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活躍用戶的數據分析

如何做好活躍用戶的數據分析

對一家互聯網公司來說,如果沒有設置單獨的數據運營崗,那麼用戶運營是和數據最貼近,也必須是最瞭解用戶的。

用戶運營核心的方法論就三個:拉新,促活和留存。拉新可以作為渠道推廣單獨討論,而促活和留存則相輔相成。

非運營崗,或者其他類型的運營,通常只會注重一個活躍數據的果,而不會注意活躍數據的因。我們在這裡就抽絲剝繭,教大家比較快速地瞭解活躍體系。

互聯網公司對活躍用戶的定義大同小異,主要以用戶打開APP一次記為一個活躍用戶。

按此基礎可以在時間維度引申出周活躍用戶,月活躍用戶。即在一個自然周內打開一次APP,則本週為周活躍用戶。月活躍用戶同理。

我們假設有一款新產品,這是它四個月內的活躍數據。嗯,看來不錯。

如何做好活躍用戶的數據分析

產品專注的市場領域不同,活躍用戶數天差地別。一款小眾的垂直領域產品和泛社交類產品,單純看活躍用戶數,你很難界定它們好壞。

好的數據指標,都應該是比例或比率。

我們設定一個新指標,活躍率:某一時間段內活躍用戶在總用戶量的佔比。

按照時間維度引申,有日活躍率DAU,周活躍率WAU,月活躍率等MAU。

例:月活躍,本月活躍用戶在截止月末的總註冊用戶中佔比。

一般而言:活躍用戶數,看的是產品的市場體量。活躍率,看的是產品的健康度。

實際得承認,不同產品,用戶需求(高頻或低頻)不同,活躍率也有差異。用戶運營更多的職責是監控活躍率的變化,並且提升它。

如何做好活躍用戶的數據分析

看,我們的活躍用戶數上升,活躍率下降,這對新產品來說很正常。你不能要求每一個用戶都使用我們產品不是?

別急,我還沒補刀呢。

我們統計了註冊用戶數,那麼我們也可以統計出本月新增用戶數,很簡單,兩個月相減。

如何做好活躍用戶的數據分析

是不是看出來什麼了?

要知道,按照活躍的定義,新註冊的用戶肯定是打開APP的用戶,他也一定是活躍的用戶。

所以,我們拿每月的註冊總用戶數減去新增用戶數,計算老用戶數。並且將新老用戶的活躍率獨立出來。

如何做好活躍用戶的數據分析

指標拆分後,我們發現老用戶的活躍率比預期低。實際在產品早期、渠道投入資源推廣、或一次成功的病毒營銷後,因為新增用戶數量的暴漲,總是會帶動活躍數的上升。

A產品打算在五月份做大投入,在APP上進行活動,希望用戶大力參與,同時在B渠道進行推廣。在常規的統計指標中,發現活躍數據上升。事後分析發現活躍為新增活躍,老用戶的活躍數據沒有顯著上升。配合其他活動數據,證實活動效果較差。

C產品獲得投資後,通過大規模的燒錢推廣,獲得一個正向的活躍數據反饋。此時活躍有不小可能是由新增用戶撐起的。產品自身的打磨若不好,老用戶活躍率不會提高,這也是我們常說的留存概念。導致錢白白浪費不少。

產品進入穩定期後,有了一定用戶規模,新增活躍一般對活躍數據就不會有大的影響了。那麼以新老用戶區分活躍統計就夠了?我們簡單定義三個場景:

  • 用戶A下載產品後,把玩了一段時間,發現這是他想要的功能,愛不釋手,成為發燒用戶;
  • 用戶B下載產品後,看了幾眼就不再使用。產品2.0發佈後,覺得有個新特性不錯,於是回來繼續使用,逐漸成為活躍份子;
  • 用戶C從網上看到隨便下載的,用了產品覺得一般,吐槽幾句並且卸載,不再使用;

用戶包含各種類型,反應了不同群體的特徵和想法。在使用整個產品的週期中,我們應定義更全面的指標:

