這一成果,已得到國務院水利普查辦和水利部的權威認定,並於2013年5月21日由《湖南日報》頭版頭條刊登公佈這個消息。2013年11月12日,國家水利部、國家交通運輸部、國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聯合下文,再次確定湘江源頭在湖南藍山。

那麼,這次湘江源頭是如何確定的?一是科學數據,二是歷史淵源。首先講科學數據。一條大河的源頭如何確定,按照國際原則是“河流唯長、水量唯大、主流唯正”。國務院水利普查辦《河流乾支流關係確定原則意見》也明確,根據干支流交匯處以上的河長、流域面積、徑流量、比降(河長起算點高程差)以及河流交匯處河勢,綜合確定河流乾支流關係。其中,河長、流域面積、流量是最重要的因素。

湖南省水利普查辦勘察以後,把結論上報到國家水利普查辦,受水利部水文局委託,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利用數字線劃圖、衛星遙感影像等技術手段,對湘江干支流有關數據再次進行計算、複核。國務院水利普查辦和水利部綜合認定,藍山縣至永州萍島河段(瀟水)為湘江干流;廣西興安縣至永州萍島河段(原湘江上游)為湘江支流。從藍山縣湘江源頭計算,湘江干流全長948公里,比原來長了92公里;湘江流域面積94721平方公里,比原來大了61平方公里。水利水文專家綜合以上數據得出結論:湘江發源於藍山紫良瑤族鄉野狗嶺;發源於廣西興安縣的海洋河為“湘江西源”。

神美湘江源

探尋“湘江源”

初秋時節,驕陽當空。我與藍山縣政府辦曾成輝、鄧怡志等同仁一行,驅車來到藍山紫良瑤族鄉境內的大山叢林中,沿著黑衝河逆流而上,尋找“湘江源頭”。

湘江是湖南的母親河,在歷史書籍上記載她發源於廣西興安。前些年,不少學者認為:古代的記載有錯誤,從河的長度和流量等數字可以有力地證明,湘江的源頭在藍山。

經過二個多小時的驅車行駛,上午十點多鐘,我們來到高塘坪一級電站所在地,也就是紫良瑤族鄉竹林村源頭自然村。“我們這裡之所以叫源頭村,就是湘江的源頭,你們看,這水是多麼清澈乾淨……”得知我們的來意,熱情的村委主任快言快語地對我們說。他還立即把村裡的兩位老人叫來給我們帶路。兩位老人分別是68歲的鄧新紅、60歲的李春林。在兩位老人的帶領下,我們沿著黑衝河逆流而上。

在河岸行走,只見河水清澈見底,就連河床底部的小沙粒也能看得一清二楚。兩位老人說河水可以直接飲用,再好的礦泉水也比不過這河水,因為它是天然的“礦泉水”。看到這樣清澈的河水,我們情不自禁地下到河邊,用手捧著水洗了一把臉,還喝上了幾口,頓感神清氣爽、沁人心脾。

“那座山叫火炭嶺,左邊那座最高的山叫白石衝頂……”兩位老人邊走邊給我們介紹。走著走著,一陣陣山風徐徐吹來,使人感到格外舒坦,原來我們已經來到了黑衝口了,在這裡能感到氣溫明顯下降了幾度,山風也使人感到明顯增強了。我們沐浴著涼爽的山風,踏著陡峭的石子路,沿著小河慢慢前行,山上茂密的樹林裡傳來小蟲和鳥兒的鳴叫聲,使山林顯得更為幽靜。

“你們快來看,這裡一個瀑布,美極了……”走著走著,不知誰突然大叫起來,我們趕忙走過去一看,果然見一條白練直衝而下,非常壯觀。大家情不自禁地下到河裡,選擇適宜的位置對著瀑布“喳喳”,用相機拍下一張張美麗的照片。“這裡更加美麗,快來看啦……”離瀑布不遠的上游,又傳來了驚訝的尖叫聲,原來這裡又出現了新的景觀。這裡的河床是一整塊的石板,足有二三十米長,河床中間立著一塊石頭,非常氣魄。這簡直是湘江源天生的石碑,刻上“湘江源”三個字,給這個美麗的自然景觀增添新的文化魅力。

午飯後,我們沿著河水流向而下,只見這條具有特殊意義的河時而轉彎、時而直下,穿山過嶺,給我們的腦海中留下許多非常壯觀的鏡頭。我們就這樣一直走到江華的岸山村,這裡就是藍山與江華兩縣交界的地方,在這裡,河水來了一個九十度的急轉彎,如果不是沿河建有一些水電站改變了河水流向,我想那是非常壯觀的。

大美如仙境

湘江源距離藍山縣城50多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至1300米,最高山峰達1825.7米,年平均氣溫13.5℃,空氣新鮮,流水潺潺。是荊竹、紫良、大橋等瑤族鄉交界處。

這裡高高聳立著海拔1700米以上的山峰多座,主要有香爐石、金雞嶺、三分石、藍山峰、八仙下棋等,位於森林公園北部的三分石為最高峰,海拔達1825米,也是藍山縣境內第一高峰。藍山縣原名為“南平縣”,因站在“三分石”這座最高峰,能真切地感受到“山嶺重疊、薈蔚蒼萃、浮空如藍……”的壯觀美景,於是“南平縣”在唐代玄宗天寶元年,也就是公元742年改名為“藍山縣”。進入森林公園沿著一條清澈小河逆流而上,大約十餘公里便到了海拔1425.8米的三分石山腳下。這裡位於公園的最北端,也就是湘江的源頭。三分石又稱為舜公石,相傳舜帝曾在這裡開山劈河,把這裡的水資源分成三股,難怪一座高高的三分石將飛瀑分成了巋(kui)水、瀟水、沱水三條河,分別流向藍山、寧遠、江華三個縣,也許這就是“三分石”名字的由來。這也印證了舜帝那公平公正、團結和諧的治世理念。

“神話般的世界、仙境似的美景”,對這裡的形容確實沒有誇張。八仙下棋又是一座充滿神奇色彩的山,山峰海拔1780米。“八仙下棋”這個名字從何朝何代開始流傳無法考究,但可以肯定這個名字已經沿用了很長很長的時間。清朝出版的藍山縣誌中對這座山就有這個名字的記載,可見八仙下棋這個傳說是從很久遠的歷史傳來。這座山峰被幾座山峰環抱,而中間是個平平整整的山崗,據說平整的山崗上那紋路,就象一座棋盤的線框。相傳八仙雲遊四海散心,忽一日雲遊到湘江源時,被這裡的秀美山川所吸引,特別是看到高高的山峰上那座平平整整的山崗,更是流連忘返,便在山崗止刻畫了一幅棋盤,八仙就在這裡磋商棋藝,邊賞美景邊下棋。當時,一個孩童蹲在旁邊觀棋,一盤棋看完,彎腰再撿起鐮刀時,已是一堆鐵的鏽屑,木柄也已經腐朽;當他回到村裡時,童年的夥伴已經是白髮蒼蒼的老人。原來,他蹲下看棋已經過去五十年,難怪鐮刀也變成了一堆鏽屑。當然,這只是傳說,真假無法考證。

現在,儘管仙人早已離去,但“棋盤”仍在。登臨此山,仍可感受到當時八仙遠眺綿延群山的意境。在這裡,只見白雲撫足飄過,潺潺清泉如同天籟之音相伴,和煦山風輕輕吹佛,真能讓人感受到神仙般的那份閒情逸致。為了祈求平安,每年都有不少附近瑤民來到這裡,跪向“棋盤”頂禮膜拜,那份虔誠真讓人感動。

這裡還有一個關於荊竹掃墓的美麗傳說。舜帝在三分石駕崩後,娥皇女英二個妃子不遠千里尋夫,她們來到湘江源頭處,遠望三分石,看到“人去石空”,得知舜帝已經駕崩,傷心地痛哭起來。也許二妃的愛夫之情深深感動上蒼,在源頭處的蒲林山上,十萬畝竹林全變成了斑竹,也就是淚竹。每當清明來臨,一根根淚竹會自動彎腰用竹葉清掃地下的土地,因為這裡安葬著舜帝。這就是“荊竹掃墓”的故事。現在源頭處南邊有一個鄉就叫荊竹鄉。

在楊梅衝景區陡峭的懸崖石壁上,高高地懸掛著一副棺木,懸棺之中是何朝何代何方人士,至今是一個不解之謎。這個遙遠險峻的深山,只在最近幾年才修通路,公園內方圓幾十公里沒有人煙,為什麼會在高高的崖壁上有懸棺呢?這又是一個未解之謎。