  • 流失用戶:有一段時間沒有再打開產品,那麼我們就視為流失用戶,根據產品的屬性,可以按30天,60天,90天等劃分。
  • 不活躍用戶:有一段時間沒有打開產品,為了和流失區分開來,需要選擇無交集的時間範圍。比如流失用戶是60天以上沒打開產品,那麼不活躍則是0~60天沒打開。
  • 迴流用戶:有一段時間沒用產品,之後突然回來再次使用,則稱為迴流用戶。迴流用戶是活躍用戶,且是由流失用戶或不活躍用戶喚回而來。
  • 活躍用戶:一段時間內打開過產品。
  • 忠誠用戶:也可以叫超級活躍用戶,長期持續使用產品,比如連續四周,或者一個月內15天等。

現在我們發現,不論是活躍用戶還是不活躍用戶的維度,都一下子豐富了起來。

如何做好活躍用戶的數據分析

通俗的理解一下用戶活躍的變化

如何做好活躍用戶的數據分析

上文ABC的三位用戶活躍路徑為:

  • A:新增—活躍—忠誠
  • B:新增-不活躍-迴流-活躍-忠誠
  • C:新增-不活躍-流失

回到一開始那款產品的數據,我們將分解後的新指標統計出來。(定義忠誠用戶一個月內有15天活躍;流失用戶為兩個月沒打開過)

如何做好活躍用戶的數據分析

你看,指標開始變得複雜了。產品有長期使用的忠實用戶,也有流失用戶。有用戶回來繼續使用,也有用戶不怎麼愛用產品。

數據是為了方便講解隨手編的。實際的情況可能會更復雜,可以根據情況靈活應對。

用戶活躍可以簡化為一個最簡單的公式:新增用戶的數量要大於流失用戶的增加量。可以想成一個水池,運營會一直往裡灌水,但是水池也會漏水,如果漏水速度太大,那麼水池就幹了。一款產品可能因為市場競爭、拉新乏力導致新增用戶數下降,也可能因為產品改動,運營策略失誤造成後續流失用戶變多。

將數據製作圖表:

如何做好活躍用戶的數據分析

活躍用戶和不活躍用戶可以拆分出來,周活躍同理

用戶運營們可以按照日、周、月維度維護三張報表,監控活躍數據的變化(建議花更多精力在週報表上)。

如果是一個好的用戶運營,他會繼續思考:每天有多少活躍用戶變得不活躍?有多少忠誠用戶變得不活躍?又有多少流失用戶被我們喚回來等,並且分別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怎麼樣更詳細的監控活躍數據的變化呢?我們引入桑基(Sankey)圖的概念。

如何做好活躍用戶的數據分析

這時,活躍數據比單純的表格清晰多了,而且我們也能夠顯著觀察到不同活躍層的變化。萬千變化,存乎一圖。

有了數據和趨勢,我們應該聚焦更多精力到怎麼去應用在運營和業務上。

觀察忠誠用戶,發現他們有什麼特徵,為什麼愛用我們產品。同樣的道理,我們也能觀察流失用戶;

忠誠或流失用戶是否在推廣渠道上有顯著差異(配合新增留存數據)。

某一段時間迴流用戶增加,是產品更新,市場推廣,還是活動營銷?

本週,變成不活躍的用戶比以前多,要不要做一次用戶訪談看下原因?

活躍的用戶用Push營銷,流失的用戶用短信營銷,這是不是一個好方法?

以上種種,皆是用戶運營需要考慮,也是要和各部門協同解決,貫徹整個產品一生的運營方向。

活躍類指標有一個顯著特點需要明白,它們都是後見性的指標,也就是事情發生後我們才能觀察到。比如我們發現某一段時間流失數據(假定兩個月沒打開APP為流失)上升,往前倒推兩個月,發現當時剛好展開一次活動,那麼我們有理由相信活動造成了一批用戶卸載,可惜運營此時已經無能無力。

先見性預防比後見性觀察對運營更重要

根據不同的用戶活躍狀態,依據產品的特性能採取很多運營手段。這是精準化運營的第一步。接下來則是劃分用戶層次等,進行更精準的運營,不過那是另外的話題了。

用戶運營路漫漫修遠兮,用我偶然得之的一句話做結尾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