以上充足的歷史依據證明,湘江源頭在舜帝的陵寢之地,我們也因此對這裡充滿著敬仰、神往之情。

源頭多看點

進入湘江源頭,那美不勝收的風景會讓你有如同走進人間仙境般的感覺。這裡不僅物種繁多,生態旅遊資源也極為豐富,這裡共有自然和人文景點82個,其中一級景點9個,二級景點33個,三級景點40個。

看“溪”,這裡山高谷深,樹木茂盛,雨量充足,溪流縱橫,溪溝長度在一千米以上的就有28條,溪水清澈,溪底沙石看得格外透徹。特別是猴子坳附近的猴子灣小溪,更是一道獨特的風景,溪水輕輕流過,溪邊長滿野果樹,每當金秋時節,各種野果輟滿枝頭,引得猴子等野生動物前來攀摘嬉鬧。

看“瀑”,這裡是天然的瀑布群,有四跌瀑布、迎客三瀑、銀簾瀑、歡喜瀑、白練掛壁、一簾幽夢、浣霞三瀑等7個瀑布,瀑布多空氣中負離子含量極高,比其它地方高出幾十倍,所以有人說這裡是“天然氧吧”。最壯觀的瀑布要數銀簾瀑,瀑布落差有15米左右,寬約4米,遠看猶如一條巨大的白簾披掛在岩石上。

看“石”,這裡的石頭,或高高聳立、偉岸挺拔,或形狀奇特,叫人浮想聯翩。走進這裡,就像進了一座石頭的大展廳,有立於海拔1750多米山頂上的“飛來石”,有如同被神斧劈開似的“劈天石”,有如情侶般相依相伴的“雌雄雙石”,有充滿美麗傳說的“仙姑石”等。真是石石是景,景景迷人。

看“色”,這裡生長著大面積的福建柏、杜鵑、甜木渚等為主體的原始次森林,其中有中南地區最大的珍貴名木——甜櫸林基地。春夏秋冬,景色各異。春夏季節,茂密的灌木叢、五顏六色的鮮花,簇擁著參天古樹,使一座座山林顯得更加多姿多彩。特別是那連遍不斷的杜鵑花,大約有3萬畝,盛開時映紅一大片天地,那真是美極了。

看“湖”,這裡湖光山色融為一體,碧波盪漾的湖潭在青山的環抱中,顯得格外美麗動人。這裡有風光旖旎的碧波潭,有水面壯闊的高峽平湖,有十里畫廊之稱的板塘湖,有清秀亮麗的碧沙池、忘憂池等,大小湖潭達8處,每處風景各有千秋,特別是板塘湖,長約4.5公里,水面面積1600多畝,湖在海拔960米高的深山中,沿湖四周樹木鬱鬱蔥蔥,清澈寬廣的湖面與四周的山峰、樹木相輝映,宛如一幅秀美絕倫的水墨丹青畫。

動植物天堂

湘江源頭全年多雨多霧,日照偏少,冬冷夏涼,空氣潮溼,氣候獨特。連綿的高山、茂盛的樹林和獨特的小氣候條件,為動植物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特殊的生長環境。

根據湖南省農林工業勘察設計研究總院的考察結論記載和公園工作人員介紹,森林公園共有高等植物213科,767屬,1699種,佔湖南全省高等植物種數的31.1%。同時,珍稀植物也較多,這裡所指珍稀植物也就是指國家明文規定的保護植物。1992年國家環保局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發佈的《中國植物紅皮書》(第一冊)中的種類,板塘就有保護植物15種,其中國家二級保護植物4種,三級保護植物11種。1999年8月4日,國務院公佈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這裡又有保護植物16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2種,二級保護植物14種。兩部文件所規定保護種類中,除去重複的種類,這裡共有保護植物24種,加上受保護的全部蘭科植物25種,這裡共有國家規定的保護植物49種。對於一個局部山地來說,有這樣多的國家級保護植物實屬罕見,可見其植物種類的豐富性。

這裡野生動物也極為豐富,公園內已記錄的魚類達22種,陸生脊椎動物201種,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30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3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7種。另有142種陸生脊椎動物屬於“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脊椎動物”。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專家教授經過半年多的實地考察後這樣下結論。還有極為稀少的保護動物,如金錢豹、雲豹、穿山甲等。而蛇類種類就更多了,甚至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只在莽山森林公園才有的烙鐵頭這裡也有。這真不愧為動植物生長的一座天堂。除此之外,這裡還有“玉女洗塵”、“洞賓石”、“仙姑石”、“童子進香”等充滿傳奇故事的景點。可見,這裡確實是一個神話般的世界。(文 / 李貴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